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抓一個路人來問,他心目中的 #人生勝利組 是什麼樣的?10個估計有11個會這樣回答:
考上一間名校、到大公司工作、領一個說出來你會嚇死的薪水、精華地段買了房、有台新手駕駛練停車不敢停我旁邊的百萬好車(怕刮到🙂)、適婚年齡和朋友都會說幹她對你是真愛高顏值的人結婚、生了孩子。
你有發現一個成功的人生被「程序標準化」了嗎?成功竟然有標準答案。
但以下幾本書又來提壺灌頂:
《黑馬思維》、《終結平庸》:
人才不應該是標準化產物,人才沒有固定的成長路線,高級人才是自由發展的產物。
《跨能致勝》:
勇於跨領域嘗試,結局也會比一般人好。越晚定型的人,收入也越高。
之前聊《人類大歷史》時分享過:人的悲傷快樂最終都會回歸均值。年薪500萬跟年薪50萬,長期情緒線圖看起來也是差不多的。不會因為年薪500萬快樂指數就一直居高不下,也不會因為只有50萬就始終在底部盤整永不往上突破。既然如此,如果主要目的是追求快樂,為何要汲汲營營地去追求其他人眼中的成功模板?
黑馬,是敢做自己。因為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邊做邊感到爽,在滿足的過程中達到卓越。也有很多人,是始終在追求卓越,唯有抵達卓越,才開始滿足。
卡拉德渴望理論:現在的你,並不知道未來的你喜歡什麼。
人生這麼長(應該吧?),路上擱置一堆變化和意外,對未知害怕才是人之常情,怎麼可能跑起來?
或許,每個時期,就放手選擇一個自己最上心、最適合、最能取得滿足感的事情去做,然後,別自我設限,幹就對了,相信緣份會給你最美的安排。這就是不確定世界中的最佳路徑策略。
重「質」?還是重「量」?在 #學習 跟 #創作 這兩題上,《佛畏系統》表示:數大便是美。
有興趣的都去學、覺得好奇的都去了解,我們應該「全覆蓋式的讀書」,但目的不是為了詳讀書中細節,而是為了養對世界的認知感、養一個 sense。
就像打得怪多了,經驗值高了,遇到下個怪物,餘光就能辨別對方是什麼貨色。
書讀得越多,敏感度越高。普通人跟高手的眼光,就差在能否體察到細微的差別:例如聽到有人在吹噓,你就能知道他口中是新知識還是…拜託這什麼年代了你還在講?有創業家找你投資,你聽五分鐘就知道這創業題材切中時下趨勢還是…你是不是想偷拿冰箱放太久過期的食材出來唬弄我?
高手輕易就能辨別真品還山寨。
開發和學習的過程,就是將所見所學,不斷內化,放在潛意識的抽屜裡,需要時刻,抽屜會自動打開,變成直覺告訴你該怎麼做。
那如何學?方式很多,但讀書是CP值最高的
。
我很喜歡這個公式:
思維密集度=作者產出內容所花的時間 / 你閱讀所花的時間
寫一本書,是作者將經歷收斂整理重組再輸出的過程,淬鍊非常耗時,但你可以配一杯咖啡讀、配一早暖陽讀、躺著讀、chill的讀,花幾個小時幾天就能吸乾他數十年來的日月精華。
這簡直是最划算的交換。有時候你甚至不用花錢(圖書館或跟朋友借書)。
而知識的複利效應很強大,學問、經驗、生意、社交、網絡越大、經歷越複雜,思考才能越複雜,才容易覺察到新機會,才能想大事。
上游輸入量大,下游輸出量自然也不能小覷,創造是想法的連結,有想法才能連結。
心理學家 Dean Simon:創造性人物都是以數量確保品質。
一個人所能找到有影響力、成功的創意數量,和他想到的創意總數成正比。
所以不要怕沒中、怕不紅,勇敢的大量創造就對了!創造的基礎是勤奮。
就連投資也是。
尋寶者思維:投資非走精準而是走量。
致富心態:統計2004-2014共發生21000筆投資,而其中65%賠錢、2.5%成長10-20倍、1%成長超過20倍、0.5%超過50倍。
失敗是普遍的,成功是罕見的。羅素3000指數指出40%的公司市值下跌70%以上,指數收益來自7%公司。
而巴菲特大部分財富都是從10黨股票中賺的,但它擁有4-00檔固票。
連世界首富判斷標的的勝率都這麼小了,我們又能怎麼強求多精準的預判呢。幹就對了。
為什麼下班時間最好私下幹一件大事?
這大事不是普通的業餘愛好,而是非常嚴肅認真對待,每天都有一點經營和進展、最終能修成正果走入禮堂那種。
《反脆弱》槓鈴原則:大部分資源用在最低風險的東西上,少量資源用來追逐最高風險。高風險是什麼,你的正職工作是高風險,被裁員、突然有天不可控因素導致無法繼續工作的時候,請問,回家要怎麼吃自己?美劇很喜歡這樣演:帥氣的男主角在游泳中是佼佼者,但有天比賽受了重傷,從此無法再游泳,失去轉學金失去好大學的入學門票。而平時只專心在游泳,課業根本放飛,要重拾書本簡直難如登天。帥氣男主角只好每天把妹喝酒自甘墮落,女主角再來拯救他的故事。游泳在這裡就是個脆弱又高風險的東西。反脆弱怎麼做?就是游泳同時,還兼顧著課業,為自己保留後路。而低風險還可以是你在cooking的秘密專案,可能是自媒體,主要投入成本是時間,做不紅沒什麼損失,但做得好甚至可不用為人打工了。
陸紹珩《醉古堂劍掃》:
君子對青天而懼,聞雷霆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波不疑。
你以為工作安穩妥妥的嗎?沒有人能預測明天。但當你在安穩時就開始默默佈局,若有一天真出大事,你的急救箱裡早就全副武裝,任何意外來襲都能撇嘴一笑。
我們應該少做邊際效應會不斷遞減的事:例如喝酒,剛開始喝很爽,喝久了卻頭痛欲裂,天天喝還會搞壞你身體。我們要主動爭取下行風險有限,上行空間不封頂的事,舉例健身就是一種反脆弱。你健身沒事,健得好還能助你許多事。不健身老了定出事。
對時間保有主動權,才是美好的生活。
工作是否是在賣時間?如果是,我們來成為秘密專案的CEO,好好運營,來追求時間上的自由吧。
誤會「學識應得到獎勵」,但財富分配看的是你「做」什麼,而非你「是」什麼,「學習」不等於「做事」。做事需要冒險、需要動力,需要忍受與世界接觸。
最後想說,這一生就是一天天努力變聰明,卻同時要持續知道自己其實始終蠢笨的過程。
禪宗大師:技藝的真正秘訣,是永遠當一個初學者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總愛透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或是就是要辯總無法接受別人觀點的人。《佛畏系統》:一般人邏輯敏感度太低的原因是不能理解自身眼界以外的東西。
懂得越多,越知道自己渺小無知。但知識也會給予你安全感,覺醒這世界萬物根本永無止盡,不可能什麼都懂,因而有自信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易經談「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最高水準的交流,越開放不同的想法和意見,但同時伴隨著機警識讀的能力。跳出同溫層才符合「道」。
如果你對 #成功 #思考邏輯 #工作術 #智慧 #人生哲學 #商業 #職場 #個人成長 #學習 #思維 有興趣,這本書推薦給你
作者| 萬維鋼
出版社|先覺
推薦指數|🌕🌕🌕🌕🌕
延伸推薦(我看過的)|
高手思維 萬維鋼
底層邏輯 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