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奇異果文創出版了瀟湘神的《言語道斷之死》系列第一集:《臺北城裡妖魔跋扈》,我大約在兩年後才關注到這位作者與作品,並為之傾心,也因此認識了奇異果文創。同一年,楊双子也於奇異果文創出版了其歷史百合小說《花開時節》;2018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我因為對奇異果文創出版的作品抱持興趣,而參加了《花開時節》的相關活動,並在活動上第一次認識楊双子。而後,我終於在年中看完《花開時節》,從此落入了名為歷史、念作百合的無底洞中。
從《花開時節》、《臺灣漫遊錄》到今年的《四維街一號》,我閱讀双子的作品,總結下來有一些「門檻」是需要讀者跨越的——第一,是對臺灣的史地需要至少有初步的瞭解;第二,是讀者不可在空腹時閱讀,否則便會在閱讀過程中飢餓萬分。但相較於前面兩本作品,《四維街一號》另有一種很特別的味道。
有別於故事背景主要架構於日本殖民時代臺灣的《花開時節》與《臺灣漫遊錄》,《四維街一號》的故事發生在現代。我第一次閱讀《花開時節》的時候,就相當感佩作者在語法、選詞上的「時代感」;意思是,作者刻意雕琢了對人事物的描述,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並非只是身處現代回望過往,而是有如實際進入了那個時空環境裡,從外在環境到內裡思考都「進入狀況」。而《四維街一號》的故事發生在當代臺中,在讀慣了双子那精湛的歷史感描繪後再來看這本作品,竟也能感受到作者對於當代描述筆法的變化,對我自己來說,頗有新鮮感。
《四維街一號》以臺中實際存在的建物:臺中市西區四維街一號「日式招待所」為基底。這棟建築建於昭和13年(1938年),是當時內地公務員的單身宿舍;1945年後,由國民政府臺中縣稅捐稽徵處接收,一樣作為職員單身宿舍使用,後來又發展為眷屬宿舍。2016年,四維街一號被登錄為臺中市歷史建築,2010年代後期最後一批住戶遷出,如今的四維街一號已是無人居住的廢墟。
楊双子的《四維街一號》中,這棟建築則有著不一樣的際遇,一名年輕、旅美的女性安修儀因故繼承此屋,回臺當起房東,只租給附近大學的女性研究生;一棟最多住上六個人的老房子,加上房東一共住了五名女子——社恐害羞的歷史所一年級碩士生蕭乃云、開朗但窮困的一年級台文所碩士生徐家樺、溫柔且廚藝很好的二年級外文所碩士生盧小鳳,以及整天埋頭創作趕稿的二年級中文所碩士生郭知衣,再加上房東安修儀,故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這些某種程度上在「出社會」界線上反覆橫跳的年輕女子們,在這棟日式木造老宅中,譜出令人心醉的青春樂曲。
好像有些人以為「百合」等同於女同性戀,但對我來說,百合講述的不只是女性之間的愛戀,也有女性之間超越一切的友情;作為一名男性,我其實很嚮往這樣的情誼,但在父權的現實社會中,似乎總難以真的出現這樣的「薔薇」情感。《四維街一號》中,既有女性之間的愛戀,也有女性之間的純粹的情誼,是讓我閱讀起來非常愉快的故事;双子以五名不同的角色為主角,分別在各自的「篇幕」中講述其住進四維街一號的源由、入住後的成長與改變。我在天氣逐漸轉冷的夜晚中翻閱故事,反而有種身心回溫之感。
當然,如前所述,双子的故事少不了美食。《四維街一號》中,一名房客無意間找到了藏於屋內、一本名為《臺灣料理之栞》的日殖時期書籍。這本食譜記載了日本殖民時代下,許多臺灣料理的材料與作法,幾名女子心血來潮,索性也就照著食譜的記載做起菜來。
除此之外,同樣令我感佩的,還有双子對於政治議題、身分認同的探究。在《花開時節》與《臺灣漫遊錄》中,各自的兩名主角都身陷在本島、內地的身分糾葛中;我本來以為這樣的主題相對比較不會出現在以現代為背景的故事中,但對双子作品熟悉的讀者就知道,前述兩本作品中的主題,其實都隱隱映照著當代的臺灣——於是到了《四維街一號》裡,其中一名角色的故事,也呼應著這樣一貫的主題,講述了本省、外省的身分認同與複雜情結;像我一樣淚點低落的讀者,請不要忘記準備好衛生紙。
但我想真正讓我喜歡双子作品,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双子的故事總是帶給讀者角色們最溫暖、溫柔的部分;當然,偶爾作者還是會往讀者的胃揍上兩拳,但最後還是會餵我們吃好吃的胃藥(到底在講什麼)。有些作者喜歡透過故事描繪人性最黑暗、險惡的一塊,但如果現實本來就已經如此惡劣了,何不在創作、在故事中找出人心的光亮呢?我覺得双子的作品帶給我的,就是那些光亮。
楊双子是個共同筆名,是雙胞胎楊若慈、楊若暉一起使用的筆名。妹妹若暉在2015年過世後,姊姊若慈繼續使用這個筆名創作;從2016年出版的《撈月之人》起,每一本双子的作品都可以在前頁處看到「獻給若暉」的字樣。長久下來,我總有一種,若慈的作品其實是在跟若暉「對話」的感覺。
而那些百合下的情誼,也都是真實的。
今年9月,若暉的碩論在若慈的增修下正式出版,名為《少女之愛:台灣ACG界百合迷文化發展史 2023增修版》;或許也是讀過《四維街一號》後,覺得喜歡的讀者會想要入手的作品吧。
楊双子的《四維街一號》與《少女之愛》,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