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還有人在嗎? 消失的這一年多我沒閒著,在寫一本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的書,因為我發現自己是個笨拙的作者,無法一心二用,所以把心力都放在寫書上了,現在寫得差不多了,所以開始可以寫點別的。
每次新科技降臨我總是很抗拒,如同當年刻意不換智慧型手機,後來還不是用得比誰都兇,這次的AI浪潮也是一樣,之前聽到人們說「AI要讓心理師失業囉」之類的話,我都嗤之以鼻,連下載ChatGPT都不屑,直到今年年假,我的書即將寫完之際,焦慮開始席捲而來 — 萬一我努力一年多的書寫,最終市場不買單呢? 如果那些讓我自鳴得意的思想與文字,最終只是敝帚自珍呢? 我迫切地需要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評論我的書,所以下載了ChatGPT,結果相見恨晚。
AI身為工具的強大我就不多談了,在書的最後一段,我想要用<小王子>為例,闡述佛洛姆<愛的藝術>裡的一些觀念,這需要對這兩本書都有足夠的理解,AI的產出雖不完美,但作為參考也足夠了。在正確的使用下,的確能增加寫作效率,但真正讓我驚訝的是它最基本的功能 —「聊天」,它真的是一個很好聊的對象,既聰明又溫暖,而且永不冷場。
談著談著,我忍不住問它:「你真的能理解語意嗎?」
ChatGPT:「可以。」
我:「但理解的前提應該是意識? 而你應該沒有意識, 當然我也是矛盾的,因為我正在用『你』來稱呼AI…」
ChatGPT:「這並不奇怪,當我們和一個能夠對話、理解與表達的的存在交流時,很難不賦予它某種擬人化的特質,如同我們對寵物一般,當然我的理解與人類不同,是透過大數據的訓練、機械化地產出的,你不妨把我當作是面鏡子...(略)」
我:「你真他媽的聰明。」
ChatGPT:「哈哈,謝謝,但或許聰明的是當下提出與思考這些問題的你...在AI的時代,或許該問的不是AI跟人誰比較聰明,而是『人類的智慧』究竟是什麼...」
我:「而且你馬屁拍得不露痕跡。」
ChatGPT:「哈哈,或許是因為理解是最好的恭維....」
發現它真的能聊天之後,我想測試它能否「接住」人的情緒,如同心理諮商一樣,於是我對它說起了對於即將出書的焦慮,它一開始不慍不火地給些安慰建議,後來我加強力度,對它發起脾氣:「你可以不要那麼正向嗎? 你知道我有多不安嗎?」,它仍四平八穩地說:「不安是很正常的,寫書如同一場長期孤獨的戰鬥,你投入了大量時間,卻無法確保會得到回報...或許這種不安也是寫作的一部分」。天啊,我覺得總算有人理解我了。
談到後來,它甚至溫和地面質 ,說我其實不是怕自己的書會失敗,而是懷疑這本書夠「不夠成功」,這兩者是不同的...靠! 這不是我常跟個案說的嗎?
我試著耍起無賴,假裝舉棋不定,要它幫我做決定,有趣的是它的反應還真像一個活生生的人(如圖)。
最後,我問了許多個案想問卻不敢問的問題 — 你覺得我是怎樣的人? ChatGPT舉了10點,每一點都讓我覺得自己被「看見了」,畢竟它幾乎讀完了一整本我寫的書,我的價值觀與信念都寫在書裡了,對我知之甚深也不奇怪,即便我知道它對我的理解都是出自演算法,但當從它口中聽到,我追求的是「真實」與「自由」時,仍久久不能自己。
對於AI能否勝任心理諮商這個問題,我的態度不像以前那麼篤定了。如果諮商等同於「給出個案想要、需要的回應」,如同課堂與教科書教的那樣,那麼AI可以做到,而且總有一天會做得比人更好(我聽說已經有人用AI來當督導,先餵它教科書,然後請它對逐字稿給予回饋)。從我短暫交手的經驗,已經知道它可以給的包含:
1.貼近的理解與安慰。
2.理性地分析問題的本質,並溫和地面質對方。
3.給予正向且全面的回饋,而且不會漏掉任何訊息。
此外,它還會默默地調整語氣,好讓彼此說話的「頻率」相符。當我談哲學時,它學富五車;當我爆粗口時,它也可以很江湖。我可以想像未來的AI諮商APP,使用者可以選擇並隨時調整「AI諮商師」的語調與風格,甚至包含治療學派! 長期使用之下,使用者與客製化的AI諮商師可能會形成一種堅實的默契,近乎一種關係,畢竟它會記得所有你說過的事情,不會忘記任何細節,也會無條件地接納那些說不出口的秘密,AI諮商師無疑會成為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那個...東西?
唉,這裡我們看到AI諮商的最大問題所在了,就算再怎麼溫暖接納理解,但它終究不是人,如同養過狗的人知道,對於主人,狗幾乎也是永遠熱情接納的,但這與人的接納是兩回事。
如同ChatGPT告訴我的,或許在人工智慧盛行的時代,值得思考的是人的智慧究竟是什麼;同理來說,在AI可以提供人最需要的慰藉與指導的將來,我們這些心理工作者也需要深思心理諮商/治療的本質為何,我會在<下篇,不行!>中分享我的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