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隨筆|從佛法談韓劇《死期將至》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解脫是一種自殺嗎?

先別急著否定,如果從動機來看,應可說都是面對苦所做的選擇,並認為死後能比死前有更好的狀態,例如:投生淨土、脫離輪迴、消除痛苦。而問題在於,死後有比死前更差的狀態這個觀點的探討,例如:三惡道、地獄,會是種應該活著的情緒勒索嗎?


六道輪迴圖

《慧炬雜誌》第621期

《慧炬雜誌》第621期

閻魔死主:噬咬和掌持著整體輪迴圖,青面獠牙、三目圓睜、猙獰兇惡的大鬼就是閻魔死主。它是無常的象徵,代表著輪迴圖內從天到地獄所有六道都離不開無常法則的制約。—《慧炬雜誌》第621期

劇中的死神,在佛教中稱為閻魔死主,而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脫離死主的掌控(圖右上方)。


思維苦諦輪迴過患

《廣論》中,思惟生死總苦分三:①思惟八苦,②思惟六苦,③思惟三苦。

①思惟八苦

  1. 生苦
  2. 老苦
  3. 病苦
  4. 死苦
  5. 怨憎會苦
  6. 愛別離苦
  7. 所欲求不得苦
  8. 取蘊總為苦(五取蘊苦)

八苦當中,主要思維的是「取蘊」的苦。我們的蘊體是在業和煩惱的束縛下所取得的,所以稱為「取蘊」,也稱作「輪迴」。現今我們所承受的一切痛苦,都是來自這個蘊體,因此在思維輪迴的痛苦時,要把焦點放在取蘊之上,這對於策發出離心會有很大的幫助。—《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第二冊

②思惟六苦

  1. 無有決定。我們周遭親敵的角色並不固定。要是不了解這一點,在面對親敵時,內心就會生起強烈的貪瞋,進而設法保護親人、消滅敵人,所造的全是惡業。
  2. 不知饜足。眾生在享樂時,多半不易滿足。對此,宗大師在《功德之本頌》裡曾說:「受用無饜一切眾苦門。」這句話簡潔有力——假如在享樂時不知滿足,那就等於開啟另一扇痛苦的大門。如同口渴的人為了解渴,卻喝下海水,反而越喝越渴;相同的,在享受世間的五欲時,要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讓欲望不停地蔓延,不斷地去追求更多、更好的五欲,惡性循環的結果,將會導致無窮無盡的痛苦。
  3. 數數捨身。在輪迴未盡前,無論投生何處、得到何種身軀,最終的結果都是死亡。
  4. 數數結生。在死亡後,心的續流不會因此中斷,仍會繼續投生,永無止盡。
  5. 數數高下。在輪迴中流轉時,即使有時生為轉輪聖王、梵天王或帝釋天王,但當福報用盡之後,仍會墮入地獄受苦。以人道而言,時而投生富裕人家,享有榮華富貴;時而卻投生在貧苦人家,三餐不繼。
  6. 無伴之過患。現今我們周圍即便有再多的同伴,但當死主來臨時,卻沒有人能陪我們同行,最終還是必須一個人獨自面對死亡。—《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第二冊

③思惟三苦

  1. 壞苦
  2. 苦苦
  3. 行苦

劇中的結局,其實是用「愛別離苦」來讓人想繼續陷於輪迴之中,所謂「愛別離」簡言之即是捨不得。求不得苦,捨不得亦苦,捨不得是眷戀世間的主要因素。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

這章是說:人因有愛欲而有憂慮,有憂慮就有可怕的事發生,反之則可無憂愁、無怖畏了。

愛欲有兩種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未得到之前拚命求,求得很辛苦;得到之後又害怕失去。例如,做丈夫的怕妻子跑掉,擔心戴上綠頭巾;做太太的,擔心丈夫有外遇,不知道哪一天又會帶了另一個女人回來。所以說有愛欲就有憂慮,然後就有恐懼害怕。—聖嚴法師《佛陀遺教》

《掌中解脫》在六苦的無定過患亦寫到:

我們雖然偶爾能受生於善趣,但在輪迴中受生之後所領受的無非是苦,因為輪迴的快樂完全不可信賴。以人的前半生與後半生為例,怨仇與親友、父母與子女等角色經常可以在同一生中互換位置。以前有戶人家,戶長的父親經常以屋後池中之魚為食,死後受生成水池中的魚。母親因為戀家而變成家犬。與他的妻子通姦的仇人在被殺之後,因為貪戀其妻而投生為他的小孩。後來,他捕殺父親所轉生的魚。吃魚肉時,母親所轉生的狗跑來啃食魚骨,遭他鞭打。他又常常將仇人投胎的兒子抱在懷中。舍利弗見到這一情形,口說一偈:「食父鞭母,仇人抱懷,妻吞夫骨,輪迴可笑!」

《親友書》也說:「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及相反事而死歿,故輪迴中全無定。」

我們通常假設怨敵、親友的關係是永恆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即便是在同一世的前後半生中,親友往往也可能變成怨家,仇人也可能成為親人。貧富的情況也是如此,昨日的富人可能因為遭到搶劫而變成今日的窮人,類似的事件我們時有所聞,一切事情無一下是在剎那變化之中。—《掌中解脫》

六苦中,無有決定、數數捨身、數數結生、數數高下等,是此劇的主要內容,換句話說,以更高一層級而言,主角的冤親債主,也可能轉生為主角的女友與母親,來噁心主角一波。

所以如果看透親情、友情、愛情也只是「食父鞭母,仇人抱懷,妻吞夫骨,輪迴可笑!」、「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才有機會脫離死主掌控,故有言道,六親緣淺才是有福報之人,是修行的增上緣。

而在了解死主的惡趣味(亦可能是上帝的惡趣味)後,對於死主的反抗,修行提出了「自願受苦」的觀點。

avatar-img
102會員
463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古早味的綠豆糕、塩梅糕配茶會在鼻腔產生股特殊香氣,昨天天冷買了杯超商熱拿鐵,沒想到也意外地搭,這種消逝的古早味,正是因為其消逝性而令人回味。
5/5義興齋餅舖
如果沒有一個受者「我」存在,那麼「貪」與「認同」也無法依附,也不需「情感接受」與「理智理解」,「信念」沒有依附者,自主權不存在「自方與主體」,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
所謂厭離輪迴,說直白點就是「厭離持續存在的狀態」,解脫就是「存在狀態的止息」。這也參照到存在主義治療的「存在焦慮」。
年底停下重新整理裝備,笨重的行囊只會拖累前行的步伐。
想的太透徹很容易極端。
反對的善巧,在於踩贊同之油門。
古早味的綠豆糕、塩梅糕配茶會在鼻腔產生股特殊香氣,昨天天冷買了杯超商熱拿鐵,沒想到也意外地搭,這種消逝的古早味,正是因為其消逝性而令人回味。
5/5義興齋餅舖
如果沒有一個受者「我」存在,那麼「貪」與「認同」也無法依附,也不需「情感接受」與「理智理解」,「信念」沒有依附者,自主權不存在「自方與主體」,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
所謂厭離輪迴,說直白點就是「厭離持續存在的狀態」,解脫就是「存在狀態的止息」。這也參照到存在主義治療的「存在焦慮」。
年底停下重新整理裝備,笨重的行囊只會拖累前行的步伐。
想的太透徹很容易極端。
反對的善巧,在於踩贊同之油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探討幸福的虛無性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比起主張生命沒有意義的哲學,主張生命有意義的哲學似乎更接近虛無主義。適應理論揭示幸福感的短暫性,期望理論闡明期望對幸福感的影響,而社會比較理論強調幸福感的相對性。這些理論共同表明,幸福感的追尋或許只是幻影,挑戰了我們對幸福的傳統理解。
Thumbnail
簡樸生活不僅是物質上的節約,更是一種精神追求。透過減少外在干擾和物質負擔,我們可以減輕選擇焦慮,提升自我覺察,並培養感恩與滿足。簡樸生活幫助我們專注於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需求,找到真正的內心平靜。這種方式鼓勵我們珍惜現有,體驗生活中的簡單與美好,從而有效應對焦慮。
Thumbnail
應對焦慮的正念策略包括「接受」和「當下」兩個關鍵要素。接受意味著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所有內在體驗,無論它們是愉快還是痛苦,不試圖改變它們。當下則強調回到此時此刻,從而減少對過去和未來的憂慮。透過這兩者,我們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內心穩定,並逐步緩解焦慮感。
Thumbnail
加速主義最有趣在於,它與社會價值觀的方向相同,但目的相反。所以只要將目的藏在心中,其實是能優游於世俗的,他們會說「很好,繼續前進,我支持你!」
Thumbnail
人生往往很荒謬,想死的人死不了,想活的人活不成。有時候當人生終於感覺從谷底走向光明時,終於能好好享受人生時,常常就迎來場噩耗。
Thumbnail
探索宮崎駿、高畑勳和吉卜力工作室的令人著迷的動畫世界。這篇文章深入挖掘了這些天才藝術家的心靈,以及他們在動畫中所傳遞的深刻信息。了解高畑勳的神奇創造過程,以及宮崎駿對生命和大自然的熱愛如何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文章還揭示了吉卜力工作室的內部運作,以及為何宮崎駿選擇零宣傳的方式上映他的最新作品。
Thumbnail
如今我們在面對已經出世的AI技術,我們要一再的詢問自己,當AI出現了之後,人類的價值在哪裡、我們要怎麼面對我們與AI哪裡不同?
Thumbnail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一直持續思考,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思考品質究竟如何?或你看似在進行思考,但其實只是在同一個思維區域進行執行?更進一步的來說,你會不會對自己少了質疑的勇氣? 這次我們透過閱讀「逆思維」來認識到思考只是必須,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每一次思考時,執行「深度」的重新思考,透過反覆驗證你才有...
Thumbnail
探討幸福的虛無性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比起主張生命沒有意義的哲學,主張生命有意義的哲學似乎更接近虛無主義。適應理論揭示幸福感的短暫性,期望理論闡明期望對幸福感的影響,而社會比較理論強調幸福感的相對性。這些理論共同表明,幸福感的追尋或許只是幻影,挑戰了我們對幸福的傳統理解。
Thumbnail
簡樸生活不僅是物質上的節約,更是一種精神追求。透過減少外在干擾和物質負擔,我們可以減輕選擇焦慮,提升自我覺察,並培養感恩與滿足。簡樸生活幫助我們專注於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需求,找到真正的內心平靜。這種方式鼓勵我們珍惜現有,體驗生活中的簡單與美好,從而有效應對焦慮。
Thumbnail
應對焦慮的正念策略包括「接受」和「當下」兩個關鍵要素。接受意味著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所有內在體驗,無論它們是愉快還是痛苦,不試圖改變它們。當下則強調回到此時此刻,從而減少對過去和未來的憂慮。透過這兩者,我們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內心穩定,並逐步緩解焦慮感。
Thumbnail
加速主義最有趣在於,它與社會價值觀的方向相同,但目的相反。所以只要將目的藏在心中,其實是能優游於世俗的,他們會說「很好,繼續前進,我支持你!」
Thumbnail
人生往往很荒謬,想死的人死不了,想活的人活不成。有時候當人生終於感覺從谷底走向光明時,終於能好好享受人生時,常常就迎來場噩耗。
Thumbnail
探索宮崎駿、高畑勳和吉卜力工作室的令人著迷的動畫世界。這篇文章深入挖掘了這些天才藝術家的心靈,以及他們在動畫中所傳遞的深刻信息。了解高畑勳的神奇創造過程,以及宮崎駿對生命和大自然的熱愛如何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文章還揭示了吉卜力工作室的內部運作,以及為何宮崎駿選擇零宣傳的方式上映他的最新作品。
Thumbnail
如今我們在面對已經出世的AI技術,我們要一再的詢問自己,當AI出現了之後,人類的價值在哪裡、我們要怎麼面對我們與AI哪裡不同?
Thumbnail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一直持續思考,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思考品質究竟如何?或你看似在進行思考,但其實只是在同一個思維區域進行執行?更進一步的來說,你會不會對自己少了質疑的勇氣? 這次我們透過閱讀「逆思維」來認識到思考只是必須,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每一次思考時,執行「深度」的重新思考,透過反覆驗證你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