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40):非其鬼而祭之—看誰的神通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第二)。

raw-image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諂媚;見到該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按照舊時禮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國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國家的神祇,就是違禮。但到了孔子所處的年代,祭祀其它國家神祇的情況就開始多了。一個是各諸侯國相互的交融多了,二是人們總是更願意信奉神通大的神祇,祈求得到更強大神祇的保佑。後來中國人接受了佛教,也是這個道理。菩薩的神通描繪得比中國原生的神祇更強大,於是就改為朝拜菩薩,祈求菩薩保佑。

 

孔子看不慣,認為這是諂媚,違反了做人的本分。『非鬼而祭』於是成為拍馬屁的代名詞。但這事不能太拘泥。文化的相互影響是必然的。再一個,現代國家相互交往,祭悼其它國家的民族英雄是為了表達尊重,也不能說是『非鬼而祭』。

 

孔子認為『非鬼而祭』是諂媚,但他自己也受到過『諂媚』的指責。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八佾第三)。顯然這是孔子針對別人指責他諂媚而做出的辯解。意思是我的恭維讚美是『事君』,『事君』是為臣的本分,而且我事君沒有違禮,算不得是諂媚。結合這兩句話,可以看出孔子判斷『諂媚』不在於言行本身是否如實,而是看是否符合身份和是否合禮。

 

更讓孔子不滿意的是,面對『非鬼而祭』的違禮現象,人們無動於衷,沒有人挺身而出加以指責和反對。認為見義不為,是缺乏勇氣。但這句話看不出孔子自己是否站出來公開表示反對,還是只是私下裡對學生髮牢騷。

 

孔子還有對『義』和『勇』的論述。相互參照,會全面些。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第十七)。

 

這裡子路問,君子是不是必須要勇敢?很有可能子路瞧見了孔子某個事情上沒有勇為,而質問孔子。言下之意,你不是說君子要勇為嗎?怎麼你沒有照做呢?孔子就回答到,君子以義為最高原則,該做的才做。君子有勇無義就會給社會帶來禍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鋌而走險,為非作歹。顯然,孔子認為君子有勇無義的危害比小人的大。實際上確實如此,有權力有地位有影響的人幹壞事的危害更大。如莊子所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孔子這個回答其實是耍滑頭,沒有正面回答子路的質問,欺負子路直性子。子路的問題是,勇氣是否是君子的必備品質。一個人沒有勇氣,就不能稱之為君子。而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必須要有義,光有勇不行。但並沒有回答有義無勇如何?該不該?但按前一句,『見義不為,無勇也』,他是反對和指責君子見義不為的,主張見義勇為,也就是說勇氣是君子必備的品質。但在這裡,他卻很含糊。

 

人都可能有言行不一致的地方。即便是孔子這樣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也未必能完全遵照自己的話去做。孔子及儒家喜歡拿道德高標準來衡量人,但大多數人很難做到,又喜歡標榜,就會流於虛偽。

 

2018年5月17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7會員
334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江上小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欲入佛門,先學關公。以忠義的情操,取代淡薄、自私的人性,具足人格、天格,自可邁向佛格。」人生在世,不可不學 伽藍菩薩的精神,若是缺乏忠義之心,猜忌、嫉妒等種種惡心必將隨至,於個人生命毫無增益,對社會族群更是大不利,少於和諧、見異思遷、背恩絕義之事頻仍,則鬥爭、天災人禍亦永無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欲入佛門,先學關公。以忠義的情操,取代淡薄、自私的人性,具足人格、天格,自可邁向佛格。」人生在世,不可不學 伽藍菩薩的精神,若是缺乏忠義之心,猜忌、嫉妒等種種惡心必將隨至,於個人生命毫無增益,對社會族群更是大不利,少於和諧、見異思遷、背恩絕義之事頻仍,則鬥爭、天災人禍亦永無
Thumbnail
家人沒有學佛修行,也沒做善事,一生還很多的殺業,還做殺業、淫業這些。現世子孫有很多的違緣、逆境或子孫不優秀、不出色,就知道祖業要懺悔。消一個人的業障不是一、兩件小善事可以消。「供千僧」一千多個出家人的功德來為你祈福,為你消除業障,那就很快!讓現世父母或已經捨報去世的父母,往生到比較好的境界去
Thumbnail
家人沒有學佛修行,也沒做善事,一生還很多的殺業,還做殺業、淫業這些。現世子孫有很多的違緣、逆境或子孫不優秀、不出色,就知道祖業要懺悔。消一個人的業障不是一、兩件小善事可以消。「供千僧」一千多個出家人的功德來為你祈福,為你消除業障,那就很快!讓現世父母或已經捨報去世的父母,往生到比較好的境界去
Thumbnail
很多人想做普施、做施食,但是很多人因為在國外,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信仰,還有傳統都有很多不同。所以,想要在國外做普施成就這個功德、跟當地的鬼神結善緣,或用佛法來利益他,這是可以的。重點是要有一個「虔誠心」,虔誠心就是應該無所求。心完全沒有半點所求,這麼樣地清淨很難做到
Thumbnail
很多人想做普施、做施食,但是很多人因為在國外,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信仰,還有傳統都有很多不同。所以,想要在國外做普施成就這個功德、跟當地的鬼神結善緣,或用佛法來利益他,這是可以的。重點是要有一個「虔誠心」,虔誠心就是應該無所求。心完全沒有半點所求,這麼樣地清淨很難做到
Thumbnail
身為無神論的我 在這個月開始信神了,因為我需要一個照看著我的存在。 雖然,我其實不是不信神只是只有在運氣不好的時候才會怪罪天上的不存在。 但在越長越大之後發覺到,人必須要有信仰,用於保持理智 (對不起,但是那個石像有點醜) 而我現在則是在自我修行的途中,目前每天去土地公拜拜,已經持續了8天左
Thumbnail
身為無神論的我 在這個月開始信神了,因為我需要一個照看著我的存在。 雖然,我其實不是不信神只是只有在運氣不好的時候才會怪罪天上的不存在。 但在越長越大之後發覺到,人必須要有信仰,用於保持理智 (對不起,但是那個石像有點醜) 而我現在則是在自我修行的途中,目前每天去土地公拜拜,已經持續了8天左
Thumbnail
祖先的境界會影響到後世子孫,應該如何祭拜祖先及超渡祖先呢?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拜祖先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用佛法超渡祖先。」今生我們有幸值遇佛法,應該要懂得行孝,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脫離痛苦。只有讓先人離苦得樂了,我們現世者才能夠平安順利。
Thumbnail
祖先的境界會影響到後世子孫,應該如何祭拜祖先及超渡祖先呢?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拜祖先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用佛法超渡祖先。」今生我們有幸值遇佛法,應該要懂得行孝,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脫離痛苦。只有讓先人離苦得樂了,我們現世者才能夠平安順利。
Thumbnail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第三)。  祭祀祖先時就如祖先就在眼前一樣,祭祀鬼神時就如鬼神就在眼前一樣。『祭如在』,此指祭祖先,給省略了,或不言自明。誰『祭如在』呢?當然是指孔子。孔子參加祭祀時很虔誠、很專注、很投入,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
Thumbnail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第三)。  祭祀祖先時就如祖先就在眼前一樣,祭祀鬼神時就如鬼神就在眼前一樣。『祭如在』,此指祭祖先,給省略了,或不言自明。誰『祭如在』呢?當然是指孔子。孔子參加祭祀時很虔誠、很專注、很投入,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