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第一篇文章,這裡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今天要分享的作品是去年四月播出的現代陸劇《愛情而已》,講述成熟獨立的工作強人梁友安與極具天賦的羽毛球選手宋三川相遇相知的故事。
要說這部作品討論度最高的地方,想必就是梁友安與宋三川相差十歲的姊弟戀吧!不過其實比起 CP 線,我觀劇前最期待的反而是女主角梁友安的故事。畢竟這部作品的編劇是寫過《三十而已》的張英姬,她對女性不同階段的焦慮和迷茫真的拿捏地很到位,再加上兩位主演我本來就都頗有好感,所以這部作品已經躺在我的片單裡滿久的了(都快過一年了 XD)。
那以下就來簡單分享自己觀劇後的小心得,同樣會涉及劇透,介意的人請務必迴避喔!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梁友安是一名已在職場浸淫八年、辦事得力的總裁特助。閱歷豐富的她對上能將老闆服侍地服服貼貼,對下又能把各種變故處理地俐落乾淨,待人處事圓融親切,行事作風又不失鋒芒。
「為難別人就是為難自己」是梁友安在歷經社會打磨後領悟到的真理,因此她工作時總會盡可能給對方方便,願意放下身段讓彼此都能順利完成任務;不過在碰到得寸進尺的合作對象時,她也不會乖乖任人擺佈,還是能用老練的經驗壓制對方。
三十年的閱歷磨礪出了梁友安沉穩俐落、八面玲瓏的性格,她從來不會把個人情緒帶到職場上,無論發生什麼都有辦法保持理性、喜怒不形於色地繼續工作。
然而如此優秀的她,卻因為被困在高壓傳統的職場,而根本無暇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成日夾在老闆客戶之間左右為難,被誤會了也懶得去作無謂的辯解;每天賣命為公司工作,卻連晉升的機會都看不到;想離職轉換跑道,又會聽到老闆用人力銜接、專案進展等理由百般阻撓。
常有人說梁友安的經歷會讓社畜們心有戚戚。雖練就了一身本事,卻也由於在現實翻滾太多年而被削去了稜角、失去了勇氣,只能認命待在公司裡,隨時準備為專案活、為專案死。
「我被打動的,是你那些話裡暗含的勇氣,
那是我從二十歲到三十歲,
比膠原蛋白流失地更快的東西。」
老實說我自己追完劇後,還要比預期中更喜歡梁友安這個角色。
她的生活灰暗迷茫,遇到的爛人爛事更是一樁接一樁,可她給人的感覺依舊是溫暖、舒服、美麗的,特別是在投入工作的時候,全身上下散發出的皆是自信與光采。
她就像是一顆被布蓋住的星星,即便看起來有些狼狽,卻還是隱隱透著微光;而等到哪天那塊布被徹底掀開後,由內至外綻放的光芒更會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除了梁友安的職涯發展以外,本作另一條主線就是以宋三川為軸心展開的競技體育線。
宋三川是一個天賦異稟的運動員。他先天條件優秀、性格認真踏實,曾在羽壇打出過非常亮眼的成績,可說是備受期待的明日之星。然而在這份光彩背後,他卻肩負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
宋三川的母親是一名退役的羽球選手,未能完成夢想的她把所有期望都押在宋三川身上,十分嚴格地訓導他打球、練球,希望他有朝一日替自己拿下一座羽毛球冠軍。可當宋三川一次又一次與冠軍失之交臂,她不加掩飾的失望便讓宋三川漸漸對「輸球」有了陰影。
「家庭」往往是影響人格成長最大的因素,如同梁友安在受過情傷的母親影響下開始害怕親密關係一樣,宋三川在經過母親好幾年的魔鬼訓練後,便對自我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在他的認知裡,只有贏球才能證明自己有所價值,所以總是夙夜匪懈地訓練、不停挑戰身體的極限,就連膝蓋受了傷,他也不想去做可能立刻結束他運動員生涯的手術。因為他一直以來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價值後重視的人會再次離他而去。
「我要是一場球都打不了,
我對妳就沒有價值了!」
在追劇之前,我並沒有對宋三川的角色飽滿度抱有太高的期望,可能我之前聽到的聲音大多都把焦點放在梁友安上,比較少人討論到宋三川,因此我沒有預期他身上也有這麼一段寫實深刻的故事。
而在看完之後,我覺得宋三川身上最大的魅力點就在於他的拚勁。
他步過巔峰也走過低谷,腳下踩的是最沒辦法遮遮掩掩的球場,每天打的是永遠不知道輸贏的比賽。所以他不會擔心別人的眼光,也不會煩惱自己的未來,只想著把現在能做的事做到最好,不懂的就問、不會的就學,輸人家的想盡辦法贏回來,贏別人的盡可能練到登峰造極。
這份坦蕩與毅力,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特別容易被消磨掉的特質,或許也因為這樣,他的身姿才會鼓舞劇裡劇外那麼多人吧!
透過上面兩段內容,我們可以大概看出浸淫職場數年的梁友安欠缺的是「做自己的勇氣」,從小受盡捶打的宋三川則欠缺「肯定自己的價值」。本質上來說他們二人是相似的,都是在人生路上失去方向的迷途者。
只是他們之間的十歲年齡差,剛好給了他們治癒彼此的力量。梁友安多出的十歲培養出了她長遠精準的眼光,讓她看見了宋三川敗績之下的光輝;而宋三川少的這十歲則給了他把握當下的底氣,讓他能用勇氣驅散梁友安生活裡的陰鬱。
我覺得梁友安和宋三川相差的十歲並不是距離,就只是他們身上的一部分特質而已。它帶出兩人處事觀點上的差異,給了他們治癒彼此的契機,但這並不是決定他們愛情走不走得下去的標準。
就如宋三川所說,愛情最好的模樣是「平視」,無論年齡多少閱歷如何,兩個人打從心底尊重對方、珍惜對方,在對方綻放光芒時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跌落谷底時停下腳步陪他走過泥濘,這才是決定愛情能不能走得長遠的關鍵。
簡單聊完兩位主角後,接著還想聊一些劇情面的東西。
寫這篇文章前,我曾經看過張英姬編劇的一段專訪,裡面有提到幾段滿讓我印象深刻的內容:
「從《三十而已》到《愛情而已》,我一直最核心的表達都沒變,就是希望女性可以解放自我。」
「《三十而已》和《愛情而已》兩部戲的名字,我都用了『而已』,這是一脈相承的,最想表達的就是這種解放的態度。《三十而已》講的是解放年齡焦慮,《愛情而已》則是解放親密關係焦慮。」
或許正由於編劇創作兩部作品時都希望傳達「解放」的觀念,《愛情而已》也和《三十而已》一樣有著許多批判傳統的橋段。
劇中最明顯的批判,可以從蔣傑和奈特這兩個角色看出端倪。
這兩人的人物色彩其實很類似,都是非常大男人主義的人,他們會覺得事業有成的自己是給予者、上位者,無論妻子、孩子、下屬,都必須靠自己才有辦法才能生活。因此他們無法理解這些人為何要脫離自己的掌控,總是把別人當棋局裡的棋子在下。
「你這種男人,是這麼看世界的:永遠覺得自己就是這個世界運行的中心,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圍著你們轉。」
──梁友安
「你覺得我們三個擁有的都是你給的,你有很強烈的付出感,但我們沒有人領你的情。其實我們心裡是念你的好的,只不過這中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少了尊重和平等。我想不管什麼樣的關係,如果中間沒有尊重和平等,最終都會崩盤。」
──陳可
批判傳統過時的大男人主義、強調女性自強意識是陸劇近年十分熱門的主題,就連前陣子大受歡迎的港劇《新聞女王》中也有各種彰顯男性守舊和女性獨立的橋段。
當然這看在同樣身為女性的我眼裡,絕對是怎麼看怎麼解氣,畢竟這世上真的有很多只把女性當作附屬品的男性,我自己也遇過那種整天說著「女人過了 30 就沒人要」的男性長輩。可老實說,這些劇裡一味將「男性上司」掛上大男人主義帽子的設計,還是會讓我有點擔憂。
我自己在看跟易速高層有關的劇情時,其中一個感到違和的點,就是這些男性上司都跟我的現實印象差很多。或許這是歸功於台灣性別平權意識要比亞洲其他地方高的緣故,我在現實中真的很少見過爬這麼高,思想還如此守舊的男性主管。
能在這個時代穩居高位的人,我想無論男女都至少會對異性抱有尊重,否則哪能帶領出優秀的團隊?我理解社會上一定存在著這種人,不過絕大多數應該還是懂得尊重異性的。
之所以說這些也不是要否定編劇批判大男人主義的用心,剛也說了,我自己也是女性,《三十而已》也好,《愛情而已》也罷,我一直很感謝她能透過這些故事抨擊那些泥古不化的思維,也非常喜歡梁友安、陳可、羅念這些不靠男性照樣活得精彩的女性角色。
只是就如同我不希望女性配角總被塑造地心狠手辣、心機深沉一樣,我也希望男性角色未來能不再只被當成彰顯女性多獨立的工具,能有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我想這也多少能消弭一些無謂的性別對立。
除了大男人主義以外,東方傳統觀念裡還有很多枷鎖會以「社會期許」的樣貌作用在這個時代。比如你是「孩子」就會被期望要對父母言聽計從、你是「員工」就會被期望要無條件為公司付出、你是「女性」就會被期望要為婚育做好打算……
這許許多多的期望都多少捆綁著不同年齡、性別、身分的我們,然而《愛情而已》便藉由人物間的各種碰撞,告訴我們並不需要理會那些期望。
父母的行為價值觀有偏差,孩子當然有不遵從的權利;
工作環境虛榮病態,員工當然有轉身離開的權利;
女性不結婚、不生育,她照樣有活得精彩燦爛的權利。
鼓勵人擺脫期望並不意味著孝敬父母、認真工作、結婚生子是錯的,只是每個人的性格經歷都不同,並沒有必要將這些觀念奉為圭臬,瞻前顧後地過生活。
如同宋三川說的那句「人有很多害怕的事情都是自己嚇自己」。生活有很多壓力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我們焦慮自己不符合他人期望、擔心行差踏錯就會滿盤皆輸,可只有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在被各種期許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試著拋開別人的眼光,還自己一個自由,生活說不定就會舒暢許多。
總結來說,《愛情而已》絕對是一部超高水準的愛情劇,無論劇情、台詞、角色、演員、音樂都非常優秀。而我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就是它對主角群的角色塑造。
梁友安和宋三川各自擁有一條飽滿寫實的成長故事,兩個人的經歷都能給我深深的共鳴。梁友安共鳴到了出社會後,在職場翻滾多年的我;而宋三川則共鳴到了當年在成績至上主義下升學,對未來感到茫然的我。
不管是梁友安時刻看人臉色、隨時待命接電話的疲憊,宋三川因為輸球全盤否定自我價值的無力,類似的挫折在我的生命中也不乏有過,因此就算我不是運動員、不曾當過總裁特助,卻依舊能對他們的不甘和迷惘感同身受,這是我喜歡這兩段故事的根本原因。
至於其他角色如蔣焦焦、梁桃、陳哲、代奕、張岩、羅念身上,也都有各自的成長和魅力在,不得不說我看到最後,是真的非常喜歡網球俱樂部的團隊羈絆。
他們原本分崩離析,說幾句話就好像要吵起架來;但在經過各種磨合、打過無數比賽、捱過次次危機後,他們成了如家人一般的存在。贏下比賽時大家一起歡呼,遇到困難時彼此相互扶持,就連告別的時候都能坦坦蕩蕩。
我想這樣的羈絆不管放哪都是相當難得的,而且這些人都或多或少受過傷、有過缺憾,能在這樣一個地方找到生活所向,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其實也是一個「家」最好的模樣了吧!
最後當然不免俗也要聊聊演技這部份了,我個人認為劇裡每位演員的表現都相當可圈可點。
吳磊和周雨彤從氣質到表演都十足貼合宋三川和梁友安兩個角色。周雨彤把梁友安離職前後的氣質劃分地很明確,光從她前後和蔣傑吃飯的幾場戲,就能看出梁友安的心境轉變。一開始的畢恭畢敬、後來的自信灑脫,到最後甚至能在氣勢上壓過蔣傑這個前老闆,這種轉變是能從儀態神采中明顯感受出來的。
至於吳磊則把宋三川的直率、可愛、倔強刻劃地相當細膩。我特別喜歡他在一些台詞上的臨場發揮,比如會因為心急,把「衣服掛浴霸上烤一下」說成「浴霸掛衣服上烤一下」;輸球輸得灰心喪志時會用單押來自我解嘲;緊張的時候會開始瘋狂結巴等。
這兩位演員都把主角的特質和經歷摸得很精準,梁友安身為職場菁英的颯爽疲憊、深受宋三川的勇氣鼓舞的感動;宋三川脫離心魔的嘶吼、陪伴梁友安時的溫暖可靠,許多小地方都能看出兩位演員對角色下的功夫。
若真要說這部作品哪裡比較差強人意,那大概就是後期的劇情節奏不太好,基本上前三分之二的劇情我都可以順順看過,可在梁友安成立新俱樂部後,太多額外的支線就會讓我有點失去耐心,像焦焦和梁桃的感情線、易速搞的合約算計等,應該都可以更精簡帶過才對。如果最後幾集能更聚焦在俱樂部成員的未來去向上,看起來應該會更一氣呵成一點。
不過這也是唯一一個較為明顯的缺點啦 XD,雖然多少有些可惜,對整部作品來說依舊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