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與猜測及鷹架

2023/11/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image

好奇心很重要,隨著好奇而來的思考,以及猜測更重要,這種敢猜測,願意猜測的表現,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想像力。

    當我們接觸到新的知識,願意花點時間做這個似乎多餘而不必要的事時(把新的訊息多看幾次背下來不就好了嗎?幹嘛還去猜測去想像?)其實就是在激活腦神經更多的迴路,建立更多的連結點,除了方便以後更容易提取(回憶)之外,經過思考,這個新的知識也能夠聯結到原本舊有的知識,就像蓋房子搭鷹架般,擴大鷹架就是擴大我們的背景知識,讓以後新的知識更容易被理解與記憶。

    不管是在閱讀中或聽老師講課,要不斷地問自己:「這麼寫到底是什麼意思?」「老師為什麼要這麼講?」只要隨時在內心提問,就可以把原本的被動學習轉換成主動認知的態度,學習效果也會大不相同,換句話說,在閱讀或聽課過程,也要同步進行積極的思考。

    提出問題是真正理解的開始,如果讀書時對內容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死記硬背,很難將這些對大腦而言是全新的知識變成長期記憶,死背應付當下立即的小考試也許還可以,但是在隔一段時間後的升學大考時就一定記不得的。

    我們在讀每個課文每段章節,都是分散而獨立的學習,但是要變成自己擁有,而且能運用,以及應付各種靈活的題目,就要確實花功夫自己去整理,思考與總結,形成彼此相關且串連的知識體系。

失落的童年

 

    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幸福的社會有三種生活:知識及生產的生活,閒暇及娛樂生活,以及沉思冥想的生活。」隨著時代變遷,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喪失了第三種生活,甚至已失去沉思冥想的習慣,甚至能力。

    原因當然是來自於現代社會給的過度刺激,我們的大腦必須無時無刻無休止地應付來自外在各式各樣的訊息,尤其在無線上網時代,我們的注意力就是商機,是企業獲利的來源,所有人都無所不用其極地用各種方法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更麻煩的是演化塑造出讓我們得以逃避敵人的大腦,偏偏卻讓我們對這種「超常刺激」束手無策。

    為了生存,演化讓我們對於新出現的事物(比如突然出現在眼前的獅子)會立刻去注意,這種反射動作是本能反應,也就是我們用意志力很難控制的,認知心理學家用了一種溫和無害般的名詞來形容──對新奇的偏愛,也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會關注任何新的事物,會努力獲取新奇的經驗,大腦的快樂中樞會讓我們渴望新的訊息,而大腦中樞的強烈渴望,就是我們成癮的主因,只要一聽到手機或電玩的叮咚回饋聲,大腦的多巴胺就會分泌,獎勵大腦持續此一行為。

    若已進入成癮的回饋迴路,一旦把刺激拿走,會出現戒斷反應,對於網路訊息的成癮,拿走數位刺激在臨床的表現是難以忍受的無聊,連帶地會喪失活力,不會想去參予與探索真實的世界。

    有學者觀察若童年時太早接觸數位媒體而成癮,普遍有缺乏好奇心與動機的問題,而沒有在真實世界玩耍的孩子,也失落了他們的童年。

    數位娛樂真的是太強大的誘惑,連成人都很難抗拒,何況兒童?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李偉文
    李偉文
    1.5K追蹤者
    1.9K內容數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