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生活輕盈,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讀海德薇《中年少女的祈禱》

讓我們生活輕盈,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讀海德薇《中年少女的祈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收垃圾可以飽覽眾生百態,垃圾袋內藏著你的生活縮影」

台灣人有一個獨特的集體文化,在聽見少女的祈禱樂音由遠而近時,便如受到召喚般在路口集合,有時跟誰相遇閒話家常,但多半都楞楞站著,等到垃圾車來了,大家回神、本能般蜂擁而上的速度是沒在客氣,急於擺脫累贅的心讓我們從沒想過要停留,有時為了自己方便,是否也不分類將所有垃圾集結丟棄,只因「反正有人一定會處理」?

raw-image


讓我們生活輕盈,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我很感謝海德薇寫下這本小說《中年少女的祈禱》。她寫下了不僅是台灣人對清潔隊員的刻板印象與不重視,從故事中看見不成比例的資源問題,更從一位清潔隊員之眼,看見每個前來倒垃圾的人中,他們藏也藏不了的人生故事,又如何牽起神奇的緣分。

主角勤芬歷經失敗的婚姻,為了爭取兒子的扶養權,勢必得要有個正當的工作,考量過家庭背景與手足資源,很自然的報考清潔隊員這條路,然而從這邊就可以發現路之艱辛,無論是嚴苛的體能試煉、低到不行的錄取率,即便考上,要面對的可是各種為了自己方便,只管將垃圾往前丟的民眾,不光是垃圾車、還有資源回收、街邊清掃等各種清潔隊員會面臨的職業傷害。

但海德薇對角色的描繪可不僅如此,我們先從第三人稱視角看見勤芬的努力與選擇,更直接透過她的雙眼,看見欲傾倒人生廢棄物的民眾們內心藏了什麼秘密。

raw-image



「從事垃圾清運工作,看盡人生百態,每一件垃圾都是人生片段的擷取。」

人在什麼時候最不會假裝?提著你製造的垃圾等待時吧。那種歷經一天的疲憊、恨不得想把廢棄物般的心情也一掃而空,面對臭味也絲毫不加掩飾的嫌惡,但自己卻不自知。

小說中有幾段精彩的視角轉換,那些或心事重重、或神神秘秘等垃圾車的市井小民,都被勤芬看在眼裡,垃圾不會說謊。然而鏡頭持續往前,描寫出這些人物為什麼會製造這些垃圾,更巧妙的交織出這些角色之間的關聯,縱使有幾段戲劇化到我不小心笑出來,但在這樣一個很容易就描繪出悲苦沉重、被社會邊緣化的主題中,有了一絲輕盈。縱使生活不那麼風光、也有有著底層生活的無奈,但他們或多或少都因為勤芬的一個小推力,而讓生活有了轉機。

透過勤芬之眼,我們看見包含自己在內被忽略的日常,也提醒製造出這些垃圾的我,正在過什麼樣的生活(最近洋芋片的袋子有點多...🙈),當有意識地發現自己為何製造出這些垃圾時,也或許是提醒自己要改變的契機。

raw-image



重新體會斷捨離🗑️

除了細細描繪清潔隊員的生活、強烈的氣味畫面感、不同的角色精彩調度外,我也重新思考丟垃圾背後所說的斷捨離,是否也意旨勤芬(亦即我們)放下不該有的執著?

勤芬看似沒有活在我們自以為清潔隊員就該如何的命運中,但她正如我們一般人當局者迷,對婚姻與孩子、家人與同僚有了太固執的刻板印象。

比如一心一意覺得孩子必須要媽媽帶,只需要滿滿的愛,卻沒有過問到最重要的孩子的意願;那些壞嘴的同事與親哥一律貼上標籤,直到角色們反轉、直到發生了一場意外,她才漸漸從「我覺得誰誰誰應該...」當中解放,緊抓的執念如被打包丟進垃圾袋裡上了車,該斷捨離的是自己的選擇,他人遵照自己意願所過的生活好不好,就是他們各自的課題了。

raw-image
raw-image

《中年少女的祈禱》以溫暖的筆觸寫下我們這些市井小民的故事,也是一部台灣人看很有帶入感的故事。透過小說提醒了我們,垃圾其實也反映出我們的生活,被丟棄的物品參與或滿足過你一部份的人生,更讓我有意識的在購買與丟棄間有了更好的取捨。


謝謝玉山社力推這本溫暖之作。✨作者海德薇在本周六11/25左轉有書與12/2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都有講座喲!也歡迎到畫說IG看更多分享此書的murmur(?)

avatar-img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112會員
115內容數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