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怎麼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
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看這個人有沒有選擇。
我在2021年末,對於「選擇」所寫下這樣的感悟:正因你遇過那樣迷人的靈魂,所以更加確信「時間的取捨與有意識的選擇」是如何堆疊出,生活和自己的。
如果能擁有更多的籌碼與資格,就有條件選擇而不是被選擇,如此也就不用在一個沒那麼理想的選擇中猶豫。
✏️ 內文|摘錄
[ 關於選擇,蔡康永的想法是 ]
- 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只為了多一些選擇?因為有得選擇。是感覺幸福的基礎。沒得選擇的時刻,永遠是我們最鬱悶的時刻。
- 有選擇的孤單叫「獨處」,沒選擇的叫「寂寞」。
-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這個選擇,別人的意見就沒那重要。
[ 關於朋友,蔡康永的建議是 ]
- 真正重要的能力,不是去認識這些順便認識一下,或是不得不認識的人,而是去認識我們感覺值得認識、感覺想認識的人。
- 能令你自在的,算是朋友這一端;會令你焦慮的,那應該算是所謂的「人脈」那一端。
- 摸索界線、追尋分寸,就是長大的過程。這樣長大,不會油膩,可保持清爽。
- 「 試著跟有企圖心的人混在一起…… 把自己放在這樣的氣氛裡:不只你推動自己,身邊親近的其他人也會推動你前進 」。我們對很多事的熱情,是被某個不斷散發熱情的人給點燃的。
- 整理人際關係的方法,就是想像我們要去參加對方的喪禮,而且要在喪禮上講一段話。死亡會逼迫我們反省:之前一切的執著,有沒有必要那麼放不下?
死亡會使我們了解到,我們作為人類有多脆弱渺小。我們意氣風發的時候,所在乎的那些面子啦、身價啦、你辜負我多少啦、我照顧你多少啦,在死亡的面前,都會變得無謂可笑。
- 朋友是一本有趣的書,會形塑你的價值觀。
我常常被問,一個願意看書的人應該怎麼選書?「選那些你有點看不懂的書,勝過看那些你一看就懂的書 。」我也喜歡用這個標準去找朋友,不同歷練、不同年齡的人,常常讓我發現,自己原本的想法有多麽狹窄、多麽乏味、多麽一廂情願。
如同我們選擇感興趣的書一樣,我們不再是被灌輸價值觀,而是邀請對方,來參與我們這一輩子對自身價值的塑造。後來選朋友的時候,非常重視對方是否能夠啟發我。
請永遠記得情商當中強調的原則:恰如其分
在某個工作的場合中,因同事沒有掌握好說話的內容與對象,那瞬間我頓悟了「恰如其分」這四個字,言語的恰如其分、行為的恰如其分、關係的恰如其分,在這背後是各種大智慧的集合,因他不存在一套評判標準,靠的是察言觀色、與人相進退的一種經驗,果如海明威所說的:「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拿捏分寸實在是一門大學問啊!
第二堂的情商課,再次提醒了我們關於情商是
:不是用力控制情緒,而是感受情緒、懂得安排,進而達到平靜 ; 不必用力追求太常被高估的快樂,而是在平靜之中體會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