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障礙生~另一種可能造成校園冤案的證人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一般人提到智能障礙生(簡稱「智障生」)會想到什麼?單純?誠實?

事實上,智障生是校園案件證人中十分容易被誘導的族群。

智障者有多容易被誘導呢?讓我們來看看《路人變被告》中~小厄爾.華盛頓的冤案吧(註1)!

小厄爾.華盛頓是一名患有邊緣性智能障礙的黑人。他於1983年五月,被控對別人性侵。對於警察詢問的案件,他一律承認,連被害人明確告訴警方他不是行為人的案件,小厄爾.華盛頓也全部承認。後來,由於他承認自己犯下殘暴的殺人案,而被檢方求處死刑。

這當中讓人產生疑慮的地方是,在小厄爾.華盛頓畫押的自白書中,主要都是警察的提問內容,不管警察問什麼,小厄爾.華盛頓的回答都是:「是的,先生。」(*注意,這很重要)

當小厄爾.華盛頓於1984年一月為他的清白辯護時,他指出,自白書裡寫的很多內容他都看不懂,而且,他也不記得1982年六月的某一天,他到底在哪裡;事實上,大部份的人也不會記得自己一年半以前的某一天在做什麼,如果那天沒什麼特殊事件發生的話。

更誇張的是,小厄爾.華盛頓連被害人的種族都講錯。明明被害人是白人,他卻說被害人是黑人。儘管如此離譜,陪審團還是決定將小厄爾.華盛頓判處死刑。

到了離執行小厄爾.華盛頓的死刑不到九天之際,能暫緩他死刑的方式就是向州法院提起人身保護令之訴。問題是,該州並不提供死囚律師協助,而小厄爾.華盛頓由於是智障者,他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正確,更遑論自己寫訴狀為自己提起相關訴訟。

後來,因監獄中一名略懂法律的囚犯提起集體訴訟,才讓小厄爾.華盛頓的案件被一家律師事務所注意,並派一組律師免費協助小厄爾.華盛頓。

到1993年,待在死囚牢中九年的小厄爾.華盛頓,幾乎用盡所有的上訴和非常救濟程序,最後,是DNA鑑定救了他,讓他在行刑前數小時免除死刑;但是,此鑑定仍無法還他清白,所以,他仍要面對無期徒刑。

到2001年,在小厄爾.華盛頓的律師團不懈的努力下,新的DNA鑑定技術終於還小厄爾.華盛頓清白,並讓他重獲自由。

此案件中更骯髒的內幕是,在整個DNA鑑定過程中,實驗室由於屈服於不能讓小厄爾.華盛頓無罪獲釋的政治壓力,還將數據一再造假,宣稱鑑定無法排除小厄爾.華盛頓的嫌疑。也就是說,司法和政治的黑暗,差點將一個無辜的人送上斷頭台。(註2)

現在讓我們回頭檢視教學現場。

目前我國的教育環境中,由於融合教育的關係,所有老師都有可能教到智障生。一旦老師被投訴進入調查,智障生也可能成為學生證人。

從小厄爾.華盛頓的悲慘案例可以發現,一個成年的智障者,連自己成為被告,都可以任由警方問什麼都承認。若他擔任證人,是不是也可能調查員問什麼,他都說「有」?

在我自己協助的案件中,就曾在逐字稿及其他證據中發現類似小厄爾.華盛頓案件的情形。舉例來說:

一、大部份的「劇情」都出自調查員之口,智障生證人都只回答:「是」。(誘

導式詢問)

二、在訪談某位智障生時,調查員一開場就說:「我知道你已經等很久,很累了。讓我們快快結束,你就可以回家休息。」(誘導式詢問)

三、在訪談完一兩位智障生後,調查員先對後面進來的智障生透露,前面被訪談的智障生說的內容,然後進行訪談。結果,後面的智障生的回答與前面的智障生完全一致。(誘導式詢問)

四、調查員詢問智障生一年多前的某一天,老師是不是有看到甲生性騷乙生,還提醒那位被智障生證人,老師當時所站的位置。(誘導式詢問)

五、出現一篇中度智障生無法完成的自白書。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想問,行為人最後的狀況如何。我只能說:悲劇收場。就是因為這樣,我才要不斷提醒,當教育部培訓出一群良莠不齊的調查員時,若老師不幸進入調查,一定要非常謹慎小心,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老師一定要明白,在108年6月5日總統府正式公布經過大修版本的教師法後,教育界已進入前所未有的黑暗期;與外界相比,教育職場不會比較單純,也不會比較穩定。更可怕的是,若遇到除了受訓和回訓之外,鮮少精進自己的調查能力、學藝不精又打著教育部人才庫招牌橫行的調查員,老師的工作權將面對更大的威脅。

總之,老師若要保護自己的工作權,千萬不可以當鴕鳥,以為低調不惹事就能做到安心退休;而是要多參加自己職場的法規研習,廣結善緣,並透過組織修法,將教師法及職場相關法規修成對老師比較友善的狀態。

我們更期待政府能夠有主動積極完善教育政策與制度的作為,全面提昇教育環境優質化,讓教師工作逐步降低風險、教育職場不再人心惶惶,進而提昇教師士氣,營造真正造福親師生的友善校園。

註1:摘自《路人變被告(Convincing the Innocent)》第六章

註2:摘自《路人變被告(Convincing the Innocent)》第八章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綠園嬿語的沙龍
103會員
202內容數
自從新教師法暨退休新制實施後,教育職場遭逢鉅變。因此,此專題會探討教育職場狀況與風險,以幫助更多人瞭解教育職場的實際狀況。
綠園嬿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8
新竹縣教師已逾一年無法在校外線上請假,縣府以資安問題為由,引起教師們質疑。文章探討此問題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學校行政人員與校長的心態,呼籲保障教師請假權益。
Thumbnail
2025/04/08
新竹縣教師已逾一年無法在校外線上請假,縣府以資安問題為由,引起教師們質疑。文章探討此問題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學校行政人員與校長的心態,呼籲保障教師請假權益。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章探討一起老師因學生課堂行為產生肢體衝突,最後被判無罪的案例。文中詳細描述案件經過、各審級判決結果以及法官的判決理由,並分析此案例在教育調查和法律程序上的啟示。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章探討一起老師因學生課堂行為產生肢體衝突,最後被判無罪的案例。文中詳細描述案件經過、各審級判決結果以及法官的判決理由,並分析此案例在教育調查和法律程序上的啟示。
Thumbnail
2025/03/25
從臺灣冤案實錄探討教育界調查員制度缺失,以案例分析檢察官草率起訴與調查員引導證詞的相似性,呼籲教師面對校園調查應更謹慎。
Thumbnail
2025/03/25
從臺灣冤案實錄探討教育界調查員制度缺失,以案例分析檢察官草率起訴與調查員引導證詞的相似性,呼籲教師面對校園調查應更謹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校園案件中,可能出現冤案的因素很多,這篇文章要探討的是患有智能障礙的學生證人,在做證中可能被誘導,導致校園冤案的狀況。
Thumbnail
在校園案件中,可能出現冤案的因素很多,這篇文章要探討的是患有智能障礙的學生證人,在做證中可能被誘導,導致校園冤案的狀況。
Thumbnail
面對校園案件調查,行為人(被調查的老師)會遇到的風險很多,而證人的證詞也是風險之一。這篇文章的主軸就是探討證人對行為人所造成的風險。
Thumbnail
面對校園案件調查,行為人(被調查的老師)會遇到的風險很多,而證人的證詞也是風險之一。這篇文章的主軸就是探討證人對行為人所造成的風險。
Thumbnail
很多人以為教師是一份安定的工作,事實上,在政府推動校事會議、防霸小組等制度後,教師工作的危險係數日益升高,而這與老師進入有問題的調查程序關連很大。故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希望老師知道在教育案件的調查過程中,若被誘導做出不實的自白,可能讓自己陷入無法翻身的境地。
Thumbnail
很多人以為教師是一份安定的工作,事實上,在政府推動校事會議、防霸小組等制度後,教師工作的危險係數日益升高,而這與老師進入有問題的調查程序關連很大。故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希望老師知道在教育案件的調查過程中,若被誘導做出不實的自白,可能讓自己陷入無法翻身的境地。
Thumbnail
在新教師法實施後,學校越來越多教學案件要調查。問題是,在學校案件的調查中,大部份的採證會來自學生的證詞。由於人的記憶是非常不可靠,所以造成𥦱案的可能性大增。因此,教育人員本身應多充實調查相關知能,才能保衛自己的職場安全。
Thumbnail
在新教師法實施後,學校越來越多教學案件要調查。問題是,在學校案件的調查中,大部份的採證會來自學生的證詞。由於人的記憶是非常不可靠,所以造成𥦱案的可能性大增。因此,教育人員本身應多充實調查相關知能,才能保衛自己的職場安全。
Thumbnail
人性究竟本善還是本惡,一直是個歷久不衰的辯論題,這本書正是想挑戰「人性本惡」的想法,用很多種角度來證明人性本善,作者說明我們之所以覺得人性本惡是一種可得性偏差,我們會被最容易浮現的在腦裡的念頭給誤導,每天24小時的新聞台報導的是哪裡有戰爭,哪裡有犯罪,這些負面新聞讓我們對世界感到失望,學校教我們各種
Thumbnail
人性究竟本善還是本惡,一直是個歷久不衰的辯論題,這本書正是想挑戰「人性本惡」的想法,用很多種角度來證明人性本善,作者說明我們之所以覺得人性本惡是一種可得性偏差,我們會被最容易浮現的在腦裡的念頭給誤導,每天24小時的新聞台報導的是哪裡有戰爭,哪裡有犯罪,這些負面新聞讓我們對世界感到失望,學校教我們各種
Thumbnail
選邊站跟貼標籤比思考事件本質還要重要!我們是先支持一個人,才支持他的言行觀點?還是因為他的觀點與我支持的理念相同才支持他?我們能不能分割出對事與對人,還是我們要搶先站好派系位置後就開始械鬥?我們會嘗試去了解事件的本質,或是試圖了解不同立場的人怎麼看待這件事嗎?還是我們要任由輿論導向來選擇戰鬥的工具?
Thumbnail
選邊站跟貼標籤比思考事件本質還要重要!我們是先支持一個人,才支持他的言行觀點?還是因為他的觀點與我支持的理念相同才支持他?我們能不能分割出對事與對人,還是我們要搶先站好派系位置後就開始械鬥?我們會嘗試去了解事件的本質,或是試圖了解不同立場的人怎麼看待這件事嗎?還是我們要任由輿論導向來選擇戰鬥的工具?
Thumbnail
Not Born Yesterday (1) 在解密陌生人中,我相信我說服你們,人類是容易上當的了。 甚至可能也不用說服,因為大家都認為,人類就是易受騙的。 BUT!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 BUT! 我們忽視了一個不起眼的漏洞。 如果人類這麼好騙。為什麼騙子那麼少?
Thumbnail
Not Born Yesterday (1) 在解密陌生人中,我相信我說服你們,人類是容易上當的了。 甚至可能也不用說服,因為大家都認為,人類就是易受騙的。 BUT!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 BUT! 我們忽視了一個不起眼的漏洞。 如果人類這麼好騙。為什麼騙子那麼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