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
此書描寫了「愛無能的世代」,也是三十幾歲的我所感受的現況,在《為什麼不愛了》一書中寫到:
愛的終結是一種新形式的主體性標誌,在這種形式中,選擇既是積極的(想要、渴求某事),也是消極的(藉著不斷避免或是拒絕投入關係來定義自己,只因為當事人過於迷惘或是含糊矛盾以至無法慾求,或是因為想要多多積累經驗,以至選擇行為喪失了情感和認知的意義,從而習慣性地摒棄和解除關係,以此來確保自我及其獨立自主)。
其實看完《為什麼不愛了》,這本所寫的內容會更清晰,例如情感、婚姻與性三者的自主化導致各自分道揚鑣、消費體制下的關係、視覺資本主義的影響等等。
最近被推送「舔狗經濟崩盤」也顯現出這現象,甚至提到女權主義就是消費主義,這讓那群想婚、想生的男性舔不動了,而加入不婚、不生的躺平行列。
在資本主義下,情感與性也能各自「外包」,消費情感體驗或性體驗,能對某人或二次元談場柏拉圖式的戀愛,也能跟另外他人來場索多瑪式的性愛。
在相親中,雙方都彼此量化對方,經濟的考量優先於情感,而性、生育則是籌碼。而在交友軟體中就像面試一般,通過快速、片面、二分法的方式篩選人選。
對「愛」祛魅的結果,大概只剩責任與義務無法替代,其餘的性與情感都有性價比高的替代品,而且責任與義務也是人追求自主性所不想承擔的,導致一種各取所需、銀貨兩訖的關係,如同員工不再對公司有忠誠性,在男歡女愛中也不再有忠誠性,網路打造了永遠有下一位會更好的可能性。
但對於不婚、不生的族群而言,這點剛好能讓他們享受沒有責任與義務的關係,消費情感體驗與性體驗,在資本主義、自主權、女性性自由、父權體制下,能合情合理、不受道德價值觀(責任與義務)所束縛。
總而言之,追求個人自主權,新世代不再受傳統責任與義務的道德綁架下,反而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局面,沒有人想對自己唯一的人生委曲求全,造就了愛無能的世代,這或許間接呈現,在愛的相處關係中,隱含階級、權力、責任、義務、犧牲個人自主權等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