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人格》:永遠長不大的小公主和小王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總覺得職場上精神病患特別多,看過一些書後明白這應該不是錯覺。原本覺得讓人有此體會的大多數是自戀人格,但讀了《邊緣人格》,發覺這類患者,其實我們也見過不少。

raw-image

邊緣人格特質

邊緣人格和我們平時常說的社交邊緣人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邊緣人格通常會有以下特徵:剛開始相處會覺得他們很親切、貼心、容易拉近距離,也容易在初識時就與你沒有界線、給予過多的關心和干涉,且很快就能掏心掏肺、交淺言深,和你分享很多自己的煩惱,開啟一段黏膩和糾纏的關係。

然而一旦你有什麼地方讓他們覺得不滿意,就會無限放大你的負面形象,變得極度怨恨或計較,開始情緒勒索、變身控制狂、躲得遠遠的,或是採取激烈報復行為、以輕生作為威脅等。社會新聞常見的危險情人或情殺事件主角,都是屬於邊緣人格。

邊緣人格許多都是在照顧者情緒起伏不定、過度控制、家人關係黏膩、或充滿攻擊和衝突的家庭長大,造成他們常處在焦慮不安的狀態。這樣的情緒源頭是一個「我不值得」、「我不好」的內在聲音,覺得自己人生既無意義也沒價值。對他們而言,這世界完全不友善,因此常會有被背叛、被拋棄的恐懼。

他們的外在行為恐怖且極端,內在狀態卻令人心疼。

由於不安全的依附關係,使得他們「個體化不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存在自我認同,內在是不穩定、混亂且極端的自我。

邊緣人格處理不安感的方式,就是試圖把一切狀況都控制住,當個完全的控制狂。因為唯有努力去掌控一切,或是把所有可疑的情形都排除,才能避免自己被拋棄,或是提早離開這段關係,在可能被拋棄前先將對方拋棄。

剛開始接觸邊緣人格,會發現很多奇怪現象:他們到哪裡都會成為悲劇主角,在職場、人際關係中老是遇到欺負他們的人,總是碰上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會對他們抱不平或深表同情,但漸漸會發現,他們在敘述這些悲慘經歷時,往往只是充滿了各種委屈和情緒性字眼,卻很難聽見事件全貌。

書中舉例,《控制》女主角、《犀利人妻》的小三、歷經爭鬥後成為後宮霸主的甄嬛,都有邊緣人格特質。不過個人覺得安陵容比較像邊緣人格。

長不大的小公主和小王子

邊緣人格者純真善良、樂於助人、討厭不公不義,情緒敏感而溫柔,就像童話故事中的小公主和小王子。但遇到挫折或不如預期的負面結果,就會一直聚焦在自我的感受上,就像幼童一樣,可憐、無助、委屈。

他們的世界非黑即白,期待被一段好的關係拯救,內心卻永伴惡魔。容易將過多的情緒寄託在想親近的人身上;但當任何事情只要有一點點不好,就會立刻引爆災難般的焦慮。他們會期待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有人能放下身段、好聲好氣地安撫他們。但結果通常令人失望,使他們印證了:世界還是跟他們想像的一樣糟。

儘管知道這些行為其實是生病了,但看到這裡真的很想對他們大吼:你能不能好好長大啊!成熟一點好嗎?

邊緣人格內心有很多不舒服、不開心,也希望狀況能改善,但卻是以背後告狀、到處訴苦、私下黑函、挑撥離間的方式來表達。專業助人者會明白這些其實都是求救訊號,表示他們不敢老實的說出害怕不安的情緒,而像個在地上哭鬧討糖吃的孩子。但在現實人際關係中,人們往往不會用如此正向的觀點去看待他們,造成邊緣人格常被排擠或攻擊。

那是當然的,誰會懂這些可怕行為是求救訊號啊!遇上邊緣人格的人也很慘烈啊!

邊緣人格成因

書中指出邊緣人格的成長過程中多有界線不清、情緒不穩、控制狂的照顧者,或是被遺棄、資源匱乏、躲債、家人吸毒或黑道等問題。更大的問題通常來自母親,因為媽媽是主要照顧者,是小孩模仿與熟悉人性的第一印象。

這部分我是採保留態度,為什麼只強調母親?又是單方面加諸女性身上的枷鎖吧。

目前看過所有人格疾患的書籍,都不約而同指出家庭關係是百病之源,不禁覺得為人父母壓力也太沉重了吧?

但這本書也有提到家庭以外的邊緣人格養成因素。網紅和演藝圈,是個大起大落、充滿競爭和壓力的工作圈,無時無刻不被放大檢視。政治圈和黑道,關係好壞都是假的,目標都是為了生存,也是容易製造出邊緣人格的環境。

在不安的世代下,隨著人際關係疏遠和功利競爭,人們為了生存而瘋狂,一邊想要被關注和喜愛,一邊猜忌著別人的忠誠而疑神疑鬼、互相試探,成為容易養成邊緣人格的溫床。

為何邊緣人格難以確診?

  1. 和其他的人格疾患一樣,邊緣人格通常沒有病識感,無法自我覺察。他們會認為是這個世界充滿惡意,都是別人在欺負他們、對他們不好、拋棄和背叛他們。
  2. 邊緣人格的情緒和行為很像某些疾病的外在表現,因此容易誤診為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甚至自閉症、思覺失調或亞斯伯格症(他們可能會有偏執、固著的生活習慣,例如每天一定要吃一樣的早餐,原因是維持某種規律、減少適應新事物,能減緩內心的不安)。邊緣人格本身也容易與其他精神疾病有「共病」現象,尤其是憂鬱症或焦慮症。
  3. 華人文化中,邊緣人格行為往往被習以為常。例如擔心兒子被媳婦搶走的婆婆,過度關心他人私生活的人等等。
  4. 社會仍然很常汙名化精神疾病,使病患發展出偽裝和掩飾疾病的方法。

如何陪伴邊緣人格

和邊緣人格相處,必須保持心理上的距離,避免自己成為拯救者的角色,但也要持續關心對方,比較像是「君子之交」的程度。對他們要真誠以待,但不要有太多付出,否則會被他們任性地索取更多。

伴侶的角色就更艱鉅,必須無怨無悔、全心全意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務必謹守諾言,不能有所隱瞞,忍受他們焦慮不安時的極端行為和情緒性言論。如果很難做到,就要在這段關係保持有點黏但不要太黏的相處模式。如果一開始就太過熱情和黏膩,後期的反差就會讓人很痛苦。若有天決定分手,就必須用直接、肯定、完全斷絕的方式離開。

正常的交往在過了熱戀期會漸趨平淡,但平淡會讓邊緣人格感覺疏離和空虛,覺得你不愛他了。他們需要不斷的激情、甚至爭吵和衝突,這樣才有活著的感覺。

光是想像就覺得很累,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常會不自覺的被類似邊緣人格的人吸引。

照理說,邊緣人格應該要選擇較安全、穩定、可靠的伴侶;但實際上,他們會自慚形穢,認為這樣的人不會喜歡自己,或是遲早會離開。

邊緣人格的治療,需要完成的任務是:重新建立對外界的安全感、恢復對人的信任、自我概念的認同與成長。三者都需要漫長的時間。

如果遇上邊緣人格

我們要做的,是接納他們對於環境的過度解讀,而不受影響。忍耐他們的固著、偏執,持續耐心的陪伴,理解邊緣世界不同的生存法則,而不排斥他們。

我先說我做不到,太強人所難了。

回想起曾在職場上碰過的一個案例,似乎很多特徵都符合邊緣人格。剛認識時覺得她常常面帶笑容、很好相處,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她與男友相處上有很多問題,也分享過以往多次和朋友決裂的經驗。起先我們總對她感到同情,後來才逐漸發現不太對勁。

她對一個同事反感,而試圖聯手另外兩個被她視為好友的同事共同排擠對方,失敗之後,就深感遭到背叛,變得極度怨恨這兩位好友,而開始無所不用其極陷害他們,向上告狀這兩人背後抱怨主管的行為,甚至在下班後潛回公司,想偷看同事的對話紀錄,檢查別人是否有在私下說自己的壞話。

她也常常對朋友索取幫助,例如搭便車南下、請人載她去買東西,當對方流露為難之意,就會引發她的怨恨。同事陪同她找租屋處,開心簽約後發現房子有缺點,卻怪上了當初熱心幫忙的同事。


每當讀完人格疾患的書籍,內心都充滿矛盾和難過。明明疾患的背後,都是受創的人生、破碎的心靈和不由自主的痛苦,但這樣的人卻又恐怖到讓人根本不想接近,外在行為極度令人困擾和厭惡。

從一些令人敬佩、溫柔慈愛的助人者身上,我也曾體會到應該放下直覺上的厭惡,去看到別人內心的創痛,並溫柔以待,但實務上實在辦不到。遠離這類人才是最簡單、避免自我消耗的方法;但如果所有人都只想遠離,他們又該如何得到救贖呢?


raw-image

新書上市

★她是「軍師閣」傳人,為了追查殺父凶嫌成為娛樂記者,混入他身邊;他是鐵齒不信命,靠著後天努力打破算命預言,成為演藝圈頂流。在她眼中他是弒父凶手;在他眼中她是神棍女兒。三觀不合、應為兩路人的二人,卻意外走成一路?

★將東方命理結合西方占卜,透過娛樂性,詮釋不一樣的懸疑愛情故事。

★是要崇信「軍師閣」所開出的四柱八字,破財消災,抑或是相信「卡詩娜拉」的占卜箴言與精油改運?

★論命者不得洩露天機,算出來的究竟是「命中注定」,還是「源自人性」?

《LIAR‧千算》購書連結:

長鴻 | 博客來 | 金石堂誠品線上 | 讀冊



沐謙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說作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沐謙的小地方
76會員
112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沐謙的小地方的其他內容
2025/03/19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2025/03/19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2024/10/30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Thumbnail
2024/10/30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Thumbnail
2024/10/09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2024/10/09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個未被愛過、未愛過人的自縊、自刎者,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逃避痛苦,努力活著。在這份坦誠的故事中,他描述了遭受家庭暴力、校園霸凌以及心理創傷的痛苦經歷。這篇文章將透過詳細的描述和觸動人心的內容,深刻描繪了憂鬱症的折磨和自我傷害的背後動機。
Thumbnail
一個未被愛過、未愛過人的自縊、自刎者,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逃避痛苦,努力活著。在這份坦誠的故事中,他描述了遭受家庭暴力、校園霸凌以及心理創傷的痛苦經歷。這篇文章將透過詳細的描述和觸動人心的內容,深刻描繪了憂鬱症的折磨和自我傷害的背後動機。
Thumbnail
人心從來就是很難測透,巧巧必須透過"做"來說服無形中被江湖概念制約的自己,當這個"做"的對象消失了,她無可避免地要面對自己壓抑的情感或者說是更深層的內心。
Thumbnail
人心從來就是很難測透,巧巧必須透過"做"來說服無形中被江湖概念制約的自己,當這個"做"的對象消失了,她無可避免地要面對自己壓抑的情感或者說是更深層的內心。
Thumbnail
擷取自維基百科: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發展完整、擁有個別思考模式和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稱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
Thumbnail
擷取自維基百科: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發展完整、擁有個別思考模式和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稱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
Thumbnail
在這個無依無靠的世界「該如何生存下去」是我唯一想到的目標,因此下了如此決定。 我其實蠻享受作為瘋女人的角色,因為投入角色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事,代入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模式十分有趣。一直作為一個乖巧文靜的我早已受夠這些束縛在我身上的枷鎖,「這些通通都不是我」,我不是為了達成別人的期望而被生下的。
Thumbnail
在這個無依無靠的世界「該如何生存下去」是我唯一想到的目標,因此下了如此決定。 我其實蠻享受作為瘋女人的角色,因為投入角色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事,代入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模式十分有趣。一直作為一個乖巧文靜的我早已受夠這些束縛在我身上的枷鎖,「這些通通都不是我」,我不是為了達成別人的期望而被生下的。
Thumbnail
人生岔路口的抉擇,有時連自己也不一定清楚原因。
Thumbnail
人生岔路口的抉擇,有時連自己也不一定清楚原因。
Thumbnail
以下分享的三部韓劇(有劇透)是我近期看完最有感觸,也最呼應自己的狀態,所以有感這個標題。 你總是處處替人著想? 以他人需求為優先嗎? 總是被說溫柔善良的你, 又被自己放在哪裡呢?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當我看到女主角如此溫暖包容卻過勞時,被診斷出「憂鬱症」的那一刻好似同理
Thumbnail
以下分享的三部韓劇(有劇透)是我近期看完最有感觸,也最呼應自己的狀態,所以有感這個標題。 你總是處處替人著想? 以他人需求為優先嗎? 總是被說溫柔善良的你, 又被自己放在哪裡呢?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當我看到女主角如此溫暖包容卻過勞時,被診斷出「憂鬱症」的那一刻好似同理
Thumbnail
  本劇男女主角年齡的差距和身份的禁忌設定,已將他倆放在兩條平行線上,可以同行但禁止交集,因此益發勾出人性趨光性-越禁忌越好奇他們會如何發展?又是如何纏繞在一起?
Thumbnail
  本劇男女主角年齡的差距和身份的禁忌設定,已將他倆放在兩條平行線上,可以同行但禁止交集,因此益發勾出人性趨光性-越禁忌越好奇他們會如何發展?又是如何纏繞在一起?
Thumbnail
故事一開始對主角的出場描述就是暴力的、非常討人厭的、糟糕透頂,一進到精神病院裡面,就展現他惡霸的樣子,欺負精神病院裡面所有的人。我們絕對絕對不想遇到這樣的人。 故事看似是時間的倒敘,倒不如說是在描述一個不正常的人怎麼從正常人變成不正常,通過精神病院又變成什麼樣人。 當不知道他/她的創傷時,於是創傷成
Thumbnail
故事一開始對主角的出場描述就是暴力的、非常討人厭的、糟糕透頂,一進到精神病院裡面,就展現他惡霸的樣子,欺負精神病院裡面所有的人。我們絕對絕對不想遇到這樣的人。 故事看似是時間的倒敘,倒不如說是在描述一個不正常的人怎麼從正常人變成不正常,通過精神病院又變成什麼樣人。 當不知道他/她的創傷時,於是創傷成
Thumbnail
總覺得職場上精神病患特別多,看過一些書後明白這應該不是錯覺。 邊緣人格到哪裡都會成為悲劇主角,在職場、人際關係中老是遇到欺負他們的人,總是碰上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會對他們抱不平或深表同情,但漸漸會發現,他們在敘述這些悲慘經歷時,往往只是充滿了各種委屈和情緒性字眼,卻很難聽見事件全貌。
Thumbnail
總覺得職場上精神病患特別多,看過一些書後明白這應該不是錯覺。 邊緣人格到哪裡都會成為悲劇主角,在職場、人際關係中老是遇到欺負他們的人,總是碰上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會對他們抱不平或深表同情,但漸漸會發現,他們在敘述這些悲慘經歷時,往往只是充滿了各種委屈和情緒性字眼,卻很難聽見事件全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