電影│觀影筆記│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 (1999)
這是一部由書籍翻拍成電影的真實故事,關於作者 Mitch 與 Morrie(作者在大學時最親近的教授,但從畢業典禮之後因為生活的忙碌便沒有遵守要跟教授保持聯繫),直到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教授因為罹患漸凍人症並且時日無多,於是在女友的鼓吹下前去與教授見面。
兩人的談話促使之後相約每個星期二都要見面,Morrie在這生命中最後的時光,將自己對於人生的體驗,以及即將死亡的體悟分享給 Mitch。
這部電影我還尚未看書籍,但光是電影,裡面就已經有許多很讓人沉思的人生哲理,內容部分有提及電影細節,如果介意的讀者可以先行觀看之後再閱讀。
以下是我擷取幾段較讓我有些感觸,並且會加上一些我個人的人生經驗與觀點的註解。
電影裡的最前面,當作者初次拜訪教授時,教授的一段對話
「為什麼沉默總是讓人們不安?為什麼人總要講個不停,才會覺得舒服?」
在「臣服實驗」這本書裡面,作者意識到喋喋不休的腦袋,進而意識到,如果一直講話的那個聲音是"他",那麼我是誰?
現今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與人的聚會,人們似乎到最後是為了講話而講話,每個人其實都活在自己的腦袋裡,沒有人真正在聽其他人在講什麼,
而是腦袋一直思考著,我下一句話要講什麼?我等一下要接什麼才好?然後腦袋跟嘴便開始像機關槍一樣喋喋不休。
而如果不跟人相處,不能停止的便是腦袋,那麼為什麼人總要講個不停,自己才會感到舒服呢?
「死亡只要傷心一件事而已,而活著不快樂又是另一回事」
曾經我看見一位靈性作家問讀者一個問題,如果只有兩種人生可以選擇,你會想要活40年每天過著精采又幸福的人生,還是要活得毫無覺知但活到80歲?
我個人會選擇前者,沒有比迷失自己與盲目追隨集體意識要更令人悲傷的事了。
「等你學會面對死亡,你才知道要怎麼面對人生 When you know how to die, you know how to lived.
這句話幾乎所有的對白都圍繞著這句話打轉。電影裡作者如同絕大部分的人一樣,對於死亡這個話題總是避而不談,不然就是自動將其定義成「負面的」,不願意被談論的,但人終有一死無一例外,如果趁早認知這個事實並且面對它,會意識到絕大部分的恐懼與束縛都會瓦解。
電影裡教授引用佛教思想,想像著你的肩上有隻小鳥,你每天都會問牠,我今天會死嗎?我準備好了嗎?我過的是我想過的生活嗎?我是我想變成的那種人嗎?
只要接受自己隨時可能會死的事實,我們對人生就會完全改觀了。
假設今天是你最後一天的生命,你會拿來做什麼呢?
作者問教授如果你擁有一個健康的一天,你會拿來做什麼?教授Morrie回答得出奇平凡,平凡到這些事我們現在絕大部分很多人都能輕鬆坐到,教授的回答是:跳著他喜愛的舞、與家人朋友共度時光、聊天,吃著平時愛吃的食物,最後幸福的躺在床上睡覺。作者一開始有些詫異,教授反問他不然你認為呢?
我想這個答案每個人每個人生階段都會不一樣,邀請你也來一起思考這個問題,那你呢?
工作、錢、野心,我們把自己堆在這些東西裏頭,但我們從來沒停下來問自己,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不相愛,即如死滅。」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
愛是無敵的,我們自認為不配擁有愛,以為讓愛進入心中會變得軟弱。
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為,讓它進入你吧!
學習付出愛,並且接受愛。
「害怕衰老」
全球的文化崇尚著年輕,社會賦予年輕過度的讚揚,所以人們追捧著年輕,害怕衰老,但每個人必定都經歷過年輕,年輕有它的優勢與劣勢,相同的衰老也是。
雖然物質身體看似衰老,但你的心境卻一直不斷的成長,害怕變老只是反映出你還沒找到人生的意義。如果能夠做到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能夠活在當下盡情地享受現階段所帶給自己的體驗,那麼年輕或者衰老似乎也就沒有這麼重要了,因為至少我們都體驗過了。
「我也會自艾自怨,但我只給自己一點點時間,流幾滴淚,就只這樣。」
面臨死亡,雖然令人沮喪又難受,但教授卻認為自己很有福氣,覺得能夠活著與家人朋友相處,欣賞風景是件幸福的事。抱怨或自憐不全是壞事,有時候更能釋放情緒和壓力,但是如果你能每天限制自己自憐自艾多少,就會發現其實自己很幸福;一件事情怎麼想,是可以自己決定的。
「依賴」
文化教我們依賴是丟臉的,但依賴本來就沒什麼好丟臉的,我們嬰兒時期要靠別人生存,即將死亡時抑是,但在這兩個時期之間我們更需要別人,差別只在於一個是實體上的,一個是心靈上的。
「寬恕 」
Morrie 在最後的第12個星期說過,他後悔自己生命中的驕傲、虛榮、鐵石心腸。並且述說他在夢裡看見自己父親的死亡,而他更是在父親生前一直都沒有寬恕他,等到原諒了對方,卻已經為時已晚。Morrie 談到寬恕,首先他提及要理解和原諒自己,那些年他一直封閉心防把它拒於門外,這樣的自己怎麼去搞清楚自己父親的處境,而等到他意識到並且理解父親的處境為時已晚。
人們在經歷創傷時期,下意識的會專注在自己的需求,時常難以打開自己的同情心或換位思考能力,不由自主地將自己放置在受害者角色。但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時才發現,如果換位思考或許我們也會跟對方做出一樣的行為,而回歸最終,如Morrie提及的,對於生命建言則是-「愛」,愛是無敵的,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為,讓它進入你吧!用愛去理解自己並且原諒自己。
最後,「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不是一段關係的結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3會員
106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平台主要紀錄我致力於身心靈領域至今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分享我的洞見,將這些豐沛的思想轉化為文字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ntern Huma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主要想分享的是關於減肥的心靈層面,但其實不論是減肥與增重或是任何你想要改變體態都是適用的。首先,我們人類的所有的信念都是來自於外在,那麼如果沒有一個信念是來自於自己,你選擇相信什麼觀點就很重要了,如果那些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信念,也試著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相信?相信了它,能為你帶來什麼?
這1-2年來因為身邊朋友常常問我有關於減肥的看法,感謝他們給我一些啟發 這篇文章有點冗長,所以我會把它分成「實踐篇」與「心靈層面」篇。 如果對於心靈層面的解釋覺得太過於抽象, 那麼或許實踐篇對你是會比較有實質上的幫助,
這篇主要想分享的是關於減肥的心靈層面,但其實不論是減肥與增重或是任何你想要改變體態都是適用的。首先,我們人類的所有的信念都是來自於外在,那麼如果沒有一個信念是來自於自己,你選擇相信什麼觀點就很重要了,如果那些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信念,也試著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相信?相信了它,能為你帶來什麼?
這1-2年來因為身邊朋友常常問我有關於減肥的看法,感謝他們給我一些啟發 這篇文章有點冗長,所以我會把它分成「實踐篇」與「心靈層面」篇。 如果對於心靈層面的解釋覺得太過於抽象, 那麼或許實踐篇對你是會比較有實質上的幫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本想跟她說這不是我的錯,但想到我已經跟老闆說過這話了,就忍住沒說。這沒什麼意義。無論如何,人總是多多少少有錯。──《異鄉人》,29 頁。
Thumbnail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米奇 艾爾邦 「只要你學會死亡 你就學會活著」 關於「慾念的所求 | 生命的意義 | 人生的課題」之書
Thumbnail
當我們準備離開咖啡廳時,我突然想到了什麼。「教授,我能問您一個問題嗎?面對……面對死亡,您害怕嗎?」 張教授沈思了一會兒。「當然害怕,」他最後說,「但我更害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思悅,答應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趁現在還來得及,去真實地活著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最近讀的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的心得與書中提到的一些觀點,包括用心覺察內心、選擇成為自己想見到的樣子、行動的道德負責、走方便的路還是走慷慨美麗的路,以及作者喜歡的兩句諺語。文章內容深入淺出,讓人思考人生與選擇的意義。
Thumbnail
麥特戴蒙主演的《生死接觸》 可說發人深省 或許 對於死亡 必須有些堅定的想法 才能活得穩健 藍天之下 綠野之上 靠著藤質躺椅 翻讀《論語》 作為死前姿態 是為了再出發 聆聽孟子或孔子開課 也許能漫遊戰國時代 喧囂叫賣的諸子大街 觀賞莊子跟惠子相聲 墨子胸口
Thumbnail
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墨瑞教授談老年智慧 The Wisdom of Morrie: Living and Aging Creatively and Joyfully 我想先說一件事,我的頭髮還很黑。 但我很想知道老年人該怎麼應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從哪一刻起算晚年?起床
Thumbnail
接下來即將進入四月,接著就要進入清明連假了!不曉得大家有什麼安排呢?講到清明節,不免想到的就是要去掃墓,並且面對「死亡」。這次聽「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的最後一堂,也就是第七堂課,課程有提到攻擊、毀壞與戰爭等主題,這些主題不禁都讓我聯想到「死亡」議題。
Thumbnail
這部電影描述了一位孤獨老人的故事,他在孤獨和失去妻子後重新找到愛。這部高齡心理劇在人生尾端表達了愛與被愛的能力,呈現瞭如何在暮年依然找到幸福。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他討論了對於疲憊、逃避和生命力的理解,並將這些觀點分享給有同樣想法的人或想了解的人。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夠理解每個人在面對極端選擇時所經歷的感受。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本想跟她說這不是我的錯,但想到我已經跟老闆說過這話了,就忍住沒說。這沒什麼意義。無論如何,人總是多多少少有錯。──《異鄉人》,29 頁。
Thumbnail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米奇 艾爾邦 「只要你學會死亡 你就學會活著」 關於「慾念的所求 | 生命的意義 | 人生的課題」之書
Thumbnail
當我們準備離開咖啡廳時,我突然想到了什麼。「教授,我能問您一個問題嗎?面對……面對死亡,您害怕嗎?」 張教授沈思了一會兒。「當然害怕,」他最後說,「但我更害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思悅,答應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趁現在還來得及,去真實地活著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最近讀的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的心得與書中提到的一些觀點,包括用心覺察內心、選擇成為自己想見到的樣子、行動的道德負責、走方便的路還是走慷慨美麗的路,以及作者喜歡的兩句諺語。文章內容深入淺出,讓人思考人生與選擇的意義。
Thumbnail
麥特戴蒙主演的《生死接觸》 可說發人深省 或許 對於死亡 必須有些堅定的想法 才能活得穩健 藍天之下 綠野之上 靠著藤質躺椅 翻讀《論語》 作為死前姿態 是為了再出發 聆聽孟子或孔子開課 也許能漫遊戰國時代 喧囂叫賣的諸子大街 觀賞莊子跟惠子相聲 墨子胸口
Thumbnail
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墨瑞教授談老年智慧 The Wisdom of Morrie: Living and Aging Creatively and Joyfully 我想先說一件事,我的頭髮還很黑。 但我很想知道老年人該怎麼應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從哪一刻起算晚年?起床
Thumbnail
接下來即將進入四月,接著就要進入清明連假了!不曉得大家有什麼安排呢?講到清明節,不免想到的就是要去掃墓,並且面對「死亡」。這次聽「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的最後一堂,也就是第七堂課,課程有提到攻擊、毀壞與戰爭等主題,這些主題不禁都讓我聯想到「死亡」議題。
Thumbnail
這部電影描述了一位孤獨老人的故事,他在孤獨和失去妻子後重新找到愛。這部高齡心理劇在人生尾端表達了愛與被愛的能力,呈現瞭如何在暮年依然找到幸福。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他討論了對於疲憊、逃避和生命力的理解,並將這些觀點分享給有同樣想法的人或想了解的人。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夠理解每個人在面對極端選擇時所經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