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了之後…面對死亡(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自從姑丈走了後,從一開始的無法接受,到後來的悲痛與哀傷,感嘆於生命之脆弱與面對死亡的不知所措與恐懼,不由得開始思考這個我從未思考的課題。


從小遇到任何事件,總習慣去翻翻書並且思考本質性的問題或者是分析自己,比如生命意義,還記得有某陣子的自己是唯物主義的無神論者,那種哲學觀的選擇活得還真痛苦,只相信「科學」與這一世可以確實享受到的物質。

隨著年紀漸增,漸漸傾向不可知論者,我開始相信很多東西或許沒有答案的,只要此思想體系沒有前後矛盾,用起來的確舒服,我就可以姑且相信。


去年開始深入讀老莊,我必須說道家的哲學觀,使用起來是最舒服的,內心平靜沒啥波瀾,對於現代人常見的困惑與課題(例如不了解自己、在意他人眼光、追求世俗成就而迷失自我、死亡、與他人比較而產生的求不得苦)、身體的養生祕方,兩千多年前的老莊給出的答案到今天仍舊很適用。聽聞馬偕醫院的癌症專科醫生、醫護人員,天天面對死亡,人手一本莊子,便可知該書之妙用。


一個人的生命觀,對於生與死的看法,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追求、或其三觀(金錢觀、價值觀、感情觀),好比儒家是一個講究現實生活、現實主義的哲學,面對「死亡」的看法,就是不談,只談這一世的東西,所謂「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無形中也主導了多數華人忌諱與避談「死亡」。


而道家哲學相信靈魂永生,就算人死掉了,即使沒了肉身軀殼,但靈魂依舊存在在人世間,生與死只是靈魂必經之過程,這個過程很理所當然,讀道家思想會發現,如果把很多事視為理所當然,一種世事自然的變化、命分自然的運行,(比如生離死別、朋友反目、爭遺產(歷史連續劇裡的爭奪嫡太子之位)、….,自然心情上不會有太多起伏,也不會因此攪亂內心。


在這樣的哲學觀下,道家追求的是靈魂與精神、心情、體況之完善,心神外物都沒有那麼重要;莊子內篇《大宗師》提到「死生一體」,生與死本就是無可分割的,就如同磁鐵的雙極無法單獨存在;因為靈魂永生,所以這一世的形驅只是借用而已,遲早會被收回,如果沒有這個身軀,而今日之憂患、害怕失去的一切也不復存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八達的沙龍
1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個人在面對生死議題時的思考與感受。作者分享了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認為死亡並非終結,而是靈魂前往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文章挑戰了社會對死亡的恐懼觀念,並鼓勵讀者理解生命的有限性是珍惜生活的動力。同時,作者也反映了家庭間對於生死觀的不同理解與矛盾,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複雜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個人在面對生死議題時的思考與感受。作者分享了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認為死亡並非終結,而是靈魂前往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文章挑戰了社會對死亡的恐懼觀念,並鼓勵讀者理解生命的有限性是珍惜生活的動力。同時,作者也反映了家庭間對於生死觀的不同理解與矛盾,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複雜性。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地藏經》云:「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Thumbnail
《地藏經》云:「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