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愛無能的世代,親密關係的十大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少子化」不只在台灣受到廣泛矚目,在很多國家也是國安等級的重要議題。西方社會(尤其是北歐國家)對於「不婚生子」的接受度較高(冰島超過七成新生兒是「非婚生子」),而在仍然很難接受這個觀念的台灣社會,想要解決少子化問題,「降低不婚率」顯然是關鍵的第一步。


Amy Morin是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及暢銷書作者,在TED發表的演講更高達2200萬瀏覽人次。她在2023年出版的新書《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Couples Don't Do》中,調查了美國一千多名已婚人士,歸納出現代社會的「愛情」面臨了哪些過去世代未曾經歷的挑戰,建立、維持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又為何如此困難。


她在一月底發表的〈10 Reasons Marriage Has Grown Tougher Over the Past 10 Years〉一文中,整理出其中10個重要原因。雖然是來自美國社會的調查資料與臨床經驗,卻是我至今看過最多樣、全面的,非常值得台灣民眾、學者、專家、政府參考,並思考應對之道!



💔社交媒體分散了對感情的注意力


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手機應用程式(App)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各式各樣引人注目的照片、資訊,分散了人們對伴侶的注意力。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在許多人際關係、親密關係中,社交媒體正在「贏得」這場戰爭。

一項發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上的研究顯示,「社交媒體使用」與「婚姻品質下降」之間存在關聯。研究人員發現,使用社交媒體者在婚姻中的幸福感降低了11%



💔歌詞使不健康的依附關係(unhealthy attachments)變得正常化


雖然有關「戀愛」的歌曲並不新鮮(自1950年代以來,「愛」這個詞一直是歌曲中最常出現的詞),但根據《Psychology of Music》期刊202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86%近期流行歌曲中描繪了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包括將伴侶「物化」(objectifying partners)、使「嫉妒」變得正常化等,並在許多歌曲中談論不健康的戀愛關係。

換句話說,雖然音樂在許多時候能幫助我們與伴侶建立聯繫(比如浪漫時刻一起聽某首曲子、擁有共同的記憶),但是你所播放的歌曲,可能正在不知不覺中強化、正常化對戀愛的不健康認知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5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76會員
976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1/21刊出的〈Why AI Girlfriends Will Be More Popular Than You Think〉一文,作者Marianne Brandon博士是美國知名臨床心理師、暢銷書作家,專長是親密關係與性治療,由她表達對「虛擬情人」的關注與擔憂,當然遠遠超過我這個小人物的說服力。
有效溝通的三個關鍵是:態度坦率地對話(speaking openly)、具有同理心地聆聽(listening empathically)、適時適切地回饋(reflecting back)。前兩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第三項,造成發言者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否真的有被「聽懂」。
女性心目中夢寐以求的伴侶有什麼特質?不同年齡的女性間是否有差異? 由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一個大型國際單身女性樣本進行研究,探討了「年齡」與「對伴侶的偏好」之間的複雜關係,研究結果於12月中發表在《Human Nature》期刊上。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打開禮物時發現一份令人不滿意、甚至尷尬的禮物,以至於不知道該如何回應送禮的戀人、親友。不過對選購禮物者來說,如何選擇適當的禮物其實也是個很大的壓力。究竟該如何找到一份完美的禮物呢? 〈What's the Perfect Gift?〉一文的作者Eva M. Krocko
正面思考(Optimistic thinking)長期以來一直被奉為自助書籍中獲得幸福、健康和長壽的關鍵,但是它也可能導致糟糕的決策,尤其是對「財務」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溫柔教養的定義並不明確。 ✯對於某些兒童和家長,這個策略似乎並不有效。 ✯單靠溫柔教養無法應對每種情況。 近年來,歐美興起一股「溫柔教養」(gentle parenting)風潮。然而,溫柔教養的確切定義並不明確,因為它並不是一個臨床上使用的精確術語。
1/21刊出的〈Why AI Girlfriends Will Be More Popular Than You Think〉一文,作者Marianne Brandon博士是美國知名臨床心理師、暢銷書作家,專長是親密關係與性治療,由她表達對「虛擬情人」的關注與擔憂,當然遠遠超過我這個小人物的說服力。
有效溝通的三個關鍵是:態度坦率地對話(speaking openly)、具有同理心地聆聽(listening empathically)、適時適切地回饋(reflecting back)。前兩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第三項,造成發言者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否真的有被「聽懂」。
女性心目中夢寐以求的伴侶有什麼特質?不同年齡的女性間是否有差異? 由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一個大型國際單身女性樣本進行研究,探討了「年齡」與「對伴侶的偏好」之間的複雜關係,研究結果於12月中發表在《Human Nature》期刊上。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打開禮物時發現一份令人不滿意、甚至尷尬的禮物,以至於不知道該如何回應送禮的戀人、親友。不過對選購禮物者來說,如何選擇適當的禮物其實也是個很大的壓力。究竟該如何找到一份完美的禮物呢? 〈What's the Perfect Gift?〉一文的作者Eva M. Krocko
正面思考(Optimistic thinking)長期以來一直被奉為自助書籍中獲得幸福、健康和長壽的關鍵,但是它也可能導致糟糕的決策,尤其是對「財務」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溫柔教養的定義並不明確。 ✯對於某些兒童和家長,這個策略似乎並不有效。 ✯單靠溫柔教養無法應對每種情況。 近年來,歐美興起一股「溫柔教養」(gentle parenting)風潮。然而,溫柔教養的確切定義並不明確,因為它並不是一個臨床上使用的精確術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創傷…來自於經驗這不可否認,簡單的解釋就是當人遇到困境、高壓環境、嚴重事故、霸凌、傷害等以致身心受創,即使事件已過許久大腦仍會不經意出現相同畫面,造成生理心理不適而嚴重影響生活。
Thumbnail
你還好嗎?在催眠中探索心靈與身體的關係,回顧過去的情感困擾、原生家庭影響及職場的挑戰,並從中尋找自我接納與愛。整個催眠過程中出現的神祕意象,比方說透明的手和白色小狐狸,為內心旅程增添了豐富的解讀空間。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能鼓勵更多人勇敢面對自我,並學會與自己的不同面向和平共處。
Thumbnail
⚠️本文討論的雖是嚴肅議題,但由於內容用字遣詞較為露骨直白,閱讀前請做好心理準備! 大量日本榨乳影片受到越來越多矚目之後,影片下方的留言區開始陸續出現類似內容:少子化有救了。其中隱含的意思就是:原本提不起「性致」的眾多男人,在看了影片之後「性致勃勃」的找另一半親熱,為解決少子化問題「貢獻一份心力」。
Thumbnail
悲傷通常被描述為傷口癒合的過程。如果條件適當的話,傷口會及時自然癒合。 然而,有時候,承認或處理傷口太痛苦了——所以時間並不總是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治癒。如果傷口無人處理,它可能會被感染,悲傷的痛苦會加劇。感染的傷口需要護理才能癒合。 談論發生的事情以及你/妳的感受是緩解悲傷並幫助其治癒的一種方式。
Thumbnail
台灣少子化從我小時候這一代開始就是少子化的開端,高齡化也是漸漸高漲,高齡化就是我的阿公阿嬤那一代高齡化,少子化是從我這一代開始少子化,少子化原因不是年輕人的問題,是政策的問題,像是育兒政策有問題,育幼政策也有問題,你可以看新聞得知育幼人員虐童殺童,幼稚園出現虐待事件等。
Thumbnail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福利制度崩毀,家庭結構變遷等問題。文章討論臺灣少子化的現況及相關數據、可能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指出少子化問題根源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唸的改變,提出需要從教育體制、生活品質和生活壓力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Thumbnail
感謝美國知名臨床心理師Marianne博士邀約,也感謝世界知名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編輯肯定,讓我的文章刊登在雜誌網路版。 近日我也向德國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的Dr. Johannes毛遂自薦,獲得他大力肯定,邀請我討論跨國研究的可能性。
Thumbnail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現在積極面對的問題,但多數國家投入資源、卻沒有什麼進展。而許多人保持單身,是惡化少子化的最關鍵原因。前陣子有看到統計說,在台灣,有結婚的人多數還是會生小孩,頂多是比以前少生。但晚婚、不婚的人,就幾乎沒有生小孩了。
Thumbnail
創傷…來自於經驗這不可否認,簡單的解釋就是當人遇到困境、高壓環境、嚴重事故、霸凌、傷害等以致身心受創,即使事件已過許久大腦仍會不經意出現相同畫面,造成生理心理不適而嚴重影響生活。
Thumbnail
你還好嗎?在催眠中探索心靈與身體的關係,回顧過去的情感困擾、原生家庭影響及職場的挑戰,並從中尋找自我接納與愛。整個催眠過程中出現的神祕意象,比方說透明的手和白色小狐狸,為內心旅程增添了豐富的解讀空間。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能鼓勵更多人勇敢面對自我,並學會與自己的不同面向和平共處。
Thumbnail
⚠️本文討論的雖是嚴肅議題,但由於內容用字遣詞較為露骨直白,閱讀前請做好心理準備! 大量日本榨乳影片受到越來越多矚目之後,影片下方的留言區開始陸續出現類似內容:少子化有救了。其中隱含的意思就是:原本提不起「性致」的眾多男人,在看了影片之後「性致勃勃」的找另一半親熱,為解決少子化問題「貢獻一份心力」。
Thumbnail
悲傷通常被描述為傷口癒合的過程。如果條件適當的話,傷口會及時自然癒合。 然而,有時候,承認或處理傷口太痛苦了——所以時間並不總是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治癒。如果傷口無人處理,它可能會被感染,悲傷的痛苦會加劇。感染的傷口需要護理才能癒合。 談論發生的事情以及你/妳的感受是緩解悲傷並幫助其治癒的一種方式。
Thumbnail
台灣少子化從我小時候這一代開始就是少子化的開端,高齡化也是漸漸高漲,高齡化就是我的阿公阿嬤那一代高齡化,少子化是從我這一代開始少子化,少子化原因不是年輕人的問題,是政策的問題,像是育兒政策有問題,育幼政策也有問題,你可以看新聞得知育幼人員虐童殺童,幼稚園出現虐待事件等。
Thumbnail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福利制度崩毀,家庭結構變遷等問題。文章討論臺灣少子化的現況及相關數據、可能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指出少子化問題根源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唸的改變,提出需要從教育體制、生活品質和生活壓力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Thumbnail
感謝美國知名臨床心理師Marianne博士邀約,也感謝世界知名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編輯肯定,讓我的文章刊登在雜誌網路版。 近日我也向德國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的Dr. Johannes毛遂自薦,獲得他大力肯定,邀請我討論跨國研究的可能性。
Thumbnail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現在積極面對的問題,但多數國家投入資源、卻沒有什麼進展。而許多人保持單身,是惡化少子化的最關鍵原因。前陣子有看到統計說,在台灣,有結婚的人多數還是會生小孩,頂多是比以前少生。但晚婚、不婚的人,就幾乎沒有生小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