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主題聚焦在
分別請到在馬來西亞 Touch 'n Go 集團產品設計主管、同時也是 Ladies that UX Kuala Lumpur 的會長 Tiffany、產品設計顧問/設計導師 May 來分享他們的經歷與看法。
最後的問答時間再加入台達電資深產品設計師 Sandy 共同討論。
目前職位是 UI Designer ,但是要打造一個好的產品,不只要介面好看,商業邏輯、產品思維、數據分析等能力也是影響一個產品優劣的關鍵,而這通常是一位產品設計師需要具備的職能,所以想了解有哪些學習途徑,以及想更加具體的了解產品設計師的工作內容。
我抱著這些疑問前來 :
很開心且感動的是,透過這場分享,不只疑問得到解答,還有意料外但很實際的收穫!
下面開始我的講座筆記以及心得 ✏
以下分為 軟實力、 知識的具備、專業技能 三個面向來分享
1.創造力
講者 May 這邊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一位對文字靈敏度跟掌握度都很好的相關工作者 ( 忘記是文案還是其他職業 冏 ) 來向她諮詢,想轉職到 UI / UX 領域, May 在與對方深入了解後,給他的建議是可以先從 「UX writing 」切入這個領域,因為可以持續發揮他的擅長與專業,也是他與其他人有明顯不同的亮點。
所以重點是,往內探索自身的專長與經驗,有甚麼是可以延伸或應用的? ˊ這些獨特之處讓你更容易被看見。
2. 合作
於每個設計階段與相關人士進行溝通、確認認知、達成共識,有很多時候合作不順,都是因為覺得「對方應該會知道」或是「等著對方,覺得對方有問題應該會來問吧」這種心情,進而浪費時間或造成誤解。 所以「主動」的溝通,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 :
延伸閱讀 :
延伸閱讀:
tips: 可以從【設計思考】的框架開始,將 Design thinking 應用在作品集 !
在 May 在正式進入演講前,他問了一個關鍵問題 :你為甚麼想成為產品設計師?
這個問題讓我更回歸到內在去探索,而 May 分享,她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不只是做設計,可以看到自己的設計所帶來的影響,讓設計成果可以被驗證。
這也是 UI Designer 與 Product Designer 很大的思維轉變 : 被動與主動。
UI designer 通常是被動地在接收需求與規格後產出相關介面,而 Product Designer 更需要主動去探索客戶需求與商業目標。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啟發是, May 分享到在上海成為設計主管時,當時的上級是不懂設計的,通常大家會覺得可能要花更多溝通時間與心力,事件不好事情。但 May 反而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機會,更能理解對方的語言跟在意的點。而因為我現在職位的直屬主管是工程師,確實在理解一個專案的切入點很不一樣,但是也透過這些合作過程讓我更理解工程端注重的地方,讓我在思考介面設計與可行性時更具有工程邏輯,的確是一件很有幫助的事情!
講座還有分享關於海外求職與接案的內容,但因不是筆者目前非常注重的部份,就沒有詳細列點紀錄,不過其中一位講者 Sandy 的分享很實際,關於接案如何合理報價,因為接案通常是用正職以外的時間,所以可以換算現在正職的時薪,加乘加班費 ( 如果你覺得需乘上更多也可以,沒有一定,依個人評估自身能力與生活型態而定 ),再乘上時數。
Sandy 對於正職工作與接案媒合所呈現出來的作品集也是不同的,接案時案主通常更容易以高品質的介面與曾經合作過夥伴作為判斷依據。
...
文末附上現場側拍,
活動還有準備晚餐輕食跟預留用餐時間,下班直接過來也不怕餓肚子。
另外想特別紀錄~ 感受到主辦單位的小貼心 :
飲品有準備無咖啡因的青檸南非國寶茶 ( 還很好喝 )
講者 Tiffany 用英文分享時,感受到她放慢語速,中途還會問大家有沒有問題
感謝女力科技用戶發展協會
也謝謝你的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