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略辯 ‧ 截流大師

更新於 2024/12/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淨土一門。廣攝諸根。咸登不退。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淨土警語 之 九品略辯


九品略辯

行策截流著

淨土一門雖廣攝諸根。咸登不退。而見佛久近。聞法大小。證果授記遲速。不啻天淵懸絕。大本經略分三輩。不及觀經九品為詳。總而論之。上品以解悟為本。中品以戒善為本。下品純惡無善。惟臨終遇善友。一念信心。滅罪往生。析而計之。


  • 上上生者。所謂讀誦大乘。則宗說俱通。修行六念。則行解相應。故彈指即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須臾歷事十方諸佛。親蒙授記。僧如遠公智者。俗如劉遺民楊無為輩。足以當之。
  • 上中生者。雖未及讀誦大乘。而能解第一義。是於己躬亦有悟入。而行證未逮上上生者。故經宿華開見佛。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皆說甚深第一義諦。七日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
  • 上下生者。雖未有悟入。而亦發無上道心。自欲明見本性。卒未遂志。以求生者。七日見佛。三七日始聞妙法。經三小劫。住歡喜地。


  • 中上生者。乃在家淨信男女。持戒求生者。臨終見佛往生。蓮華尋開聞說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以戒力專故。華開證果甚速。以未發無上道心故。所聞但四諦。所證但小果耳。
  • 中中生者。乃出家男女持戒求生者。曰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持具足戒者。顯戒法殊勝。雖最促猶生。何況久持。然出家戒行精專。亦生中上。在家暫持齋戒。亦生中中。可互通也。臨終見佛往生。七日華開聞法。得須陀洹果。經半劫成阿羅漢。
  • 中下生者。亦在俗男女素未歸向三寶。而天資仁孝。進道有階。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即獲往生。七日見二大菩薩聞法。得須陀洹果。過十小劫。成阿羅漢。


  • 下上生者。乃在俗惡人。臨終遇善知識。教稱佛名。滅罪往生。七日華開。見二大士。說甚深十二部經。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得入初地。
  • 下中生者。乃出家破戒惡人。臨終遇善知識。稱佛說法。一念往生。六劫華開。見二大士。聞大乘甚深經典。發無上道心。
  • 下下生者。五逆十惡極惡之輩。兼僧俗二類。臨終遇善知識。教稱佛名。十念往生。十二劫華開。二大士為說諸法實相。即發菩提之心。後二生未言。登地時數者。亦如下上生。發無上道心。後十小劫也。


中三品雖以戒善求生。自度心堅。度他行缺。故終得大乘。而須暫登小果。下三品雖係極惡凡夫。以聞二大士說甚深法。即能發無上心。雖經多劫。直入聖位。然則一念大小。頓越權乘小果。一生精進。遠超多劫。華胎大小遲速之間。發心策行者。當審所從事矣。

悟後求生者。藉極樂境緣。結習易斷。三昧易修。速成忍力。度諸眾生也。未悟求生者。為親近彌陀。易於見性。永明所謂但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禪淨二門。各宜專務。不必兼修。但彼此相。非深昧佛旨。參禪者。無論悟與未悟。但獲往生。皆躋上品。修淨者。雖五逆十惡懺悔猶預下生。而必曰不謗大乘。則謗者不生。可知矣。先悟後生者。如巨帆遇彼順風。念佛謗禪者。如敗種植乎腴壤。其優劣之相。得失之關。誠不可不辯也。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寶王論》 —飛錫法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妙叶禪師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蓮池大師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0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念佛一法。不出四種。一者念佛實相。即本覺理性。如大集等經所明是也。二者念佛法門。即種種三昧。如諸大乘經所明是也。三者念佛相好。即勝劣身相。如十六觀經所明是也。此三種念佛。勝則勝矣。非異方便。葢必洞明事理。深達境觀。上智猶難。鈍根絕分故也。四者念佛名號。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是也。
淨土警語之申勸。淨土法門藥也。娑婆貪愛忌也。然其拯救之法。亦惟在今日。一心念佛。以速生安養。然後乘本願輪。運大神力。興無緣慈。擴同體悲。分身散影。於十方剎土諸惡趣中。尋聲救苦。如觀世音菩薩。誓空地獄。如地藏王菩薩。拔一切眾生苦因苦果。與一切眾生世出世樂。攝一切眾生。同覲彌陀慈父。到究竟安隱處。
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截流大師。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
截流大師依靠自身的修行經驗與影響力,接引大眾共修淨業,宣導興建蓮社,並發起集眾七日念佛的共修法會。師開創「打佛七」之先河,不揀道俗,饒益眾生,勇猛精進,依眾靠眾成就淨業。此芳規至今不渝,師所作《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甚為詳明。誠乃大師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念佛一法。不出四種。一者念佛實相。即本覺理性。如大集等經所明是也。二者念佛法門。即種種三昧。如諸大乘經所明是也。三者念佛相好。即勝劣身相。如十六觀經所明是也。此三種念佛。勝則勝矣。非異方便。葢必洞明事理。深達境觀。上智猶難。鈍根絕分故也。四者念佛名號。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是也。
淨土警語之申勸。淨土法門藥也。娑婆貪愛忌也。然其拯救之法。亦惟在今日。一心念佛。以速生安養。然後乘本願輪。運大神力。興無緣慈。擴同體悲。分身散影。於十方剎土諸惡趣中。尋聲救苦。如觀世音菩薩。誓空地獄。如地藏王菩薩。拔一切眾生苦因苦果。與一切眾生世出世樂。攝一切眾生。同覲彌陀慈父。到究竟安隱處。
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截流大師。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
截流大師依靠自身的修行經驗與影響力,接引大眾共修淨業,宣導興建蓮社,並發起集眾七日念佛的共修法會。師開創「打佛七」之先河,不揀道俗,饒益眾生,勇猛精進,依眾靠眾成就淨業。此芳規至今不渝,師所作《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甚為詳明。誠乃大師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本文探討《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的教義,重點在於菩薩的慈悲與解說佛法的重要性。佛陀告訴藥王菩薩,聽聞、讀誦及供養此經的人,將會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授記,且在未來世必能作佛。文中強調了對經卷的供養與尊重,以及其對於修行者的重要意義,並提供了眾生修行的具體方法與心態。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導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現前,諸法如義,如其本然真如法性,法性無生,凝然常住空寂,於是清淨心中,離一切相,即生滅而無生滅,心無生滅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本文探討《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的教義,重點在於菩薩的慈悲與解說佛法的重要性。佛陀告訴藥王菩薩,聽聞、讀誦及供養此經的人,將會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授記,且在未來世必能作佛。文中強調了對經卷的供養與尊重,以及其對於修行者的重要意義,並提供了眾生修行的具體方法與心態。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導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現前,諸法如義,如其本然真如法性,法性無生,凝然常住空寂,於是清淨心中,離一切相,即生滅而無生滅,心無生滅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