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我們不在咖啡館》陳宛茜

【好書推薦】《我們不在咖啡館》陳宛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大學念新聞系時,就聽過老師說,記者跑什麼線就會越來越像那個圈子的人,像是社會線的記者會有些江湖味,娛樂線的記者隨著時間每個人也都打扮地如明星般。畢業後,也短暫地從事記者工作一小段時間,那時的我並不屬於任何圈子的人,就是菜鳥一隻;心裡明明很害羞,但卻得逼自己擠在大明星的記者會上提問、積極安排專訪,隨著接觸到越來越多不同的受訪者後,也深深地體會到,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是很神奇,根本是公司花錢雇你來跟別人學習人生經驗。

會突然回想這段往事,是因為最近讀了《我們不在咖啡館》這本書。在聽「楊照談書」介紹這本書時,總覺得作者「陳宛茜」這名字好熟,後來才想起在大學時曾因為一份採訪作業接觸過她一次;如今已經過數十年,記憶早在時間洪流下沖淡成一杯無味的茶,怎樣也想不起當初我們說了什麼。

誰是陳宛茜?

陳宛茜是聯合報的文化記者,剛任職記者時,在報上開了「作家書房」專欄,目標是每週採訪一個作家,採訪地點以書房為主。為何要在書房?她認為,書房一個私密的空間,連結著作家的心靈世界,能走進書房,想必也能聽到作家不輕易訴說的故事;可當實際走入作家的書局時,她卻發現許多歷經戰火荒亂的人書桌立於戰場、陋室,或倉皇的流浪旅程之中,而這些作家也顯少走進咖啡館。

雖說副標題是「作家的故事,第一手臺灣藝文觀察報導」,但陳宛茜採訪的作家並非只限於臺灣的作家,書寫對象也不只限於作家,也有建築師、攝影師、咖啡館經營者、收書人等,文章論述的層面甚至包括對臺灣藝文出版、社會現象的洞察與見解;某種程度而言,本書也是陳宛茜歷年來作為文化記者的工作記錄專輯。

《我們不在咖啡館》談什麼?

書裡分為「他們的時代」、「故事的重量」及「文化的江湖」三輯,總共收錄49篇文章。

前兩輯故事的主角大多為單一受訪者,許多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像是金庸、齊邦媛、顧正秋、殷海光、章詒和、鄭清文、李碧華、平鑫濤等;第三輯則以建築、書店、寫作、文壇現象等為論述的議題,其中約8篇沒有指名道姓,這也激起本人的好奇心,上網搜查後,仍有幾篇無法確認主角的身份。這也讓我連想到書中「歡迎對號入座」這篇文章,「影射是一門暖昧的藝術」,當作家試圖將真實人物寫成小說的虛構人物時,必須要保留一個可供讀者的想像空間。我不禁試問,陳宛茜是否刻意地將這一門寫作技藝應用於新聞寫作上。

在閱讀這本書時,覺得好像整個人掉入時空旋渦,每一個受訪者都透過陳宛茜的文字與我對話,「擁有許多讀者的作家往往是會說故事的人…很多時候,說故事是一種天命、一種使命。」陳宛茜雖非專職作家,可她也是一個懂得說故事的人,而記者這個身份正是她的天命,她透過不斷地書寫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在這座充滿各種斷層的島嶼,歷史不斷被改寫、新聞轉瞬遭遺忘,人們恆常籠罩於龐大的記憶黑洞之中。於是我們嘗試用書寫來抵抗遺忘,想在虛空中創造一點什麼。」

截取自《我們不在咖啡館》「一直寫一直寫」這篇。

《我們不在咖啡館》裡,每一篇文章讀起來都令人振奮,因為我們相信這些故事都是真的,而短暫地遺忘那是陳宛茜觀察的視角,並非絕對的客觀;不過正因為她的視角,讓我們能在這個講究速度、人人都竭盡可能,只為了吸取他人兩、三秒目光的網路社群時代下,憶起那些被時代遺忘的悲歡歲月、那一份份發自內心的熱情與夢想。

是什麼原因讓平鑫濤收藏著張愛玲的《小團圓》四十年未出版?為何宋以朗這名經濟學家要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要出版《小團圓》,究竟孰是孰非?臺灣閱讀率如此低,讀者特別少,為何作家卻特別多?書腰明明無法帶動銷售,為何作家和出版社還是堅持要保留它呢?為何華人城市找到不足以代表的犯罪小說?這些作家寫作究竟是為何而寫?又是在哪兒寫?書店的裝潢與分類是否真的會擾亂書籍本身的價值?…

若你也想知道答案是什麼,建議你可以找《我們不在咖啡館》這本書來閱讀。

raw-image

購書任意門
.我的讀墨AP推薦連結:http://moo.im/a/aFNOST
.遠足文化|讀書共和國網路書店:https://bit.ly/3byIaR8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4383

內容總結
我們不在咖啡館
4
/5
avatar-img
西班牙譯鄉人 - 無墨報
31會員
73內容數
【關於無墨報】西班牙文是Letras sin tinta。在這個不用墨水也能發報的年代,我有些話想說、有些字想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開始追蹤Podcast《給我一個故事的時間》,結果導致想買、待讀書單又爆增許多。會拿起《母性》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好奇「湊佳苗」這位日本媽媽作家。節目中主持人提到(密集聽了好幾集,忘了是那集聊到…lol),湊佳苗是名全職主婦,但她每天只睡5小時,而且固定花5小時寫作。她每天的行程是這樣的...
4/5母性
今年8月在台灣度過炙熱潮濕的暑假,因為注意力都放在帶小孩與家人、朋友作伴,滑手機的時間大幅減少。回馬德里後,又陷入人生思考階段、加上處理個人健康問題,讓我完全不想更新頁面。手邊拿起先前購入的《Rewire-神經可塑性》一書,讀完後腦子像是接受了一場洗禮,內心興起一股調整生活步調的動力...
5/5Rewire神經可塑性
我的第一台電子書閱讀器是2017年讀墨推出的木紋電子器,從那時我開始體會到電子書的種種優點。這台木紋機被我摔過數不清的次數(個人手特別滑),好幾次機子飛出去後還裂開,但它都安然無事,所以即便機子操作反應速度頗~~慢,我也還是沒想過要淘汰它,因為它是台灣在地設計的品牌呀(支持)!!直到去年生日時...
最近開始追蹤Podcast《給我一個故事的時間》,結果導致想買、待讀書單又爆增許多。會拿起《母性》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好奇「湊佳苗」這位日本媽媽作家。節目中主持人提到(密集聽了好幾集,忘了是那集聊到…lol),湊佳苗是名全職主婦,但她每天只睡5小時,而且固定花5小時寫作。她每天的行程是這樣的...
4/5母性
今年8月在台灣度過炙熱潮濕的暑假,因為注意力都放在帶小孩與家人、朋友作伴,滑手機的時間大幅減少。回馬德里後,又陷入人生思考階段、加上處理個人健康問題,讓我完全不想更新頁面。手邊拿起先前購入的《Rewire-神經可塑性》一書,讀完後腦子像是接受了一場洗禮,內心興起一股調整生活步調的動力...
5/5Rewire神經可塑性
我的第一台電子書閱讀器是2017年讀墨推出的木紋電子器,從那時我開始體會到電子書的種種優點。這台木紋機被我摔過數不清的次數(個人手特別滑),好幾次機子飛出去後還裂開,但它都安然無事,所以即便機子操作反應速度頗~~慢,我也還是沒想過要淘汰它,因為它是台灣在地設計的品牌呀(支持)!!直到去年生日時...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