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更新於 2024/12/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佛性

最近ㄧ位師姐問我,為什麼有人信佛而有些人卻不信呢?

我回答是佛性始然,她又問佛性何來,我卻ㄧ時語塞,關於佛性是深奧的問題,許多的說法都說是天生本具,是人的本性。而經研究匯集眾說,得ㄧ點心得。

「佛性就是靈知靈覺的心性、覺性,有靈知靈覺才能成佛,沒有佛性、沒有靈知靈覺就只是法性,法性是空性;佛性雖也是空性,但是在空性中還有靈知靈覺的心性,能生一切智慧、一切妙用,無情只有空性,沒有辦法產生有情的種種作用。」而有些佛論認為無情也有性,但本人並不賛成這樣的說法。依後學見解佛性本在人如來藏中,這個藏是藏識,原本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真如法性,只是因六塵蔽所遮而不得開顯,如此靈知靈覺的心性即是真如法性。而藏識

本具清淨功德,不脫真如,亦不斷滅真如。與真如義無異。如此藏識即是佛性。


這段的推論證明佛性是本具沒有錯,但是在藏識中。容易被世塵所蔽,且因靈知靈覺,許多人得以開顯佛性,但開顯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有程度之分。

在佛法中有佛性三因說,認為個人與佛的因緣深淺即緣因佛性。及因個人修福修慧所開顯的佛性稱了因佛性,而兩者都是為了圓滿正因佛性。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信佛也些人仍待機緣了。


這個佛法的知見,是非常微妙且不可思議的,人與異世界的溝通本來就無法言說,有人與佛感應道交法喜充滿,有人卻與佛法無緣,盡受外道的錯誤知見所害,所以聖嚴師父才感嘆「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


而因佛性開顯層次不同的所得佛智當然不同,佛智與佛境又是相照相發,所以有些得道之人能看見佛的法相莊嚴,而ㄧ般人只能觀佛相莊嚴以會意佛的種種好相。這亦是佛性開顯不同的果報。因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性開顯更有殊異大不同。日前有師姐,喜小兒能恭誦金剛經,這就是與佛的因緣已繫,得日後行修佛道,益顯佛性。


佛性是每個人的寶藏,ㄧ生若能開顯ㄧ`二,當能應感佛無量無邊的甚深妙法,如滿禪師言道: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常思維,更勿生疑慮。」

常思佛,佛即來,佛性在本心。


在此充滿凶險危殆的世間,願祈世人佛性皆得開顯,人間無災無難,世界和平。

avatar-img
4會員
101內容數
ㄧ層不變的生活,唯有佛禪可令生生機,這與信仰無關,佛禪療心境界領航,學佛多年以禪調作息,律規中細會生活點滴,文以記述禪趣,禪以慈悲為懷,分享文章理趣,願助有緣人禪入生活,長精神意志,向生氣勃發,存而日日向好,佛禪力不可思議,世道艱苦,唯禪心可離苦得樂。恭筆入禪,閱者同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浩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國文老師的諍言
煩惱 昨天與一位師姐交流,煩惱的問題。在經ㄧ夜的思考後,有這樣的想法。
寶石經 不確定感,迷漫在周遭的人我之間,預測未來成了熱門的話題,甚至成了賭局。孤島如舟,航向未知,不確定即原初的宿命,然而沒有人喜歡不確定的感覺,所以佛說無常是苦,只是這世界上不都是這樣嗎?有能受享的確定之事嗎?
雲 最近走在路上會不時仰望天上的白雲悠悠,凝想如雲般的飄蕩自在。
抉擇 我的存在是必然的,但也是偶然的。「我的存在」就是自在存在,世上種種的物理、社會、歷史等等因素和法則已經決定了我的存在,但為什麼是「我」身處在這個情況之中? 這是法國哲學家沙特對人的處境提出的質疑,為什麼我是目前的我呢?為什麼我要接受如今的境遇呢? 而這個我可以是我們,而我們「共在」
逐 人在逐什麼呢?‘’逐‘’能快樂嗎?“逐“有終點嗎?
國文老師的諍言
煩惱 昨天與一位師姐交流,煩惱的問題。在經ㄧ夜的思考後,有這樣的想法。
寶石經 不確定感,迷漫在周遭的人我之間,預測未來成了熱門的話題,甚至成了賭局。孤島如舟,航向未知,不確定即原初的宿命,然而沒有人喜歡不確定的感覺,所以佛說無常是苦,只是這世界上不都是這樣嗎?有能受享的確定之事嗎?
雲 最近走在路上會不時仰望天上的白雲悠悠,凝想如雲般的飄蕩自在。
抉擇 我的存在是必然的,但也是偶然的。「我的存在」就是自在存在,世上種種的物理、社會、歷史等等因素和法則已經決定了我的存在,但為什麼是「我」身處在這個情況之中? 這是法國哲學家沙特對人的處境提出的質疑,為什麼我是目前的我呢?為什麼我要接受如今的境遇呢? 而這個我可以是我們,而我們「共在」
逐 人在逐什麼呢?‘’逐‘’能快樂嗎?“逐“有終點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什麼是佛性? 有人主張: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
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有這個本性清淨、與佛平等的佛性,但是為甚麼這麼多人會犯錯呢?那就是因為習氣,我們都被後天的習氣所薰染。我們的心地本來一片空,就是因為我們和外面的境界,不斷會合,我們的自性不守,就會慢慢變成習性。所以罪本無自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佛菩薩示現做饒益眾生事,不會提到自己是什麼佛、什麼樣的菩薩,純然一心地饒益有情,迴向有情。所以,當佛菩薩暴露了自己身分以後示寂,歷史上典故很多。為什麼世間上很多佛教宗派的人,會稱他自己是什麼菩薩再來、是什麼化身?有很多原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什麼是佛性? 有人主張: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
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有這個本性清淨、與佛平等的佛性,但是為甚麼這麼多人會犯錯呢?那就是因為習氣,我們都被後天的習氣所薰染。我們的心地本來一片空,就是因為我們和外面的境界,不斷會合,我們的自性不守,就會慢慢變成習性。所以罪本無自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佛菩薩示現做饒益眾生事,不會提到自己是什麼佛、什麼樣的菩薩,純然一心地饒益有情,迴向有情。所以,當佛菩薩暴露了自己身分以後示寂,歷史上典故很多。為什麼世間上很多佛教宗派的人,會稱他自己是什麼菩薩再來、是什麼化身?有很多原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