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煮熟的白飯在壓力鍋裡散發麻油香時,我還不知道會遇見這樣的事情。
上個月底收到野餐用的小帳蓬時,我就心心念念要找時間去嘗試一下野餐,這個月找到一個周末有空,和朋友去野餐的夢想終於能實現。
思考第一次去野餐要準備什麼食物時,我和朋友想到了去韓國旅遊時常在市場裡看到的飯捲,感覺攜帶方便又有現成的材料可以使用,好像可以嘗試看看。因此我們找了製作教學影片看完就開始動手嘗試,看教學說白飯裡要加些芝麻油,可翻箱倒櫃只找到了麻油,覺得或許相差不多就拿來用,想不到煮熟的飯一揭鍋,滿屋子都香得像是我們煮了麻油雞一樣。香噴噴的飯引得與廚房緊鄰的後陽台開始有貓聚集,可是我們用飯匙攪卻攪不動,黏呼呼地幾乎像是一鍋麻糬。接著我們就把冰箱裡的東西都拿出來做餡料,切了些雞腿肉、紅蘿蔔、培根肉和菠菜,搭配昨天先準備好的無鹽海苔片。一邊回憶著包春捲的手法,一邊在海苔上鋪上米飯,再將每樣料仔細排列,力求咬下去的每一口都吃得到料。不過當我們做好一捲咬下去卻發現滿嘴都是麻油香,根本吃不出其他味道。最後只好誇讚麻油品質好,口味在地化,再加點胡椒鹽補救一下。我們邊做邊試吃,最後仍是做了滿滿一盒飯捲,和各種野餐配備一起搬上車準備出發。
我們的目的地是潮州的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因為之前曾去過那裡散步,看見那裡的大片林地中,有許多人設帳篷、鋪野餐墊,在草地上、水道旁或坐或躺,聊天、戲水,玩得不亦樂乎。因此這次我們也到林後四林尋了一處後倚山丘,前有水流的草地準備野餐。
這天雲層厚重,遮擋了烈日,偶有微風,實在是很適宜放空,不過因為是第一次使用帳蓬,放空之前還得先研究說明書如何展開帳蓬,因此在我們與帳蓬關節奮鬥一陣子後,帳蓬砰起來了,我們開始把東西一項一項從車上移進帳蓬裡,頗有要在這裡安家立命的架式。我甚至帶了紙筆,卻也僅僅只是帶去,更多的時候只想用五感去感受,雲從綠葉中溜走,水流潺潺叩響石頭,正午微溫的空氣緊貼著我的皮膚,而螞蟻們正熱情款待我的褲腳和保鮮盒。
透過螞蟻們的熱情引介,其他的昆蟲朋友,天上飛的,地上爬的,都來盡情參觀我們野餐。因此我們一邊吃麻油香飯捲,一邊注意有沒有昆蟲誤入歧途,背包受困。
吃飽了就想躺下,我鑽進帳篷裡躺在墊子上,看著帳蓬頂的粉色天空和飛天白兔,偶爾感受到外頭吹來一點涼風,帳篷裡其實是有點悶熱的,躺著什麼也不做內心也會浮現焦躁,覺得應該要把握時間好好利用,可是聽著水流聲,透過紗網看雲朵慢慢飄,又覺得不想起身,就想躺平。
閉上眼,粉色天空貼在腦海裡出現,思緒在上面溜來盪去,迷迷糊糊之間,我似乎聽見有人沿著水道走來,緩緩踏水的清脆聲響在我頭頂不遠處停下來,我透過帳篷似乎看見一個模糊的人影彎下身伸手掬水,細細清洗掌中物,然後將東西放在帳篷外就走了。
我掙扎著爬起來,拉開蚊帳,外頭沒有人,而地上一顆濕漉漉的木色果實,我拿起來細看,是小葉桃花心木的果實。
一種熟悉又模糊的感覺在我心中爬搔,水道、桃花心木、未見之人。
看著潺潺水流,我想起之前看過介紹說明林後四林的水道是模擬二峰圳,那二峰圳是誰蓋的啊?我問了住在屏東十多年的朋友,他也搖頭說不知道。
記憶中曾在橋頭糖廠看過二峰圳的介紹,日治時期為了順利開發屏東平原與萬隆農場,因此計畫打造穩定的供水系統,最終,巧妙運用自然工法與地質條件,造就了迄今(2023年)完工百年的二峰圳,而這條百年地下水圳至今仍然穩定供水。這讓我對這位打造二峰圳的水利工程師更加好奇了,為何他建造的水利工程離我們這麼近,我們卻不知其名?
沿著水道走,看他經過五年調查,決定利用台灣的地質與氣象,引進伏流水、利用地層結構保持水量與水質,還與當時排灣族來義社多名頭目接觸,最終得到部落族人的支援,以建造水圳。經過兩年時間,十四萬人次合力建造,終於在1923年5月完工。他與排灣族部落頭目在辦公廳舍旁種下作為「盟約之樹」的小葉桃花心木,並以時任台糖株式會社社長山本悌二郎的雅號山本二峰命名命名為二峰圳。
而五十多年過去,有位台灣水文博士丁澈士投身高屏地區水資源研究時,知曉了二峰圳,他走訪後發現這項水利設施仍能維持水質乾淨,每天還有一定出水量,不由得佩服當年技師的智慧,他開始研究二峰圳,多年親身走訪踏破數雙鞋,想更加了解人與自然共生的秘密。
2004年的時候,受邀到屏東居住的日本作家平野久美子聽聞二峰圳的建造與事蹟時感到訝異,對這位「連日本人都不知道的日本人」感到好奇,她與丁澈士博士合作,花了兩年的時間研究並出版書籍,讓更多人知道他的生平、成長、家庭與建造二峰圳的點滴記錄。他出生於日本靜岡縣周智郡上山梨村,畢業於東京帝大農業土木科,是八田與一的學長。他在台灣居住二十四年,1938年因為眼疾卸任才返回日本東京。回到東京八年,一日他在農地開發營團上班時腦溢血,翌日與世長辭。而二峰圳仍繼續為2500公頃的農田供水灌溉。
他是鳥居信平
午後突然來了一陣雨,打得帳篷碰咚響,驚得我趕緊起身開始收拾東西與帳篷。狼狽得將東西收拾好放回車上,就得準備啟程回台南了。我遠遠看向鳥居信平銅像所在的地方,與他道別。我後來才知道,原來鳥居信平的銅像,是奇美的許文龍先生花了半年時間親手以陶土塑像,再以青銅複製5尊銅像。分別贈送給屏東縣政府、來義鄉、屏科大及鳥居先生的故鄉袋井市,還收藏了一尊在奇美博物館裡。因此我多次去奇美博物館看展時,或許都曾與他錯身而過,未能知曉其名與緣由,直到再見。
若能相逢,亦是再見。
我在心中暗自許願,希望能再有享受野餐的時光,也能繼續秉持好奇心對這片土地的故事有更多了解。
參考資料: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按 ❤️留言讓我知道,我會繼續創作更多相關內容喔~
也歡迎點贊助連結贊助,感謝你一同實現創作有價~!
追蹤自在生新文發布有通知!
現在就加入沙龍自在生的創作者基地,讓我們一起自在生活、自由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