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擺脫「知識焦慮症」,確實地讓自己慢慢成長

2023/07/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藝術創作或是漫遊美術館讓自我放鬆

升學主義在華人生活的烙印

  在華人生活中,不管在國小、國中、高中,父母親都希望自己小孩可以考上好的學校,未來生活不會那麼辛苦,這個思想部分並沒有錯,若能夠擠入在各行各業的頂端,確實是更有機會改變階級機會,不過在這背後同時也浮現另一個問題,小孩到底想要什麼?他們要怎麼判斷自己的興趣,如每天都在學習知識,實際上找不到與生活連結時,或許會變成一種形式主義,所以近幾年在教育論述當中,出現了冒險教育,源自於體育教學的一種脈絡,期待透過五感體驗與做中學,讓學生累積經驗技能,一旦經驗技能與知識達到平衡時,自然而然能將所學展現。然後在臺灣社會下究竟要怎麼減緩知識焦慮呢?筆者認為可透過遊戲或是找尋相同興趣的朋友,針對喜愛的議題共同討論,把上述冒險教育的概念,帶入到自身的生活當中,產生五感體驗機會,讓原本可能是視覺與聽覺的知識,可擴及到五感中,強化學習動機而非以目標為導向。

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

  最近與好朋友討論時,時常發現現代人從讀書的習慣,開始從書本、電子書、影片、AR、VR,學習方式因人而異,讓人們有更多的工具來學習知識,這時同時會出現另一個議題,如何判斷這些知識,這些知識的怎麼篩選,過去可能因媒體、書籍上的出版流程,它存在著篩選的機制, 但現今隨著自媒體成熟,許多知識審查更不清楚,偽科學常常變成討論的議題,當流量大的人說出的論述,可能許多人都信以為真,尤其是社會科學無法從短時間判斷問題,或是即使有問題並不會在短時間具體影響人們,可能是因循漸進的狀態,這時存在的問題,卻沒有實際進行解決時,更可能帶來另一波的知識焦慮,看到同儕都在學習新知,自己好像落後一樣,也跟風追隨學完後才發現到不是自己的需求,筆者認為或許在我們生活當中,可以透過更多的生活體驗,逐步將每個生活體驗寫下來,並體驗後,找尋三到四本想關議題的書籍,將其體驗與書本內容對照其議題的書籍,將其體驗與書本內容對照,逐漸地找到書中與自身體驗的落差時,就是自己學習知識的新缺口,也就是未來可成為市場的機會,當這樣的訓練持續一定的量時,知識焦慮就會自然地下來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