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40):非其鬼而祭之—看誰的神通大?

2024/01/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第二)。

raw-image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諂媚;見到該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按照舊時禮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國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國家的神祇,就是違禮。但到了孔子所處的年代,祭祀其它國家神祇的情況就開始多了。一個是各諸侯國相互的交融多了,二是人們總是更願意信奉神通大的神祇,祈求得到更強大神祇的保佑。後來中國人接受了佛教,也是這個道理。菩薩的神通描繪得比中國原生的神祇更強大,於是就改為朝拜菩薩,祈求菩薩保佑。

 

孔子看不慣,認為這是諂媚,違反了做人的本分。『非鬼而祭』於是成為拍馬屁的代名詞。但這事不能太拘泥。文化的相互影響是必然的。再一個,現代國家相互交往,祭悼其它國家的民族英雄是為了表達尊重,也不能說是『非鬼而祭』。

 

孔子認為『非鬼而祭』是諂媚,但他自己也受到過『諂媚』的指責。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八佾第三)。顯然這是孔子針對別人指責他諂媚而做出的辯解。意思是我的恭維讚美是『事君』,『事君』是為臣的本分,而且我事君沒有違禮,算不得是諂媚。結合這兩句話,可以看出孔子判斷『諂媚』不在於言行本身是否如實,而是看是否符合身份和是否合禮。

 

更讓孔子不滿意的是,面對『非鬼而祭』的違禮現象,人們無動於衷,沒有人挺身而出加以指責和反對。認為見義不為,是缺乏勇氣。但這句話看不出孔子自己是否站出來公開表示反對,還是只是私下裡對學生髮牢騷。

 

孔子還有對『義』和『勇』的論述。相互參照,會全面些。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第十七)。

 

這裡子路問,君子是不是必須要勇敢?很有可能子路瞧見了孔子某個事情上沒有勇為,而質問孔子。言下之意,你不是說君子要勇為嗎?怎麼你沒有照做呢?孔子就回答到,君子以義為最高原則,該做的才做。君子有勇無義就會給社會帶來禍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鋌而走險,為非作歹。顯然,孔子認為君子有勇無義的危害比小人的大。實際上確實如此,有權力有地位有影響的人幹壞事的危害更大。如莊子所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孔子這個回答其實是耍滑頭,沒有正面回答子路的質問,欺負子路直性子。子路的問題是,勇氣是否是君子的必備品質。一個人沒有勇氣,就不能稱之為君子。而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必須要有義,光有勇不行。但並沒有回答有義無勇如何?該不該?但按前一句,『見義不為,無勇也』,他是反對和指責君子見義不為的,主張見義勇為,也就是說勇氣是君子必備的品質。但在這裡,他卻很含糊。

 

人都可能有言行不一致的地方。即便是孔子這樣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也未必能完全遵照自己的話去做。孔子及儒家喜歡拿道德高標準來衡量人,但大多數人很難做到,又喜歡標榜,就會流於虛偽。

 

2018年5月17日

81會員
28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