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桌遊可以培養邏輯思維嗎??
WHY??
因為遊戲規則本身就自帶「順序與選項」,
舉個例子像是大家最熟悉的《大富翁》,
1.「丟兩顆骰子」觸發行動。
2.接著根據點數「前進」,停下來以後。
3.玩家可以「選擇」要or不要購買土地、蓋房子,或「執行」機會命運的抽卡等等。
這其實就是邏輯思維的核心概念。
垂直+水平合起來就是邏輯思維的概念。
將邏輯思維圖像化之後,就會畫成流程圖一般的處理程序,
而所有的桌遊流程,其實都可以轉化成流程圖。
一旦大腦中可以用流程圖的方式進行思考,
這個過程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培養出邏輯思維的觀念。
許多剛接觸的桌遊的新手,一開始為了讓人不要覺得桌遊"規則好複雜",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挑選「流程與選項少」的遊戲。
也就是挑選流程步驟少於3,行動選項少於3的遊戲,就會蠻適合剛接觸桌遊的玩家。
我有一位好朋友在新北重慶國中任教的資訊老師,課堂中不僅會帶著學生玩桌遊,還會教學生如何繪製桌遊的「流程圖」,讓學生不僅可培養邏輯思維,還可以透過玩桌遊訓練自己的規劃與決策能力。畫流程圖對於學習寫程式、寫企劃書、提案簡報、溝通表達等等其實都非常有幫助。
當然不用,也不需要,即使是像大眾都知道的《UNO》、《撲克牌》、《大老二》等等其實都帶有清晰的邏輯思維。
簡單的遊戲,流程與選項都會相對簡單,
以訓練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建議從簡單→困難,循序漸進的練習。
等到有一定程度的邏輯理解能力,就可以接著學習流程長一點、行動選項多的遊戲。
大眾最喜歡的派對遊戲(動作單一、判斷簡單、運氣比重高),
像是《哆寶》、《醜娃娃》、《印加寶藏》等許多翻牌類、反應類、記憶遊戲,
雖然玩起來快速,好學,但相對比較容易玩膩。
一般家庭遊戲(行動選項3~5種)等級的桌遊,遊戲本身就會伴隨比較豐富與變化,
像是《卡卡頌》、《璀璨寶石》、《鐵道任務》、《花磚物語》等。
主要最大的關鍵就在於「遊戲的行動選擇」,也就類似分支腳本的概念,
不同的行動選擇,就會產生不同的局面變化,玩家之間的賽局也會變得更多層次,就好比下棋會想到後手很多步,
讓遊戲過程更多挑戰與樂趣。
因為學習新遊戲(或任何新的事物),大腦都會經歷認知負荷,
每一個人的認知負荷不同,所以學習遊戲的速度與理解能力也不相同。
這部分其實我認為跟智力沒有太大關係,但跟經驗與是否常使用有關。
經常使用,自然理解速度就會快上許多。
雖然大多數的遊戲都會被隨的一些簡易的數學(四則運算)與邏輯(順序與選項),但真的多玩個幾次,多玩些不同的遊戲,對於大腦潛能的開發,會有非常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