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二: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2023/11/1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二七二: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病人沒有表裡證,但是發熱未減,脈為浮數之脈。前二六七、二六八、二六九條辨中列出急下之的情況,其中二六七條辨,沒有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這種最難分辨,因為這是熱在氣分,為急;相反的二六八、二六九條辨熱在腸胃的時候,情勢反而較緩,腹滿痛、發熱汗多的症狀較明確可辨。燥屎堵到造成濁氣上逆,氣分的熱進展快速,此時脈浮數是熱往上衝頭面的現象,並非是病在表的表證。「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假如攻下後,脈雖不浮卻仍舊為數,代表仍有熱在裡,「合熱則消穀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純陽明熱證患者不能食,不會消穀善飢,用承氣湯攻下就可以;現今既能消穀善饑,是胃和合熱,非胃邪合熱,而不大便原因就不是燥屎堵在腸子中造成的,「有瘀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73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張仲景的中醫經方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