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 書摘:
第四堂課,他說:「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我去墳上看他。
而你,閱讀這些書頁,身在他的課堂當中。
我們彼此連結──我們不是波浪,而是海洋的一部分。
他在感動我們的同時,也繼續活下去。──米奇‧艾爾邦
📝11年後,當我看到當時留下的這篇生活記錄,似乎也有了些許不同,那些許的不同,就是:
「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是:身體情緒健康、物質生活簡單、向大自然學會照顧、接納、尊重與愛惜自己。
「活著就是這麼一回事」,是指:可以多個視角的思考與理解發生的人與事、單純的接受和給予人與人之間的需要、明白並尊重人與人之間的愛就是會有所不同、支持與尊重先能夠給予自我,才能夠真正理解他人需要的支持與尊重。
現在博客來有這本書的20年紀念版喔!值得收藏!🤣(幹嘛幫博客來葉子配啦!XD)🤣🤣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作者:米奇‧艾爾邦
原文作者:Mitch Albom
譯者: 白裕承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8/06/27
初版ㄧ刷:1998/07
初版38刷;2000/12(我的藏書的版本😂)
2012/04/13
我們家小寶上學終於不演淚眼十八相送了,現在只有起床時習慣叫一叫:「我可以不去上學嗎?上學不好玩…」(她的娘都假裝沒聽見,還催她動作快一點,不然會玩不到溜滑梯吃不到早餐,所以她只能叫給自己聽,嘆氣一下…)
前幾天她的老師告訴我,在戶外場玩的時候,她們班上有位小女生霸佔盪鞦韆不肯跟同學輪流玩,被老師抱到旁邊坐,小女生一直哭,結果我們家小寶走過去抱抱她,還親她一下(安慰的意思),老師看了覺得這麼小的孩子有這樣的舉動真的好可愛,老師說:「看了就感覺X寧是個充滿愛的孩子…」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1998年大塊文化曾經出版過一本當時轟動全美的故事「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生命已近尾生的老教授帶給我們的是面對自我人生最深的醒思,他應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只為讓活著的我們覺悟:到底什麼,才是我們人類“需要”、“必要”的生活!
📖書摘:
「我們對死亡大驚小怪,因為我們不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份。
我們覺得自己是人類,所以就高於自然。」
「我們並不高於自然。凡有生者,必有死。」
「回報在這裡,這是我們和這些美妙的植物和動物的不同所在。只要我們可以彼此相愛,並記得我們有過愛的感覺,我們就雖死猶存。你所曾激起的愛意,都仍留存於世,所有的記憶都還在。你並沒有死,你仍活在那些你曾打動的人,曾經互相扶持的人們心中。」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我們國家進行著一種洗腦,」墨瑞(老教授)嘆口氣:「你知道他們怎麼洗腦嗎?他們把某件事一說再說、一再重覆,我們國家做的就是這碼子事。擁有東西是好的,賺更多錢是好的,置產越多越好,商業行為越多越好。多就是好。多就是好。我們對自我灌輸,也讓別人對我們灌輸,一而再,再而三,直到再沒有人會有別種想法。一般人都被這一切蒙蔽了,他們根本看不到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我這輩子不管在哪,碰到的人都是想東想西、要這要那。想要一輛新車、想要一棟新房子、想要最新的玩具。然後他們會迫不及待告訴你:「你知不知道我買了這個?你知不知道我買了那個?」」
「你知道我怎麼解讀這情況?這些人都是渴望為人所愛,才拿這些東西做替代。他們擁抱物質,以為這樣自己就獲得擁抱,但這樣做沒用。物質的東西永遠無法取代愛,或是溫柔,或是親切,或是同胞手足之感。金錢無法替代溫柔,權利也無法替代溫柔。我坐在這裡,離死不遠,可以坦白告訴你,當你最需要溫柔的時候,不論你有多少的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你那種感覺。」
「在我們這個國家,對於我們想要的東西或我們需要的東西,常常分不清。」
📝我想說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做的就是「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孩子必能從這一點,感受到「活著就是這麼一回事」。
「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簡單、自然、愛、尊重。
「活著就是這麼一回事」:正面的思考、單純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愛、支持與尊重。
在這個高度文明、物質泛濫的時代,過多的想要淹沒了我們人類最單純需要的心靈感受。因此,我只想將人類單純的心靈感覺帶給我的孩子,讓他們細細品味,成為支持他們往前探索人生的主要力量。
有多久沒在家陪家人好好吃一餐?有多久沒陪孩子輕鬆的散個步?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聽窗外落下的雨聲?(我的孩子很愛這個時刻)
什麼,才是我們活下去,真正需要的,我想,其實大家都知道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