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吧!你有沒有常常存IG滑到的美食、景點,還要不停轉傳給朋友,附帶一句欸下次去吃這間、下次去這玩!一個又一個、永無止盡的待去清單,有沒有說中!
你會有100個想去的地方,可能還有100件想做的事,還有好多家餐廳還沒去吃、日本還有很多地方沒玩到、還沒看極光、還沒跳飛機...好多事情都想去體驗,你可能也有無數個想學的東西,那我繼續猜,你會不會有一點時間焦慮?哦可能不只一點,為何感覺也才剛過完年,馬上就要迎接聖誕節?怎麼我的青春年華像用噴的?
準備好迎接更多的壞消息了嗎😂 是這樣的,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差不多是81歲,作者Oliver Burkeman 奧利佛.柏克曼,他曾是《衛報》(The Guardian)的專欄作家,他的專欄《This Column Will Change Your Life》以探討自我提升、時間管理和心理學的實用方法而大受歡迎。他熱愛禪修、戶外活動,以及簡樸的鄉村生活,他的核心思想是:時間有限啊各位!因此不要狂熱於提高生產力快把我家那本什麼亞馬遜1小時做完1天工作的書丟掉,(開玩笑的),人類應該接受,我們能力就是有限,我就爛,既然如此,是不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放在真正重要的人事物上。
作者Oliver做了個計算,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到80歲好了,也不過只有4000個星期可活(我還特別去google一下,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81.3歲)。少得可憐,短到離譜,難怪古希臘哲人到古代詩人,都在哀嘆人生苦短。
那~你覺得4000個禮拜對你來說是長是短呢?欸等等,我看我的聽眾都落在30-45歲最多!先取個35歲左右好了,靠那這樣也只剩下大約2200個禮拜而已欸!
身為時間焦慮重症末期的過來人,Oliver也有很多想做的事,也學了一堆工具、技巧來提昇工作效率,但研究了一大圈,最終他的結論是:
醒醒吧!你的 Bucket list 沒有做完的一天,他是永無止盡,源源不絕的。完成一個就會再冒出十個,誰叫這世界太大,你太有熱情。
在這裡分享個fun fact,德國社會學家 Hartmut Rosa 解釋,古代的人沒有時間焦慮,因為他們相信有來世。在古人眼裡,時間不是有限的。你只不過接了前人的棒,終將交接給你的下一代。下一代會繼續體驗你為體驗的人生。
Notion提高效率的模板領過了嗎?博客來暢銷榜都是一些google時間管理的高效秘訣、時間複利工作法等等等這些提高生產力的書看過了嗎?AI工具還有哪些沒學?
等下,作者不是在抨擊這些書沒用,說實話,作者看了一堆,我也看了一堆,這些書、工具、技巧還真的有用!加速我們完成更多事,你看,這樣我們就能開更多會、處理更多專案,替公司賺更多的錢。但是,為何明明能完成的事更多了,卻更忙了咧,還更焦慮、更空虛了!重點是待辦事項怎麼還是這麼多啦都沒變少是怎!?
美國人類學家 Edward t.hall:「時間在現代,就像是不會停下的輸送帶,一送出完成的工作,就會冒出新工作。所謂更有生產力,就是越轉越快,而且不快不行,慢下來就完了。但殘忍的來囉... 帕金森定律指出: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就會膨脹到那麼多的時間。」
效率陷阱除了會增加量,也會降低質。除此之外,我們有個人性的大缺點,那就是:我們最優先處理的事務,大多都不重要。因為我們告訴自己,最重要的那些事,需要動用高度的專注力,還需要一段夠長且完整的時間,先把一些緊急但不重要的小樓囉先處理完了再說。結果一耗就是好幾年,大boss還放在那邊,遲遲沒去面對。
說!有哪些你很想做的事,你已經過了好幾年都沒動手去執行了!
那你說,欸不是,那那些不重要但很緊急的事,我總不能擺爛不管吧?剛好最近也在《納瓦爾寶典》這本書讀到:這種事就要想辦法外包給別人做。細節我們就到那集在講哈哈。
你知道李榮浩曾發生過很嚴重的車禍,2根肋骨「插穿肺」 差點走掉嗎?Dodoman的Ian也發生過很嚴重的車禍,我也聽過同事的媽媽,晚年沒什麼重大疾病纏身,談笑自如,但有天在客廳走路,一瞬間心臟停擺,直接撒手人寰。
不管是自己曾經歷過或是看過這些命懸一線的瞬間,那你會發現:其實我們從未真正擁有過時間,你整個人生都是借來的時間。你以為你還有好幾年可活嗎?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就突然帶走我的呼吸或任何一個身體功能?
既然時間剩多少,完全不在掌控範圍內,那當我決定要用當下這段時間做這件事,而不是其他數以萬計的事,就代表這件事是當下最重要的一件。如果這段的建議是告訴你:請把每天當最後一天活,這太打太空了,不切實際。讓我來說說書中寫的,比較具體能落地的三個原則:
原則一,時間跟薪水一樣,先支付給自己。而不是先支付給公司、給老闆、還是給誰誰誰,剩下的才支付給自己。結果你會發現所剩無幾。
創意教練 Jessica Abel:「你不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突然神奇的做完每一件事,手上還剩下許多空閑時間。」
今天就開始做,不論時間多短都沒關係。
原則二,限制進行中尚未完成的工作:一次不要做超過3件事,要插隊其他事,也要等其中一件事做完,空缺空出來後才能補位。不亦讓做到一半的case無限暴增,只會讓你焦慮也暴增。
原則三,抗拒中等重要性的誘惑。巴菲特告訴私人司機,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25件事,然後專心做前三名,作者補充,甚至剩下22件事都可以直接棄掉不做(好啦作者浮誇惹)。
法國哲學家伯格森表示,人總是猶豫不決,缺乏選定單一道路後,就堅持走下去的能力。因為我們擁有自由意志,未來有無限可能和選擇,每一種可能性好像都很吸引人。
作者給了罕見的建議:你必須將就。請你定下來。伯格森說:對未來的幻想,總是比真實美好。但實情是你不可能同時擁有一切,不可能在你的另一半,也不可能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要他充滿事業心拼搏升官加薪的同時又很顧家準時下班接小孩顧小孩週末還能好好放鬆帶全家出去玩?先問,這麼要求同時自己辦得到嗎?
就像你以為長時間旅居在外的數位遊牧者很爽嗎?其實他們放棄的是辦公室的人際關係,甚至是犧牲維護和身邊人(可能是家人朋友情人)更深度的關係。一個人可以跟IG上所有好友都很好嗎?不可能,因為關係經營是需要時間的,你不可能有足夠多的時間,和三位數的好友們各個都建立長遠深厚的感情。
Harverd的社會心理學家Daniel Gilbert做了海報實驗,兩組人,第一組人選了一張藝術海報後可在一個月內反悔改挑另一張海報;第二組則被告知選了就是選了,不能換。實驗結果,第二組不能換的人們,對自己的一開始的選擇,滿意度更高。
我就曾在高手思維書裡看過,指腹為婚的婚姻,比自由戀愛更長久。自由戀愛的情人們會想著我可能有更好的選擇,指腹為婚的人從小就被指定好了,沒有選擇,就只能專注怎麼調整自己來包容對方。
你活著的體驗,就是你付出注意力的每一件事的總和。
你可能常抱怨:沒辦法啊,我也想專心,但手機通知就會一直來搞破壞,這時代,太難了!
不過古希臘哲學家可能要打臉你了。他們很早就指出一個事實:人們在內心號稱最重視某件事,卻從來不把時間用在那上面。
你以為通知&新聞訊息是一種分心,但其實,工作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分心。哲學家賽內卡《論生命之短暫》重點指出:分心的人根本沒真正做出選擇。科技評論家 Tristan Harris:當你打開social media後面就有1000人負責留住你(啊哈哈我的工作就是這個...怎麼在我們的app提高造訪次數,還要待久一點,互動多一點)。期待靠意志力,就能抗拒這些注意力專家,也是太強人所難。
人根本難以隨心所欲控制注意力,因為這就是人被設計出來保護自己的天性,注意到身旁的風吹草動,留神來應對危機。所以你就容易被手機跳出來的通知輕易帶走。
那恐怖的是,如果你以為無意識地亂滑短影音一小時,只是相當於少掉能做真正想做的事一小時而已,那抱歉了~可能不只喔,事實上這些社交媒體還在隱約扭曲了你的價值觀,讓你以為這世界大部分人都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成功、比自己朋友還多、比自己還懂玩。
從另一個角度看分心這件事,問你喔,你人生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你人生志向是當個廚師,卻每天花大部分時間在當一個工程師,想著等我賺夠了錢,不用煩惱錢了,再來實現我廚師的夢想。那麼問題來了,廚師是那件你在分心的事,還是工程師才是那件令你分心的事呢?
快樂的方法就是不要當一個控制狂啦!以為你可以控制時間和結果,以為你可以控制老闆、控制家人成為你理想中的樣子,如果你想控制一切,你只會發現根本控制不了,最後更不快樂而已。
所以~我們就是盡力做出明智的行為,可以努力,但要對結果淡定。
你會無法忍受,原因出在誤以為能夠解決。
禪師 Charlotte Joko Beck
你想自我實現,你想大有成就,你積極學習,想竭盡所能地控制人生,Stephen Cope這麼說:「我們的人生做了什麼,根本沒人真的在乎。有的人一直在活別人的人生,逃避自己的人生。無法接受一項事實:除了我們自己,沒人真的在乎。」
我有家人很怕公開社群媒體,怕被一堆不熟的人看到自己的動態,或也不敢和朋友親戚分享我有交男朋友,怕到時候我分手了很丟臉。但我都想跟他說,
心靈寧靜與令人振奮的自由感,並非來自獲得認可,而是接受事實。
最接受生也有涯的10種工具。
突然明白人生只會帶來一連串無法解決的美好問題。
Franch詩人 Christian Bobin
如果你對 #數據 #人類 #心理學 #社會現象 #趨勢 有興趣,這本書推薦給你
作者|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延伸推薦(我看過的)|脆弱的力量、給予、
僧人心態
更多 #閱讀 #職涯 #數位遊牧 分享 IG @yofish.read
ᴩᴏᴅᴄᴀꜱᴛ 搜尋【已讀】 | 30分鐘有找•聊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