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世界裡,叫美國出生的華人移民第二代為‘’ABC‘’, 就是American Born Chinese (美國出生的華人), or Australian Born Chinese。在非正式的場合還會被戲稱為“香蕉”,也就是黃種人外表,裡子是徹底的白種人。
在海外一般社交場合如果聽到講華語外國人腔調很重,或者根本不會講華語,而是標準外語的人,那八成就是ABC。
據說近百年來;累積居住海外的華裔總數最少有三千萬之譜,這種情況,其背景因素不一而足,暫時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這裡想著墨的是,個別家庭或是家族;是怎麼處理面對這種已經變成國際化的家庭?觀點又是如何?
就我個人的想法,我會希望孩子的母語不可遺忘,而且;還必須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
大兒子離開台灣時七歲多,台灣的小學只唸兩個月。之後在新加坡讀了一年當地的公立小學,每週學了幾堂課的華語(或稱普通話),其他就全部是英文的課程了。那也是他僅僅接受的基礎華語教學。小兒子離開新加坡時也才兩歲多,根本沒有任何中文的語文基礎。
到了紐西蘭,大兒子很快就融入了當地的教育體系,新加坡的一年教育;為他打下了不錯的英文基礎,他基本沒什麼適應的問題。小兒子還太小,還不能進幼稚園,不過在私人托兒中心,玩耍的對象都是洋人小孩,他的英文就在唱遊哭鬧聲中慢慢被同化了。
有一天,聽到孩子房間傳來滿口洋文的笑鬧聲,以為鄰居的小孩過來跟他們一起玩。後來發現,其實就只有他們兩個而已。後來有幾次問他們事情,他們用英文回答的次數變多了。同時,兩兄弟聊天基本都是使用英文。這事,我想了好一陣子。
我在想,到底要讓他們將來成為怎麼樣的“華人”?理論上是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一句中文的都不會說的香蕉人 或是,英文很地道;也還能說母語的華人?
很快的;餐桌上的閒聊,我試著了解一下他們在學校;在托兒中心和小朋友玩得怎麼樣?整體來看,直覺他們是沒有語言的隔閡,和同學的相處也都不錯。看來他們都沒有語言方面的障礙。
我接著開他們玩笑,就說他們英文變得那麼厲害,可別忘了中文怎麼說,到時候爺爺奶奶過來玩,他們是聽不懂英文,看你們要怎麼帶他們出去玩?
哥哥說他不會有問題。可是,我提醒他,弟弟中文還不太行,不繼續練習,怕到時候忘光了。
哥哥顯然認同了。我就說,這樣吧!以後回到家你們只可以在家裡講中文,在學校,就只准說英語,這樣好嗎?這事就這麼定了。
我趁機會乘勝追擊,我說服大兒子;每個週末去一個住附近;台灣退休老師開的課後中文補習班,繼續用台灣的教科書學習中文,他也學得津津有味,反正;沒考試壓力。後來我又請來大學研究所的大陸同學,請他來家裡當家教,讓大兒子繼續學習中文,這樣持續了好幾年。
這個海外學中文的經驗;後來證明那是給大兒子的一個重要學識投資,對後來的事業發展是很正面的。
事隔多年之後,現在;兩個小孩都具備了雙母語的背景,他們說起中文絕不會被劃入“香蕉”的行列。此外,大兒子中文的語文程度;也有相當於台灣高中的水平。進入社會;在職場同儕間,這樣的雙母語背景也成了他們特出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