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的第一篇文章!這裡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今天要分享的作品,是去年四月播出的現代陸劇《愛情而已》,講述工作強人梁友安與羽毛球選手宋三川相遇相知的故事。
要說這部作品討論度最高的地方,想必就是梁友安與宋三川相差十歲的姊弟戀了!不過比起 CP 線,其實我觀劇前最期待的,反而是女主角梁友安的故事。畢竟編劇是寫過《三十而已》的張英姬,她特別擅長描寫不同年齡的女性困境,加上兩位主演我本來就很有好感,所以這部作品已經在我的片單躺滿久了(都快過一年了 XD)。
以下就來簡單分享我的觀後心得,同樣會涉及劇透,介意的人請務必迴避喔!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成就彼此
▸ 梁友安
梁友安是一名在職場浸淫八年、辦事得力的總裁特助。閱歷豐富的她,對上能將老闆服侍得服服貼貼,對下能把變故處理得俐落乾淨,待人圓融親切,行事又不失鋒芒。
「為難別人,就是為難自己。」是梁友安歷經社會打磨後領悟到的真理。她很清楚職場上以和為貴,因此總會願意放下身段給對方行個方便,讓彼此都能順利交差了事。

不過碰上得寸進尺的合作對象時,她也不會忍氣吞聲,還是能用老練的經驗壓制對方。

三十年的人生閱歷,磨礪出了梁友安沉穩俐落、八面玲瓏的性格。無論碰到什麼事,她都能喜怒不形於色地繼續工作;就算遇到的爛人爛事一樁接著一樁,她也依然溫暖、大方、美麗,特別是全心投入工作時,渾身上下皆散發著自信與光采。
然而如此優秀的她,卻因長年被困在高壓的職場中,根本無暇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成日夾在老闆和客戶間左右為難,被誤會了也懶得辯解;每天賣命為公司工作,卻連晉升的機會都看不到;想離職轉換跑道,又會聽到老闆用人力銜接、專案進展等理由百般阻撓。
梁友安就像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上班族,雖在職場練就了一身本事,交際應對成熟,卻也因為翻滾多年,被削去了稜角、失去了勇氣,只能認命待在公司裡,隨時為專案活、為專案死。
「我被打動的,是你那些話裡暗含的勇氣,
那是我從二十歲到三十歲,
比膠原蛋白流失得更快的東西。」

▸ 宋三川
除了梁友安的職涯發展以外,本作另一條主線,就是以宋三川為軸心展開的競技體育線。
宋三川是一名天賦異稟的運動員。他先天條件優秀、性格認真踏實,曾在羽壇打出過非常亮眼的成績,可說是備受期待的明日之星。殊不知在光芒背後,他卻肩負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
宋三川的母親是一名退役的羽球選手,未能完成夢想的她,把期望全押在宋三川身上,嚴格地訓導他打球、練球,希望他有朝一日替自己拿下一座羽毛球冠軍。可當宋三川一次次與冠軍失之交臂,她不加掩飾的失望,便使他對「輸球」有了陰影。

18:18 的心魔
「家庭」往往是影響人格成長最大的因素,如同梁友安在受過情傷的母親影響下,開始害怕親密關係一樣;經過這麼多年的魔鬼訓練,宋三川早已對自我價值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在他的認知裡,贏球才能證明自己有用,所以總是夙夜匪懈地訓練、挑戰身體的極限,就連膝蓋受了傷,他也不想去做可能立刻結束運動員生涯的手術。因為他害怕的,就是自己失去價值後,重視的人會再次離他而去。
「我要是一場球都打不了,
我對妳就沒有價值了!」
追劇之前,我其實沒對宋三川的角色飽滿度抱有太高的期望,可能大部分觀眾都把焦點放在梁友安身上,比較少人討論到宋三川,因此我沒有預期他身上也有這麼一段深刻的故事。
我覺得宋三川身上最大的魅力,在於他的拚勁和勇氣。他步過巔峰,也走過低谷,腳下踩的是無法遮遮掩掩的球場,每天打的是永遠不知道輸贏的比賽。
所以他不會擔心別人的眼光、煩惱自己的未來,只會把現在能做的事做到最好,不懂的就問、不會的就學,輸人家的想盡辦法贏回來,贏別人的盡可能練到登峰造極。
這種不顧一切挑戰極限的拼勁,是人在成長中特別容易被消磨掉的特質,也是宋三川身上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 我看到了你的價值,你尋回了我的勇氣
透過上面兩段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浸淫職場數年的梁友安,欠缺著「做自己的勇氣」;從小受盡捶打的宋三川,則欠缺了「肯定自己的價值」。本質上來說,他們二人是相似的,都是在人生失去方向的迷途者。
只是他們之間的十歲年齡差,剛好給了他們治癒彼此的契機。
梁友安多出的十歲,培養出她長遠精準的眼光,得以看見宋三川敗績之下的光輝;宋三川少的十歲,則給了他勇氣,得以驅散梁友安生活裡的陰鬱。
他們相差的十歲從來不是距離。正如宋三川所言,愛情最好的模樣是「平視」,無論年齡多少、閱歷如何,兩個人打從心底尊重對方、珍惜對方,在對方綻放光芒時,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跌落谷底時,停下腳步陪他走過泥濘,這才是決定愛情走不走得長遠的關鍵。

▌解放自我
簡單聊完兩位主角的故事後,接著還想聊些劇情面的東西。
之前我曾看過一段張英姬編劇的專訪,裡面有提到幾句話,令我印象滿深刻的:
「從《三十而已》到《愛情而已》,我一直最核心的表達都沒變,就是希望女性可以解放自我。」
「《三十而已》和《愛情而已》兩部戲的名字,我都用了『而已』,這是一脈相承的,最想表達的就是這種解放的態度。《三十而已》講的是解放年齡焦慮,《愛情而已》則是解放親密關係焦慮。」
或許因為編劇創作兩部作品,都希望傳達「解放」的觀念,所以《愛情而已》也和《三十而已》一樣,充滿各種批判傳統思維的橋段。
▸ 大男人主義
劇中最明顯的批判,可以從蔣傑和奈特兩個角色看出端倪。
他們的性格其實很類似,都非常地大男人主義,總覺得事業有成的自己是上位者,妻子、孩子、下屬,都必須依靠自己才能過活。因此他們無法理解這些人為何要離開自己,總將旁人當成棋局裡的棋在下。

「你這種男人,是這麼看世界的:永遠覺得自己就是這個世界運行的中心,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圍著你們轉。」
──梁友安
「你覺得我們三個擁有的都是你給的,你有很強烈的付出感,但我們沒有人領你的情。其實我們心裡是念你的好的,只不過這中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少了尊重和平等。」
──陳可
批判大男人主義、強調女性意識,是陸劇近年很熱門的主題,像前陣子大受歡迎的港劇《新聞女王》中,也有許多類似的橋段。
同樣身為女性,我看這些橋段當然是怎麼看怎麼解氣,畢竟我也遇過那種整天說著「女人過了 30 就沒人要」的男性長輩。可老實說,這些劇不管三七二十一通通將「男性上司」扣上大男人主義的帽子,還是會讓我有點擔憂。
我看關於易速高層的劇情時,感到最違和的一點,就是這些男性上司都跟我的現實印象差很多。或許這是歸功於台灣的性別平權意識要比亞洲其他地方高得多,我在現實中真的很少見過爬這麼高、思想還如此守舊的主管。
能在這個時代穩居高位的人,我想無論男女都至少會對異性抱有尊重,否則哪能帶領出優秀的團隊?我知道社會上一定存在這種人,但多數應該還是懂得尊重異性的。
之所以說這些,也不是要否定編劇批判大男人主義的用心。剛也說了,我也是女性,《三十而已》也好,《愛情而已》也罷,我一直很感謝她能透過這些故事,抨擊那些泥古不化的思維。也非常喜歡梁友安、陳可、羅念這些不靠男人照樣活得精彩的女性角色。
但就如同我不希望女性角色總被塑造得很小心眼一樣,我也希望男性角色不再被當成彰顯女性獨立的工具,能有更多可能性存在,我想這也能消弭一些無謂的性別對立。
▸ 身分標記
除了大男人主義,東方社會還有很多枷鎖會以「社會期許」的樣貌作用在這個時代。比如你是「孩子」,就會被期望要對父母言聽計從;你是「員工」,就會被期望無條件為公司付出;你是「女性」,就會被期望要為婚育做好準備……
這許許多多的期望,常會捆綁著不同年齡、性別、身分的我們,然而《愛情而已》卻藉由角色之間的碰撞,告訴我們不需要理會那些期望。
父母的價值觀有偏差,孩子當然有不遵從的權利;

工作環境虛榮病態,員工當然有轉身離開的權利;

女性不結婚、不生育,她照樣有活得精彩燦爛的權利。

鼓勵人擺脫期望,不意味孝敬父母、認真工作、結婚生子是錯的。只是每個人想要的生活都不一樣,沒必要將這些觀念奉為圭臬,瞻前顧後地過日子。
宋三川劇中曾說過一句我很認同的話:「人有很多害怕的事情,都是自己嚇自己。」
其實我們生活中許多壓力,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焦慮自己做的事不符合期望,擔心行差踏錯便會滿盤皆輸,可是說到底,只有我們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在被期許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試著拋開一些枷鎖,還給自己自由,或許就會活得快樂許多。
▌總結
總結來說,《愛情而已》絕對是一部超高水準的愛情劇!無論劇情、台詞、角色、演員、音樂,各方面都非常優秀,而我自己最喜歡的,是它對主角群的角色塑造。
梁友安和宋三川各自擁有一條飽滿的主線,兩段經歷都能給我深深的共鳴。梁友安共鳴到了出社會後,在職場翻滾多年的我;宋三川則共鳴到了當年總被苛求成績,對未來感到茫然的我。
不管是梁友安工作時,得看人臉色、隨時接電話的疲憊;或宋三川在輸球後,全盤否定自我價值的無力感,類似的挫折在我的生命中也不乏有過。因此就算我不是運動員、不曾當過總裁特助,依然能對他們的處境感同身受,這是我喜歡這兩段劇情的根本原因。
而且像蔣焦焦、梁桃、陳哲、代奕、張岩、羅念等次要角色,也有各自的成長和魅力在。不得不說,我看到最後,是真的很喜歡網球俱樂部的團隊羈絆!
他們原本分崩離析,說幾句話就像要吵起架來,可在打過無數比賽、捱過次次危機後,他們成了如同家人般的存在。贏下比賽時,大家一起歡呼;遇到困難時,彼此互相幫助,就連告別的時候都能坦坦蕩蕩。
這樣的羈絆無論戲裡還是戲外,都是相當可貴的。尤其他們都多少受過傷、有過遺憾,能在這裡找到生活目標,與夥伴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也是一個「家」最好的模樣了吧!

最後不免俗也要聊聊演技這塊了!必須說,我認為劇裡每位演員的表現都非常優秀!尤其兩位主演光從氣質和神態,就很貼合宋三川和梁友安兩個角色。
周雨彤把梁友安離職前後的氣質劃分得很明確,光從前後和蔣傑吃飯的幾場戲,就能看出她的心境轉變。一開始的畢恭畢敬、後來的自信灑脫,最後甚至能在氣勢上壓過蔣傑這個前老闆,這種轉變能明顯從表情中看出來。
至於吳磊則把宋三川的直率、可愛、倔強演得很生動。我特別喜歡他在一些台詞上的臨場發揮,比如會因為心急,把「衣服掛浴霸上烤一下」說成「浴霸掛衣服上烤一下」;輸球輸得灰心喪志時,會用單押來自我解嘲;緊張的時候會開始瘋狂結巴。
這兩位演員都將主角的特質摸得很精準,梁友安的颯爽、疲憊,宋三川的茫然、可靠,許多地方都能看出他們對角色下的功夫。
真要說這部作品哪裡比較差強人意,那大概就是後期的劇情節奏不太好。前三分之二的劇情我還能順順看過,但在梁友安成立新俱樂部後,太多額外的支線就會令我有點失去耐心。像焦焦和梁桃的感情線、易速搞的合約算計等,應該都可以更精簡帶過才對,要是最後幾集能聚焦在俱樂部成員的未來去向上,看起來應該會更一氣呵成一點。
不過這也是唯一明顯的缺點啦 XD,雖然有些可惜,對整部作品來說依舊瑕不掩瑜。
更多【聊陸劇】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