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親子| 致青春期孩子的爸媽-聊聊青少年教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你好奇青春期孩子的想法嗎?你有時會不會很糾結為何孩子不再如以前,我們也感覺到孩子與我們的漸行漸遠,似乎患了「與父母疏離症」?

青春的呼喊

青春期孩子的心聲值得我們家長注意,青少年抱怨最多的部分包括「進我房間不敲門」、「覺得他們都不是很理解我的想法,希望他們可以多花時間跟我溝通,但他們很忙」、「管很多、問很多,無法理解我的情緒」、「不聽人說話,習慣把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原封不動套在我身上」、「說手機會影響學業」、「把我當小孩看待,總覺得我不夠成熟」、「管很多,但不會告訴我為什麼應該要照他說的那樣做」、「批評我的身材」、「希望完全按照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成長」、「我是為了你好」、「一直幫我決定」、「對我做的事有很多意見」、「說不能頂嘴」、「愛說教」,青少年還提到父母管睡覺、吃飯、出門、交友、補習、課業成績、網路手機使用、社團等,甚至孩子為父母貼上「獨裁」、「嘮叨碎念」、「易怒」、「控制狂」、「所有部分,他們一舉一動就是很礙眼」的標誌。

  親愛的爸媽,若孩子對你說出上述這些話,你有什麼感受?

  「青春期你最受不了家長的哪個部分?」孩子的坦言,你中了幾個?

  孩子說出內心話,是不是很受傷、委屈,還是生氣, 覺得父母這角色實在太難了?我們明明那麼愛孩子,但孩子卻是負面回應。

Steven攝

Steven攝

為什麼父母普遍無法做到尊重孩子

  顯然,青少年期的孩子與父母有一大鴻溝,許多青少年覺得父母不理解他們,他們年輕人的想法也不被接受及尊重,父母只是不斷提醒、說教、禁止、否定孩子,因此有些青少年選擇關上大門,拒絕再和父母溝通,或是對於父母的關心「充耳不聞」當耳邊風,有的青少年則壓抑自己的情緒及感受。

  孩子都希望父母尊重他們、減少控制,何以父母普遍無法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其背後有多種可能的原因,包括子女的獨立引發父母的不安和焦慮;擔心和保護心態;傳統的親子關係觀念(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過於強調權威、指導);父母的期望和壓力;缺乏良好的溝通(未能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和理解他們的需要和感受,這可能導致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誤解,並因此讓孩子覺得他們仍被當成小朋友,或感受到不舒服、生氣、想頂撞……);其他特殊之況,如有些孩子在進入中學前已經沉迷網路或有健康、精神、行為偏差等問題,導致父母已習慣規範或以強制手段、保護性作為要求孩子,甚至直接代勞處理許多屬於孩子自己該面對、該做的事。

金樽漁港/台東/Steven攝

金樽漁港/台東/Steven攝

剛陪伴孩子走過青春期的各領域家長經驗談

1.到底什麼是為孩子好?這是現代父母應該理解的課題。

阿鴻女兒高中時因同學間的爭吵割腕;興兒媽被通知一向成績表現卓越的兒子在學校頂樓哭泣淋雨,要她去學校接回孩子,接受精神科治療中;小婷自述因為在資優班壓力過大而休學,後來爸媽放棄對她的期待,她得以順利轉到普通班後覺得「終於可開心呼吸」;小偉躲在房間整天打電動,不跟爸媽說話;研究所的庭偉在碩士論文最後一年,因無法呼吸而請爸媽送急診, 診斷出「恐慌症」;逸努力克服自己的重度憂鬱來上課;翔媽收到7年級的翔在學校的幾支警告單,才知道翔一整個學期上課都在睡覺;文媽的孩子從小品學兼優,一路都讀第一學府,女兒在高中時開始有心理困擾,因為情緒、壓力而私下暴食催吐、補習班翹課,後來在頂大時壓力過大,出現病狀,經家人一起諮商輔導後,孩子重新如陽光明媚,文媽回顧自己陪伴孩子的成長經驗,她分享:

我很為這些孩子心疼,也為我以前以為對孩子好,就一昧要孩子別多說、只要照做就好的心態感到羞愧。還好,女兒願意給我機會跟我溝通和解,我覺得我很幸福,還有機會跟孩子一起成長。我現在想到孩子小時候我對她嚴厲的種種,都會讓我傷心不已。

女兒長大後,我常在想,為什麼要符合父母的期待?這真的太沈重了啊。孩子有自己的夢想、想法、目標,我們不是機器工廠,不需要製造出一模一樣的產品。要孩子幸福快樂,又要他們符合社會規範,這些情況下,其實常常是零交集的。

文媽說:「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傾聽與理解;很多時候沒有被理解的孤獨感很折磨人的。就算是錦衣玉食也無法填補不被親愛的父母理解的痛苦。」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競爭、承受不住過大壓力而如花朵般枯萎、或如被燎原之火燒毀了原本綠意盎然的生機勃勃。不只在中學教育現場,在大學端現場「很多優秀頂大生有心理上的壓力,都是因為他們的想法從小沒有機會被父母聽見,更嚴格的說是,孩子在父母面前從來沒有機會說出口。台灣的教育制度,也逼得父母長期處於焦慮心情,這種被壓抑多年的情緒,說有多沈重就有多沈重。」

金樽/台東/Steven攝

金樽/台東/Steven攝

 2.青少年是孩子追求獨立、同儕認可的階段,來認識這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

在這個階段,青少年需要確定自己的自我認同和價值觀,這可能涉及到探索不同的身份、興趣和價值觀。在道德發展上,青少年通常從依賴外部規則和權威的道德觀,轉變為基於個體內在價值和原則的道德觀。另一方面,青少年大腦的前額葉(這是控制規劃、決策和衝動控制之處)正在發展,但還未完全成熟,所以青少年可能會做出衝動的決定、參與刺激且有風險的活動,而家長也常覺得青少年的情緒起伏非常大、喜歡挑戰權威、制式規定,不受控及容易爆衝。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身心變化巨大,面對上述這些變化,有的家長會說,「孩子正處於情緒衝動和深思熟慮之間的失衡狀態」,而有的家長則說,「孩子正在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衝動,爸媽要陪伴、提供好的溝通管道與支持,相信孩子雖然有挫折,但一定會持續成長。」

        面對青少年多樣複雜且未必能說出口的情緒、心情、想法及各種壓力所造成的問題,你如何看待青少年階段的孩子,你是哪一種家長?

父母的觀看孩子角度決定言語、行為,及你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衝浪的傷口/Steven攝

衝浪的傷口/Steven攝

如何面對青少年心態,聽聽各領域家長的建議

以下提供剛陪伴孩子走過青春期之各領域家長的教養經驗分享,為我們與孩子一起在成長路上打氣加油!

從小耳提面命,從小養成紀律的生活,家長以身作則。(誠爸)

父母對小孩子的期望要適性,以建立小孩子的自信心與獨立性為首要。(光爸)

①要有幽默感;認真,你就輸了;②陪伴與祝福;③深呼吸,不要正面相衝突、不要拚輸贏;給予一個獨立的個體基本的尊重(宜媽)

尊重孩子;重視承諾;原則清楚,自己也要做得到 (國中老師蕾)

放輕鬆,如果你很緊繃,孩子也會感受到你的緊張,當家長很緊張、焦慮,反而說出來的話、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達不到效果。孩子是會改變的,所以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大學教授)

①父母為領航者,主動和子女分享生命經驗與價值觀念建立過程;②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感受孩子的情緒,包容孩子的不順服;③在可以承受後果的範圍內,給予孩子嘗試、犯錯以及負責的機會。(國小老師萍)

 放輕鬆,太多家長太焦慮,所以可能看不得孩子放鬆,造成親子衝突。仔細想想,孩子18歲可能就離家念書了,沒有太多機會好好相處了啊,若想到這點,可能家長就比較有意識好好培養親子感情了吧。(梅子媽)

尊重,閉嘴,等待,信心,耐心。(國小老師瑩)

台東/Steven攝

台東/Steven攝

給青少年父母教養目標建議

父母親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和責任,就是訓練小孩獨立。(民爸)

多讓他們體驗不同生活、在可行範圍內盡量放手,正直誠實的品格比課業更重要。(浤爸)

① 給孩子多一點交友的機會,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可能比成績更為重要,畢竟單打獨鬥能生存的職場少之又少;②鼓勵孩子參加服務性社團,孩子有可能在助人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參與偏鄉服務時,在生活條件較差的居住環境裡,有助於孩子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③觀察孩子的興趣與擅長的領域,作為未來選擇科系與職涯的參考。(翔媽)

培養同理心(國中老師蕾)

① 協助孩子養成正常且規律的作息習慣;②能適度循序漸進的放手,讓孩子習得自信與獨立;③從日常對話中,引導孩子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國小老師萍)

① 養成健康的習慣;②培養具AI、跨域、創造力及團隊合作能力,且樂於終身學習的孩子;③塑造正確價值觀與資訊素養的家庭教育。(怡媽)

品德教育很重要,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影響力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同儕、電玩、網路和媒體等,若品德教育未能妥善進行,孩子未來可能受到同儕和媒體的不良影響,甚至可能走向不良行為。(怡媽)

 4多1興趣(多擁抱、多運動、多交朋友、多走走,培養1興趣),鼓勵孩子參與他們感興趣的活動,這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也有助於他們在學校以外的地方找到成就感。這些興趣有可能未來就是孩子的技能或跨域連結的基礎。(誠爸)

金樽/台東/Steven攝

金樽/台東/Steven攝

科技浪潮的當代 「一成不變」的新詮釋,家長也要成長

科技進步飛快,世界一直在變,父母會有不安、焦慮,也期待自己孩子可以跟上時代;成語「一成不變」的新詮釋,即九成都在改變中,「一成」不變的,只有「改變本身」。面對資訊能力比我們強、查詢各種資訊比我們快的孩子,若父母仍拿所知與過去經驗去與青少年溝通,孩子未必會採信,且青少年亦會覺得爸媽又在說教、灌輸個人價值觀,因此爸媽建立正向互動的親子溝通與互信關係,比提供知識及給孩子各種建議、指導來得重要。

青少年階段身心都處於複雜且關鍵的發展,父母得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調整自己與青少年的相處模式。相較於擔心和嘮叨孩子,父母更應該提升自己,跟上時代,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這包括學習溝通技巧、持續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並擴展自己的社交圈,以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去瞭解年輕世代的想法,進而能與孩子持續有互動,以及更深入的交流。

青少年同時也面臨學校課業、社交和同儕等許多新挑戰,請爸媽接納自己跟孩子都有情緒,等彼此情緒緩和後,再跟孩子溝通。與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策略是「聆聽」,目的是為了先瞭解孩子的想法及心事,而不是急於改變孩子。

日常生活中,爸媽著眼於協助孩子發展多元的天賦、以開放心態允許孩子嘗試跨域探索。並多以「3好1感謝」(找出你欣賞孩子的3個特質並舉具體例子)表達對孩子的讚賞,例如你很善良,上次我看見你幫忙路人推輪椅;你很有韌性,媽媽看這次社團週你打桌球,雖然結果不如你意,但你還是繼續努力練球,真的很佩服你;你很陽光,我看同學都很喜歡跟你聊天等,並對孩子表達近期的1個感謝,如「上週媽媽常加班,你得準備自己跟弟弟的晚餐,謝謝你的幫忙」。肯定有助於鬆動親子間的緊繃關係;當親子彼此有信任基礎,孩子相信你是想陪伴、支持,而不是想說教、操控時,他們也會卸下盔甲,比較願意敞開心胸與你分享聊天。

應對現代孩子的成長挑戰,請營造「家」永遠是給予孩子溫暖與充滿愛的避風港,讓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能夠主動尋求父母的幫助。我們家長可以不完美,也因為不完美,所以爸媽有許多成長、改變的空間;接受孩子的變化,我們可以一直調整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態度,什麼時候開始都不嫌晚。

分享,過往的經驗才有了價值。祝福現在及未來閱讀這篇文而受惠的朋友們!

衍伸閱讀:

1.未來Family 青春期關鍵教養(羅梅英記者撰稿)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weekly/index/136/1

青少年成長處方箋文章https://vocus.cc/foreveryoung/home

2.參考大腦發育的文章,可以更理解為何青春期孩子為何不受控、容易衝動及情緒不穩 https://kknews.cc/zh-tw/psychology/k8g4p2q.html

有沒有想過蜘蛛網的絲是如此細,卻也不是風吹就斷?  Yvonne攝

有沒有想過蜘蛛網的絲是如此細,卻也不是風吹就斷? Yvonne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怡怡的沙龍
74會員
454內容數
有根羽毛喜歡到處旅行,記錄生活、想像、教育、教養....不管是光或陰影都值得擁有翅膀,跟著這羽毛一起去旅行。
怡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6
「嘎~~碰!」敏惠煞車不及摔倒在地,左手舉不起來,左腳則有多處流血。「那怎麼辦?」我們瞪大眼睛問,聽敏惠分享到此,當時只想像到她和孩子在花東縱谷迎風而騎的快意畫面, 怎會突然有這嚇人的插曲。
Thumbnail
2025/04/06
「嘎~~碰!」敏惠煞車不及摔倒在地,左手舉不起來,左腳則有多處流血。「那怎麼辦?」我們瞪大眼睛問,聽敏惠分享到此,當時只想像到她和孩子在花東縱谷迎風而騎的快意畫面, 怎會突然有這嚇人的插曲。
Thumbnail
2025/03/31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在養育過程中顯得格外真實。近日,阿嘉帶著兒子外出購物時被一位陌生人撞到,而一旁拿著平板看影片的兒子頭抬都沒抬,完全沒反應。這件事讓阿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Thumbnail
2025/03/31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在養育過程中顯得格外真實。近日,阿嘉帶著兒子外出購物時被一位陌生人撞到,而一旁拿著平板看影片的兒子頭抬都沒抬,完全沒反應。這件事讓阿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Thumbnail
2025/03/24
2025/03/24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當孩子上了國中以後,好多媽媽都感覺作苦力的壓力少了些,孩子獨立了,每天有忙不完的事,上課、寫作業、可能有補習、上網,儘管很多是我們看不慣的事,打電動、跟同學相約去看電影、K小說、漫畫、用Fac、line、line問同學功課…....但同時也感到我們的重要性大大減低了。
Thumbnail
       當孩子上了國中以後,好多媽媽都感覺作苦力的壓力少了些,孩子獨立了,每天有忙不完的事,上課、寫作業、可能有補習、上網,儘管很多是我們看不慣的事,打電動、跟同學相約去看電影、K小說、漫畫、用Fac、line、line問同學功課…....但同時也感到我們的重要性大大減低了。
Thumbnail
不知道從何時起,家中那個崇拜父母的寶貝變得開始鄙視我們,原本奉我們的話為聖旨的孩子開始用不以為然的眼神回我們:"你知道什麼?"父母還是原來的父母,但孩子已經不斷在改變。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在《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中提到許多觀點和方法,我仔細讀,一一解鎖,有與趣的朋友不妨追蹤我,看看有沒有適
Thumbnail
不知道從何時起,家中那個崇拜父母的寶貝變得開始鄙視我們,原本奉我們的話為聖旨的孩子開始用不以為然的眼神回我們:"你知道什麼?"父母還是原來的父母,但孩子已經不斷在改變。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在《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中提到許多觀點和方法,我仔細讀,一一解鎖,有與趣的朋友不妨追蹤我,看看有沒有適
Thumbnail
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都很挫折,也很困惑,明明小時候很貼心很黏人的寶貝,怎麼一下子變得那麼酷,不理大人。有時候看他們用手機跟朋友談得興高采烈,但是我們一湊過去關心,只見他們一句:「沒事!」就打發了焦慮的父母親。 而且我們也經常在媒體報導或社會新聞中看到青少年發生問題後,他們的父母或家人不可置信
Thumbnail
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都很挫折,也很困惑,明明小時候很貼心很黏人的寶貝,怎麼一下子變得那麼酷,不理大人。有時候看他們用手機跟朋友談得興高采烈,但是我們一湊過去關心,只見他們一句:「沒事!」就打發了焦慮的父母親。 而且我們也經常在媒體報導或社會新聞中看到青少年發生問題後,他們的父母或家人不可置信
Thumbnail
“孩子是否知道你愛他?還是你只是在數落和要求他?"父母親對孩子的期許背後,是因為愛孩子,但孩子是否能明白父母的愛? 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天線不在同一個頻道,最後就成了兩條平行線,各說各話。身為父母的我們,認為自己有更多的人生經驗,希望孩子能少走一些彎路,但孩子卻不這麼想。
Thumbnail
“孩子是否知道你愛他?還是你只是在數落和要求他?"父母親對孩子的期許背後,是因為愛孩子,但孩子是否能明白父母的愛? 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天線不在同一個頻道,最後就成了兩條平行線,各說各話。身為父母的我們,認為自己有更多的人生經驗,希望孩子能少走一些彎路,但孩子卻不這麼想。
Thumbnail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Thumbnail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Thumbnail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其实,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越来越讨厌。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会造成亲子之间紧张的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
Thumbnail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其实,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越来越讨厌。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会造成亲子之间紧张的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
Thumbnail
對於未來的規劃不同於家長的期望,在我們身邊常常可以聽到類似的例子,諸如因為升學、科系、就業等等的選擇,演變成親子衝突的開端,尤其當孩子是特殊兒,從小父母需花費更多心力陪伴、也有更多的擔憂,本能地想保護孩子不受傷害,一時間要放手實在不容易。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開始學習獨立、面對挑戰……
Thumbnail
對於未來的規劃不同於家長的期望,在我們身邊常常可以聽到類似的例子,諸如因為升學、科系、就業等等的選擇,演變成親子衝突的開端,尤其當孩子是特殊兒,從小父母需花費更多心力陪伴、也有更多的擔憂,本能地想保護孩子不受傷害,一時間要放手實在不容易。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開始學習獨立、面對挑戰……
Thumbnail
聆聽大學生談談家庭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最近,我對班上的大學生做了一個調查,我提問,「請回想小時候(幼稚園至小學)父母對你說過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情,以及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對你影響深遠? 帶來什麼影響? 」 這些大學生的回饋意見,值得家長們一起來了解。 爸媽撫養孩子的方式與態度,顯然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Thumbnail
聆聽大學生談談家庭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最近,我對班上的大學生做了一個調查,我提問,「請回想小時候(幼稚園至小學)父母對你說過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情,以及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對你影響深遠? 帶來什麼影響? 」 這些大學生的回饋意見,值得家長們一起來了解。 爸媽撫養孩子的方式與態度,顯然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Thumbnail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