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展】《年少日記》:竭力嘶吼的吶喊,是我不被認可的童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未必能幫助到你,但我會陪著你。」

raw-image

《年少日記》無疑是一齣年度最令人心碎的家庭悲劇史,情感飽滿、張力十足。在生命的里程中,我們或許都曾經歷過一段充滿悲傷、受挫的經驗,猶如片中看上去永遠悶悶不樂的傑仔,不管如何用自身的方式去努力、去討好,似乎也追不上不了人們所認可「最佳模範生」的形象,亦遠落後在校名列前茅受到父母偏愛的弟弟。而那些發散在暗處裡不為人所知,隱隱作痛的「秘密心事」則悄悄地被藏匿在微小、薄弱的日記當中,它成為一個「第三者視角」的傳送出口,替傑仔沈默地紀錄每個當下那難以名狀的曲折心緒。若沒有它的「揭露」,這段塵封已久的往事也無法隨著淚水拂去模糊的記憶,重新拼湊、堆積成那個熟悉不過又感到陌生的身影;假如試圖喚回那一次次「做得不夠好」的低頭歉意,還能感受到那層小心翼翼下的如履薄冰,究竟承載了多少回的謾罵與暴打?日記,是電影裡不可或缺的道具,藉年少時期的純真對比大人世界的複雜,將縷縷不盡的煩惱化為親手書寫的詰問與抒發,再透由反覆的獨白讓過去與現實相互交錯,匯集成連綿即多愁的鏡頭語言,緩緩勾出觀者心中那份憐惜的共鳴和情感不在話下。但譏諷的是,日記「誕生」的契機,是傑仔聽聞寫日記能讓人變得更聰明。如果可以離父母心中的「好小孩」標準更靠近一些,也許那份得來不易的愛意也會情願多割捨一點?


當父母從來不用通過考試,或許才是細思極恐且永遠沒有真正解答的一課。而作為子女的,好像也無能無權再責怪當年那個令人懼怕、不苟言笑又威嚴的父親,看到如今垂垂老矣、連爬下床都有困難的傴僂身軀,只能以疏離、尷尬的語言遮掩仍千瘡百孔卻未被好好撫慰的心靈。對於此景,《但願人長久》裡的吳慷仁飾演的父親形象與其極為相似,恰好兩部電影都把重心放置在某方面不負責任的父親身上,好似在東亞等地的印象當中, 父母總扮演電影裡刻板文化之下扁平、臉譜化的角色,無論是他們過於守舊的傳統價值、不分原由的數落責備,又或是直接的冷漠忽視,再再都是如此「統一化」的表現;如果以孩童作為主角,或許是劇情安排不得不的有所「犧牲」,並為之凸顯出在不幸家庭當中的「創傷後遺症」。而子女長大成人後,看上去輕身自由,不再被父母束縛、管教,似乎幾近以「原諒」作為「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姿態,匆忙地為這令人不堪的過去劃下短暫休止符的這刻,表面上默許了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但實則卻是毫無選擇的開脫。因此,其實我更想知道《年少日記》中如此看重成績、成就的父親單單因落在看上去風光、顯赫的家庭中,才「緊迫盯人」般希冀兒子們必須尊崇、按照他的一套「標準法則」,才能不負所望擔起這個家族的「面子」嗎?單從「這間屋子的所有東西都是我買的。」台詞上來看,他是個不折不扣、大男人主義的一家之主,認定一切都該交由他來決定話事。父親的描寫是粗暴直接的,它不留餘地精準地刻在沒有起承轉合的設定裡,一個徒留空白,忙碌不堪的父親,晚年終究活在「回憶」裡暗自愧疚;篇幅很少,看到的不多,得暗暗從些許蛛絲馬跡作為推敲,如果父親不只是一個推動故事的「加害者」,展現其他疲勞、痛苦,甚至脆弱的另「一副面孔」,我也不會認為最後父親反覆聆聽錄音機裡那演奏得七零八落的琴聲是多麼取巧的設計。即便觀看這場戲時,我還是不免眼淚潰堤,因為,這遲來的關注、關愛是多麼重要,他終於正視了當年或許沒有天份但用盡勤力填補空缺,那個不起眼認真練習鋼琴的小孩;那些被認定不夠好的,殊不知已經是他能拿出最好,也最適合他的樣子了。被苦毒的委屈生活、被挨打的疼痛身軀,彷彿提前告知未來的生活會以更加艱辛的面貌等著我們,而父親的形象如同鏡子裡的「縮影」,對照這個殘酷社會的生存法則——「你有想過未來要做什麼嗎?」是父親對傑仔極其失望的一次叩問,同時,在言語中,他似乎也害怕傑仔成為一個沒有出息的人;都說著「恨鐵不成鋼」,但這不為窄化、自私的想法找尋藉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編織的美夢凌駕於子女之上,終究只會爆發擴散,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不要放棄,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加油!」是傑仔心愛的漫畫中提到的,它總是鼓舞人心,也無意中形成傑仔的精神支柱。然而,隨著漫畫家的逝世、鋼琴老師的離別、家庭的不睦、師生的嘲笑,這一點一滴都在摧毀他心中最後一片僅存的樂土;就連失眠想去看精神科醫生,也被母親回拒說那是瘋子才去的地方,他也試著找解方、大哭表達情緒、身體也開始出現警號,但始終沒有人發現這些行為有所「反常」。誠然,母親作為較長時間陪伴的家人,卻也未比父親來得親密許多,反倒她停留下來的「痕跡」則可有可無,鋼琴老師的出現或許還彌補失足的空缺,但離婚離家後就此消失的母親,在後半段以一種「熟悉」的感覺短暫的擦身而過,是否也表示無論年齡多大,父母的影響依舊如影隨形似的侵入身心靈的每寸肌膚與神經?同時,亦隱含著即將面對未知一切的恐慌,踏入充滿「不確定性」因子的家庭生活,究竟會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抑或是重蹈覆轍跟隨父親的背影?總還未「Ready」好的人,是否有機會獲得等候,直待卸下攬在身上的層層包袱;愧疚感不能使人定罪,相反的,這份有所失去的缺憾,更是值得省思的借鏡,也提醒在每個時刻當中,關心、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


因此,片中老師們的角色莫名成為了導演的「化身」,卓亦謙善用一封陌生信的巧妙安排,不僅敲醒那相似遭遇的鐘聲,也召喚出校園裡每顆鬱悶的心,人人對生命的無力化為痛心的文字——「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很快就會有人忘記我。」隨著去年香港學生自殺案創下歷史新高的紀錄,《年少日記》則借電影反應現實,透由老師的立場點燃了一把關懷的火苗,雖結尾仍如同近年港片即視感,總過於強調「真善美」的圓滿落幕,但正因在香港看上去給人一種過於追求「現實主義」的「我城」之下,這群香港新導演反而走進人群,懷抱發聲的決心,把這些他們在乎的人、事、物拍出來,即便這樣關懷人文、追求議題的電影大有人在,但每每聽聞新導演們的創作思想,那份真誠,誠懇的心還是打動了我,也總能寬容一些。另外,引起我注意的一點是,片尾出現「純屬虛構」的字卡,當下我只感到難過和唏噓,因為電影裡出現的個案,搬到現實世界裡卻可能是一分鐘上下都有無數的人在掙扎之中,最後選擇放棄生存。與開頭「假跳樓」的場景相互呼應,但人生中未有這麼多次的僥倖,更多的是你無法擁有第二次機會,亦如片中那句——「憂鬱從不是一種選擇。」


卓亦謙在訪談裡提及本片是取材自他身邊輕生的一位朋友,這類敏感的主題一把握不當,很容易失手淪為畫虎不成反類犬;雖本片的缺陷也很明顯,年少與成長後的角色在篇幅的比例上失衡,顯得頭重腳輕、也有過於煽情的意味、或者直接把痛苦面不加以思索後,全權交付給觀眾去吸收,藉以達到情緒化遮掩故事本身細膩不足的問題等等。但這些「瑕疵」的確都不能將此片原先的立意擊敗,它所帶來的效應與後續的發展更值得作為觀者的我們去鼓勵和觀察。另外,在結尾的天台戲,倆人相視而笑是我最喜歡的一幕,彷彿是接納童年時的自己,與之和解,未來一同共生。


《年少日記》,是今年最不容錯過的一部重磅港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德黑蘭雙面疑雲》為導演馬尼‧哈奇奇的新作,整部電影緊湊的敘事手法,呈現故事驚悚與不安的氛圍,彷彿將觀者的神經捏緊,推到懸崖邊境時又伸手拉回。本片表面為黑色懸疑的驚悚風格,實則洞察人性不為人知的陰暗面——藉由
你有談過一輩子只會有一次的戀愛嗎?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大概會是滿盈的酸甜又帶有一絲絲憂傷的滋味吧,如同一場雷陣雨的狂歡、一趟刺激感官的奔跑、又或是一次次無法用只用三言兩語形容的悸動
「混亂、怪異、癲狂、墮落」都是在觀賞鐵男時會有的想法。 《鐵男》的故事架構說來簡單,影像風格卻遠比想像得複雜。電影描述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和妻子在某一天行車途中不慎撞死一名「戀鐵癖」的狂人,在荒郊野外棄屍後原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沒想到狂人卻超越死亡的隔閡,憑藉金屬的「神秘力量」附身在路人身上展開復
//寫於2021年11月// 《梅艷芳》按照年份排程講述了梅艷芳的生平,整體的基調規矩且流暢,但這卻是個致命傷所在。其實,看得出來導梁樂民演努力想拍出梅艷芳的多面性,但可惜的是,因這種「貪心」而加了許多瑣碎、拖沓甚至是不重要的情節。並且,描寫愛情的部分就佔了幾乎一半以上,還都是一些意義不明的段
無意間發現由CC出版的藍光《花樣年華》裡,其中一段Hong Kong Spot收錄的預告有將正片刪減的蘇麗一直以來都知道王家衛有拍攝倆人的床戲,但從未真正看過片段,而這段預告雖然只剪了幾秒的吻戲,但也足夠令人激動萬分了。 但當初為何將床戲刪減呢?據王家衛當時的訪談解釋:「我
寫於2023年初。 我在2022年始終渡過了許多屬於只能在電影裡感受的「魔幻時刻」,已令我感到彌足珍貴且珍惜。因此,為著每一次的相遇,一部電影只會有一遍「初次相見」的感動,看電影這件事就變得十分有意義,也有一種儀式感。我私以為每一部電影都像我的秘密好友,當下觀賞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只有它們知
《德黑蘭雙面疑雲》為導演馬尼‧哈奇奇的新作,整部電影緊湊的敘事手法,呈現故事驚悚與不安的氛圍,彷彿將觀者的神經捏緊,推到懸崖邊境時又伸手拉回。本片表面為黑色懸疑的驚悚風格,實則洞察人性不為人知的陰暗面——藉由
你有談過一輩子只會有一次的戀愛嗎?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大概會是滿盈的酸甜又帶有一絲絲憂傷的滋味吧,如同一場雷陣雨的狂歡、一趟刺激感官的奔跑、又或是一次次無法用只用三言兩語形容的悸動
「混亂、怪異、癲狂、墮落」都是在觀賞鐵男時會有的想法。 《鐵男》的故事架構說來簡單,影像風格卻遠比想像得複雜。電影描述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和妻子在某一天行車途中不慎撞死一名「戀鐵癖」的狂人,在荒郊野外棄屍後原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沒想到狂人卻超越死亡的隔閡,憑藉金屬的「神秘力量」附身在路人身上展開復
//寫於2021年11月// 《梅艷芳》按照年份排程講述了梅艷芳的生平,整體的基調規矩且流暢,但這卻是個致命傷所在。其實,看得出來導梁樂民演努力想拍出梅艷芳的多面性,但可惜的是,因這種「貪心」而加了許多瑣碎、拖沓甚至是不重要的情節。並且,描寫愛情的部分就佔了幾乎一半以上,還都是一些意義不明的段
無意間發現由CC出版的藍光《花樣年華》裡,其中一段Hong Kong Spot收錄的預告有將正片刪減的蘇麗一直以來都知道王家衛有拍攝倆人的床戲,但從未真正看過片段,而這段預告雖然只剪了幾秒的吻戲,但也足夠令人激動萬分了。 但當初為何將床戲刪減呢?據王家衛當時的訪談解釋:「我
寫於2023年初。 我在2022年始終渡過了許多屬於只能在電影裡感受的「魔幻時刻」,已令我感到彌足珍貴且珍惜。因此,為著每一次的相遇,一部電影只會有一遍「初次相見」的感動,看電影這件事就變得十分有意義,也有一種儀式感。我私以為每一部電影都像我的秘密好友,當下觀賞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只有它們知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是一部真實到令人感到心痛的電影。反映了現代香港社會的議題 - 青少年、小朋友壓力問題。劇情沒有起伏很大,但是令人很壓抑。 有一天,中學老師 - 鄭Sir發現了自己班上有學生寫了一封遺書,令他想起了童年自己對哥哥冷暴力和冷漠的事。鄭Sir不但要解決遺書的問題,他還要處理自己的
這裡的幼慈學是,如果孩子是幼惡,父親就要是一個嚴父,這樣就可以把幼惡的氣勢壓下來。辣仔良的父親就是一個嚴父,成就了辣仔良一生,不讓他的極品風格犯濫了。在十年兵役其間,專注的做一件事情,這是關鍵時刻,讓孩子不會學壞,還在不斷的思考如何讓自己前進,以這種方式成長,哪是全因為一個漫畫家,而讓辣仔良走上這條
要寫幼慈學從辣仔良的故事來做借鏡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來。首先辣仔良可以說是幼慈和幼惡參半,他可以說成是一個充滿慾望的小孩,他想來人間表達什麼?次先是他的童年軌跡完全錯誤,這段時期是學習的要點,而他完全天馬行空的過日子,這樣就無法完成學業並且做大事。那麼他的競爭思想從哪裏來,這是每一個人都逃不掉的。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父親用最天真的幻想,帶領小孩走過最殘忍的世界。」   雖然這是一部迄今二十七年的電影,但我仍然不知該以何種評論述說這部片,我看的時候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   它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方式暗示我們身處的世界可能是殘酷的、黑暗的,但是陰暗之處仍有光明,電影中的小男孩被父親一路保護,這讓我想到我
因為父母要時常工作,沒有人管我,小學時代的我根本是個野小子。有慧眼的父母,見到我接近他們的孩子,會把自己的孩子關起來不和我玩。他們的眼神,現在我回想起來,就像問我:你為什麼不讀書?好好學習。 小學時代,我認識了一個朋友、同學,是男孩子,他父親是當警察的,很少華人當警察。他帶我到他家玩,是在警察局裡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當孩子生命堪慮的時候,便會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當孩子未來堪慮時,就往往會被要求達成外在的價值。《年少日記》因為偶然撿拾到一封類似遺書的文字,鄭老師在尋找該位學生的同時,因為正處於婚姻觸礁的難關,使他憶起收藏許久的一本日記,藉此勾起過去的一段傷痛回憶。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曾經我以為我會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爸媽眼中的心肝寶貝,老師眼中的資優生,同學心中的偶像,女孩心中的白馬王子,老板認定的好員工,同事眼中的好伙伴。  一直當我成了一個淘氣小子的老爸,有了一個為連續劇劇情起伏而心情隨之起舞的老婆,一群見了面總是相互抱怨,用吃喝發洩的朋友,還擁有一個怎樣再也無法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是一部真實到令人感到心痛的電影。反映了現代香港社會的議題 - 青少年、小朋友壓力問題。劇情沒有起伏很大,但是令人很壓抑。 有一天,中學老師 - 鄭Sir發現了自己班上有學生寫了一封遺書,令他想起了童年自己對哥哥冷暴力和冷漠的事。鄭Sir不但要解決遺書的問題,他還要處理自己的
這裡的幼慈學是,如果孩子是幼惡,父親就要是一個嚴父,這樣就可以把幼惡的氣勢壓下來。辣仔良的父親就是一個嚴父,成就了辣仔良一生,不讓他的極品風格犯濫了。在十年兵役其間,專注的做一件事情,這是關鍵時刻,讓孩子不會學壞,還在不斷的思考如何讓自己前進,以這種方式成長,哪是全因為一個漫畫家,而讓辣仔良走上這條
要寫幼慈學從辣仔良的故事來做借鏡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來。首先辣仔良可以說是幼慈和幼惡參半,他可以說成是一個充滿慾望的小孩,他想來人間表達什麼?次先是他的童年軌跡完全錯誤,這段時期是學習的要點,而他完全天馬行空的過日子,這樣就無法完成學業並且做大事。那麼他的競爭思想從哪裏來,這是每一個人都逃不掉的。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父親用最天真的幻想,帶領小孩走過最殘忍的世界。」   雖然這是一部迄今二十七年的電影,但我仍然不知該以何種評論述說這部片,我看的時候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   它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方式暗示我們身處的世界可能是殘酷的、黑暗的,但是陰暗之處仍有光明,電影中的小男孩被父親一路保護,這讓我想到我
因為父母要時常工作,沒有人管我,小學時代的我根本是個野小子。有慧眼的父母,見到我接近他們的孩子,會把自己的孩子關起來不和我玩。他們的眼神,現在我回想起來,就像問我:你為什麼不讀書?好好學習。 小學時代,我認識了一個朋友、同學,是男孩子,他父親是當警察的,很少華人當警察。他帶我到他家玩,是在警察局裡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當孩子生命堪慮的時候,便會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當孩子未來堪慮時,就往往會被要求達成外在的價值。《年少日記》因為偶然撿拾到一封類似遺書的文字,鄭老師在尋找該位學生的同時,因為正處於婚姻觸礁的難關,使他憶起收藏許久的一本日記,藉此勾起過去的一段傷痛回憶。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曾經我以為我會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爸媽眼中的心肝寶貝,老師眼中的資優生,同學心中的偶像,女孩心中的白馬王子,老板認定的好員工,同事眼中的好伙伴。  一直當我成了一個淘氣小子的老爸,有了一個為連續劇劇情起伏而心情隨之起舞的老婆,一群見了面總是相互抱怨,用吃喝發洩的朋友,還擁有一個怎樣再也無法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