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怎麼了?從研究結果看青春期的停滯與超越|青少年專題#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讀得懂青少年的心嗎?不知道你是否會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們有很大的轉變,而那個「大」轉變,甚至會讓你覺得他們根本不像過去的他們。然而我想告訴你一個事實,其實,就連青少年自己也處於「不認識自己」的狀態!


青春期的階段任務

為什麼會這麼說?根據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所述,個體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的年紀,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務,而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正是要釐清「我到底是誰」這一個問題。簡而言之,在此之前的個體都尚未明白「自我」的概念,也尚未成為身心靈都獨立的個體,因為他們直到成長為「青少年」才會開始思考這件事。


這可能會導致什麼結果呢?此時期的孩子,會開始將注意力大量地放在「自己」的身上,形成「個人神話」的現象,所以你可能會發現,他們開始喜歡打扮自己、注重自己的外表;也容易過度看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擔心自己的言行舉止無法達到他人的標準或是不受他人喜愛。而且這個「他人」通常不會是「家人」,一週當中有五天都待在學校、八個小時都和同學處在一起的孩子們,當然也會使得他們最重視和「同儕」之間的關係,也最看重同儕對自己的看法。


那麼,青少年為什麼會覺得「爸媽很煩」呢?從上述的結果可以知道,他們會開始找尋自己的定位、由自己的角度來認識自己是誰、尋找人生的價值,所以青春期對於每個孩子而言,其實都是「轉大人」的階段,他們「想要」成為大人,且他們確實也「應該」逐漸成為大人。然而,爸爸媽媽可能無法迅速的意識到孩子的「變化」及「需要」,而且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無論幾歲都仍然是自己的孩子,這一個「認知落差」就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的摩擦甚至是衝突。所以這次的專題文章,我要從研究的結果和大家分享:如何更認識青少年。

青春期的學業成績會下滑?

由於青少年的特質,是會將注意力聚焦於自己與同儕以及眼前的事物,所以,對於未來的著眼相對較低。過往有研究指出,相較於個人的成就,孩子們更重視眼前的「人際關係」以及「休閒活動」,而這種「活在當下」的價值觀,就容易造成青春期的「學業動機」以及「學業成就」下降的結果產生。


但是,當然也有專注於課業的孩子,甚至「課業壓力」的問題也時常發生在青春期的階段,那就是另外一個對青少年與家長而言都相當重要的議題,所以我們日後會再討論。不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同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能夠突破重重困難,不受到外在誘惑的影響呢?研究顯示,可能是他們的「未來時間觀」較高。


什麼是「未來時間觀」?

一個人的「未來時間觀」指的是:個體對於人生有什麼樣的「預期」,又如何對這個預期進行「構思」,最後調整目前應當執行的「行動」。再簡單一點,可以把未來時間觀理解成:一個人是否有設定長期的目標?他如何規劃實行的方法、又如何實際落實?而這是一位外國學者所提出的「理論」,讓我們進一步探討「未來時間觀」在我們台灣社會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有什麼樣的影響。


大略認識今天主要探討的「未來時間觀」後,我們來看一下它多變的樣貌有哪些。首先要先明白,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擁有不同的特質、思想,同樣地,這些「差異」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同理可證,未來時間觀在不同特質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作用:

1.以性別而言:男性在「時間」的延展性較好、更有彈性;但女性在思考「內容」和「目標」層面則呈現較多元的結果,並且更注重人際關係。

2.以年級而言:國內針對高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低年級」較有豐富的時間規劃、「高年級」則會因為課業壓力愈來愈大,使得整體較為缺少彈性;大學生面臨「自我認同」和「困惑敏感期」,若有能力對自己從過去到未來的經歷和規劃進行整理,則能順利形成動機和時間延續性,反之則會容易受到過去的經歷,而耽誤了規劃未來的行動力。

3.以經濟水平而言:經濟資源較充足的孩子,相對而言可能更擁有安全感,因此容易發展出豐富、實際的目標;經濟失依的孩子可能因生活條件受到限制,而影響其預測未來的能力,然而也有許多出身於弱勢環境的青少年,反而更有能力克服環境、扭轉現況。

研究結果

國內有研究者針對「大學生」的未來時間觀進行分析,以下讓我們來看看研究結果的摘要吧!前面有對所謂的「未來時間觀」做簡要的介紹,套用到研究中的解釋則是,當大學生能夠對未來有所預期以及規劃,那麼就越有機會達成所訂定的目標,而本次的研究結果也與此吻合。當大學生的「未來時間觀」越高、對未來越有規劃,也會有更高的自我調整與學習能力,進而達到自己所設立的目標,並且在各樣的表現上也可能會更好。


所以青春期為什麼會停滯?有可能是身心靈的渾沌所導致,也有可能是需要添加一些「放眼未來」的眼光;為什麼青春期能夠超越?可能青少年本身很有「未來」的概念,為自己的人生更多的規劃,以至於他們調整了當前的行動與規劃,使得他們跟同齡人相比更顯得「超越」。


然而需要留意的是,本篇研究沒有長期追蹤這些大學生之後的發展,只是很單純地針對當下的情況進行分析,也沒有進一步探討到這些大學生心理的狀況。因此,我想透過本次文章告訴大家的事情是,「人」本身就是非常精細的受造,更別說是經歷人生大轉折的「青少年」他們的身心狀況是如何地複雜。不過,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許多的任務與挑戰,並不是要硬性地說,哪個階段的人才會過得特別辛苦,因此,希望藉由這些分享讓各位家長甚至是青少年自己本人,都可以更認識自己、認識彼此,少一些誤會、多一些溝通,讓彼此更感受到被愛!


參考文獻

黃珮婷、陳慧娟(2016)。大學生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知覺工具性的中介效果檢驗。教育心理學報,47(3),329-354。

————————————————————————————————————

║拾愛家庭教育中心║

奠基於學術與實務的教導,致力於家庭教育的推廣,期盼讓這世代的每個人能夠重新拾回起初的愛,相信並真實的感受到神愛世人,藉此經歷恢復、得著醫治,而體會到我們也有能力去愛人!

⏺︎LINE官方帳號:@660vwoot

⏺︎拾愛家庭教育中心正在起步中,歡迎關注我們取得更多第一手消息!





avatar-img
1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拾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錢」這個話題對於你們家而言,是可以高談闊論?避而遠之?還是順其自然呢?在我們東方社會裡,似乎對於「談錢」這件事感到有些敏感,認為「談錢傷感情」,因此很少會搬上檯面鄭重地談。可以想見,我們最常聽到的關於「錢」的對話,可能是要給予父母多少的孝親費,但是,我們得清楚的知道,錢的話題可不是只有這樣!
說到資源管理,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組織當中的「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人力資源又簡稱人資,然而,我想跟你說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們平時在家裡,只要有任何的人、事、物存在,就會有資源管理的行為產生,而當管理行為與家庭有關,就稱為「家庭資源管理」。
其實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會被迫面對過往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經歷,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父母的言行,孩子會複製嗎?〉課程影片中,探討了「言行複製」的議題,劉慈惠老師為我們解答,我們的孩子確實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但我要在這邊特別說明關於「複製」的內涵。要說明人類的「複製」,其實要先思考⋯⋯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資優生」呢?又有俗語說「天才是1%的天份,加上99%的努力」,那麼一個人的資優究竟是天生就註定,還是能夠靠後天的努力來翻轉呢?接下來這篇文,都將一一為大家解答。
從小到大,身旁不乏白天上課、晚上補習、睡前複習的同學,無論是國小、國中一直到高中,只要走在學校旁邊幾乎都能發現補習班林立,甚至台北車站附近還有所謂的「補習街」存在。種種的現象都可以發現,我們的社會風氣相當看重「成績」,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
「錢」這個話題對於你們家而言,是可以高談闊論?避而遠之?還是順其自然呢?在我們東方社會裡,似乎對於「談錢」這件事感到有些敏感,認為「談錢傷感情」,因此很少會搬上檯面鄭重地談。可以想見,我們最常聽到的關於「錢」的對話,可能是要給予父母多少的孝親費,但是,我們得清楚的知道,錢的話題可不是只有這樣!
說到資源管理,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組織當中的「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人力資源又簡稱人資,然而,我想跟你說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們平時在家裡,只要有任何的人、事、物存在,就會有資源管理的行為產生,而當管理行為與家庭有關,就稱為「家庭資源管理」。
其實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會被迫面對過往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經歷,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父母的言行,孩子會複製嗎?〉課程影片中,探討了「言行複製」的議題,劉慈惠老師為我們解答,我們的孩子確實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但我要在這邊特別說明關於「複製」的內涵。要說明人類的「複製」,其實要先思考⋯⋯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資優生」呢?又有俗語說「天才是1%的天份,加上99%的努力」,那麼一個人的資優究竟是天生就註定,還是能夠靠後天的努力來翻轉呢?接下來這篇文,都將一一為大家解答。
從小到大,身旁不乏白天上課、晚上補習、睡前複習的同學,無論是國小、國中一直到高中,只要走在學校旁邊幾乎都能發現補習班林立,甚至台北車站附近還有所謂的「補習街」存在。種種的現象都可以發現,我們的社會風氣相當看重「成績」,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常聽許多父母會說小孩進入青春期就開始叛逆,但我總認為青春期不應該成為叛逆的代名詞,因為在我的成長環境裡,手足們都沒有所謂的「叛逆期」,這不代表我們一直都很順從父母,反而是我們從小就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父母無法認同我們的想法也從沒有認定我們刻意唱反調而為我們貼上「叛逆」的標籤。 《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並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情緒波動的原因。文章強調通過認真辯論與開放的交流,父母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思考能力。揭示了青少年的獨特需求,以及父母應保持的支持性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最終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週日讀書會,一開始自己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附帶是:「12歲的孩子是大人還是小孩?」 . 自問自答如下 . 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這個問題很很複雜,我個人以為背後有許多原因: 1. 青春期的轉捩點: 發展心理學的問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常感到擔心和害怕,因為孩子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本文探討了青春期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和無助,並提供瞭如何和青春期孩子好好相處的建議。
/創作者:ChatGPT,文章是原文喔/ 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各種心理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偏見和誤解。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偏見和誤解,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觀點: 1. **「他們只是青春期的情緒波動」:** 有些人可能認為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時的情緒波動,而不是真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回想過去青春期的年少歲月,我們是否曾對父母出言不遜,甚至爆發嚴重衝突呢? 或是在學校遭遇到嚴重的人際困擾而對校園生活提不起勁,也對未來的人生感到茫然呢? 青春期正是一個人逐漸開始展現出個人主體意識的關鍵時期,同時也面臨賀爾蒙影響生理與心理的艱難考驗,加上學業繁重更是讓壓力加劇,種種因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常聽許多父母會說小孩進入青春期就開始叛逆,但我總認為青春期不應該成為叛逆的代名詞,因為在我的成長環境裡,手足們都沒有所謂的「叛逆期」,這不代表我們一直都很順從父母,反而是我們從小就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父母無法認同我們的想法也從沒有認定我們刻意唱反調而為我們貼上「叛逆」的標籤。 《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並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情緒波動的原因。文章強調通過認真辯論與開放的交流,父母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思考能力。揭示了青少年的獨特需求,以及父母應保持的支持性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最終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週日讀書會,一開始自己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附帶是:「12歲的孩子是大人還是小孩?」 . 自問自答如下 . 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這個問題很很複雜,我個人以為背後有許多原因: 1. 青春期的轉捩點: 發展心理學的問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常感到擔心和害怕,因為孩子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本文探討了青春期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和無助,並提供瞭如何和青春期孩子好好相處的建議。
/創作者:ChatGPT,文章是原文喔/ 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各種心理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偏見和誤解。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偏見和誤解,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觀點: 1. **「他們只是青春期的情緒波動」:** 有些人可能認為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時的情緒波動,而不是真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回想過去青春期的年少歲月,我們是否曾對父母出言不遜,甚至爆發嚴重衝突呢? 或是在學校遭遇到嚴重的人際困擾而對校園生活提不起勁,也對未來的人生感到茫然呢? 青春期正是一個人逐漸開始展現出個人主體意識的關鍵時期,同時也面臨賀爾蒙影響生理與心理的艱難考驗,加上學業繁重更是讓壓力加劇,種種因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