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普門品傳奇02:平衡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一個古老的大陸上,存在著一個被稱為平衡之道的神秘修行之地。這裡的人們都明白正念和邪念、忠和奸之間的微妙平衡,他們深刻領悟到菩薩心態的重要性,以及在世界的多元面貌中,如何保持心靈的純淨。

名為阿良的寫作者。他在平衡之道的修行中,領悟到了萬法的開展和度化的深刻意義。這個大陸上的人們都了解,佛與魔、覺與迷、大與小、多與少、曲與詞、快與慢,這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元素,無法脫離彼此的共生。

在阿良的冥想中,他突然領悟到一個重要的道理:成就眾生即是成就了自己。這一體悟讓他明白,要實現平衡之道,需要將自己的修行與利益與眾生的幸福和解脫相結合,以無私的態度衡量一切。

阿良踏上了一場冒險之旅,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試煉。在這個旅程中,他學會了以真誠的方法開解邪念,以無私的態度來回應世間的種種考驗。

阿良是否能夠在平衡之道上成就眾生,實現自己的心願。這不僅是一場個人的修行,更是一場尋找平衡、協調對立面的冒險。

最終,他是否能夠找到通往平衡之道巔峰的真實之路,成就了眾生,也成就了自己的心願?於是南海觀音寫下⋯

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正念,反而有了邪念:

都知道什麼是忠,反而有了奸。

所以,佛與魔互相產生,覺與迷互相形成,

大與小互相比較,多與少互相計算,

曲與詞互相配合,快與慢互相成就。

因此菩薩以無私的態度來衡量,

以真誠的方法來開解。

由萬法開展而求度,法降雨露而教導,

緣生緣滅而不干涉,成就登彼岸自了心願。

正因為成就眾生即是成就了自己。

avatar-img
35會員
1.9K內容數
果瓜成佛記是說果瓜(人名),十歲絕命模子國。模子國是阿彌陀佛攝化的國土,果瓜命終十念阿彌陀佛,第十念之後動了一個念頭,就是要挑戰阿彌陀佛。心生嗔恚而到了極樂世界,果瓜對彌陀說:為何只讓我活到十歲年華?彌陀說:就是要讓你來挑戰我。果瓜開始挑戰阿彌陀佛和成就佛道之路,果瓜最後成了阿彌陀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一個神秘的宇宙中,存在著一個被稱為:奇妙之境的領域。這裡是真我、真心、無心和有心的共生之地,是法與相相互映照的奇異之地。 主人公是一位叫做阿良的寫作者,他在人類世界中體驗了生死滋味,然而他的心靈卻超越了凡塵的束縛。在一次冥想中,阿良突然穿越到奇妙之境,發現自己融入了這個宇宙的奧妙之中。 在奇妙
這一章作者寫了什麼?阿彌陀佛是以什麼存在?他心通智?就是這章的主題⋯ 這一段內藏記憶描述了果瓜和水良之間的心靈通感。其中,舍利弗討論了發願往生極樂國的人,並表示相信極樂國的人應該發願往生。接著,記憶轉移到果瓜和水良的對話,涉及作者患上憂鬱症後的心靈狀態和對自己的自私反思。 強制人模的概念就是內心
要把作者找出來。在新果瓜成佛記裡,寫到果瓜的前生就是一個寫故事的人,他為何要寫佛法新思考?還以阿彌陀佛自居? 這一章內藏記憶描寫了一場深刻的對話和啟示。阿彌陀佛的存在以及他的名稱意味著他的光明普照,無盡壽命,象徵著慈悲與廣大。十劫表示一個宇宙的生成、存在和毀滅的週期,是時間的長久。 果瓜的前生就
在內藏記憶裡,我們大家都知道新鮮人已對佛沒有多大的興趣了。他們喜歡許冠傑,喜歡鄧麗君,喜歡米高積遜,還有重搖滾。還有果瓜還喜歡周潤發。因此阿彌陀佛有了佛法新思考⋯ 阿彌陀佛說:眼看心不動自然不是每個人做得到,傳說中的修行者如悉達多就做得到了。只是到了21世紀,潛入深山修行的人不吃不喝以明真理,已經
在這一章的內藏記憶中,小彌沙的師兄因為他和小芙蓉在一個大雨滂沱之下,在寺廟內親嘴。內心激起極大波瀾,就在無人之下,師兄找到一個機會,侵犯小芙蓉了⋯ 小沙彌得到內藏記憶對建平師兄說:這時我急時趕到,拿了一隻木棍到打你,建平師兄沒被打暈,反手一掌便劈了過去,我口角流血,小芙蓉見狀看到桌上的一剪刀便拿來
在這一章的內藏記憶中,小芙蓉的童年行為反映了對動物的不懷好意,如捏死螞蟻和捉蒼蠅。她的母親因此感到不悅,向寺廟的老和尚請教,引發了有關人性本善或本惡的討論。一位小和尚提出人性本善的觀點,稱小芙蓉的行為是無知所致,並且她若知道結果可能不會這麼做。這場討論導致小芙蓉與小彌沙的相遇,並被母親寄托在寺廟中。
在一個神秘的宇宙中,存在著一個被稱為:奇妙之境的領域。這裡是真我、真心、無心和有心的共生之地,是法與相相互映照的奇異之地。 主人公是一位叫做阿良的寫作者,他在人類世界中體驗了生死滋味,然而他的心靈卻超越了凡塵的束縛。在一次冥想中,阿良突然穿越到奇妙之境,發現自己融入了這個宇宙的奧妙之中。 在奇妙
這一章作者寫了什麼?阿彌陀佛是以什麼存在?他心通智?就是這章的主題⋯ 這一段內藏記憶描述了果瓜和水良之間的心靈通感。其中,舍利弗討論了發願往生極樂國的人,並表示相信極樂國的人應該發願往生。接著,記憶轉移到果瓜和水良的對話,涉及作者患上憂鬱症後的心靈狀態和對自己的自私反思。 強制人模的概念就是內心
要把作者找出來。在新果瓜成佛記裡,寫到果瓜的前生就是一個寫故事的人,他為何要寫佛法新思考?還以阿彌陀佛自居? 這一章內藏記憶描寫了一場深刻的對話和啟示。阿彌陀佛的存在以及他的名稱意味著他的光明普照,無盡壽命,象徵著慈悲與廣大。十劫表示一個宇宙的生成、存在和毀滅的週期,是時間的長久。 果瓜的前生就
在內藏記憶裡,我們大家都知道新鮮人已對佛沒有多大的興趣了。他們喜歡許冠傑,喜歡鄧麗君,喜歡米高積遜,還有重搖滾。還有果瓜還喜歡周潤發。因此阿彌陀佛有了佛法新思考⋯ 阿彌陀佛說:眼看心不動自然不是每個人做得到,傳說中的修行者如悉達多就做得到了。只是到了21世紀,潛入深山修行的人不吃不喝以明真理,已經
在這一章的內藏記憶中,小彌沙的師兄因為他和小芙蓉在一個大雨滂沱之下,在寺廟內親嘴。內心激起極大波瀾,就在無人之下,師兄找到一個機會,侵犯小芙蓉了⋯ 小沙彌得到內藏記憶對建平師兄說:這時我急時趕到,拿了一隻木棍到打你,建平師兄沒被打暈,反手一掌便劈了過去,我口角流血,小芙蓉見狀看到桌上的一剪刀便拿來
在這一章的內藏記憶中,小芙蓉的童年行為反映了對動物的不懷好意,如捏死螞蟻和捉蒼蠅。她的母親因此感到不悅,向寺廟的老和尚請教,引發了有關人性本善或本惡的討論。一位小和尚提出人性本善的觀點,稱小芙蓉的行為是無知所致,並且她若知道結果可能不會這麼做。這場討論導致小芙蓉與小彌沙的相遇,並被母親寄托在寺廟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