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可憐的東西》:父權為自己造了一面照妖鏡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一如看片前聽了很多次的比喻,《可憐的東西》就像是劇本更好一點的《芭比》,都是描繪一個「天真」的女孩去探索異世界,一路上發掘女性的自我,得到性/別的啟蒙與認知,辯證人與他人(與非人)的形象投射,更讓層層的父權桎梏顯形。

女主角貝拉身為科學怪人的不懂事,有 1/3 顯得笑鬧,另外 2/3 則是凸顯了「世俗禮節」的荒謬,尤其父權凝視之下,關於女性性道德的荒謬。被父權所造的她,意外(卻也不意外地)長成了父權的照妖鏡,甚至是會自我進化的疫苗。

而比起《芭比》受制於大眾的理解與接受度,必須把某些話說得清楚直白、還不能太挑釁,《可憐的東西》儘管也做不到 100% 的 show, don’t tell──像是「希望總會破滅,但現實不會」這樣的金句還是會忍不住冒出來──但包袱少了,批判就能更兇、更露骨。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故事裡,幾乎所有配角都象徵父權的某一張臉:從善意出發但執行了控制,否定主體性,還傳承了有毒親情經驗的;同樣善意但未「開化」,有待排毒的;徹底自我中心、陶醉於 alpha 男幻想,一遭否定就退化成巨嬰嘛嘛吼(mà-mà-háu)的;還有根本形同畜生的。就連號稱不愛哲學的哲學家與代表資本市場邏輯的老鴇,都有 mansplaining 的衝動。

片中的父權代言者們,不斷透過兩個詞彙:「羞恥」與「原諒」,對貝拉進行道德管束,然而這裡的道德幾乎都圍繞著性,以及由性延伸的一夫一妻婚配制、其中的單向所有權概念。簡而言之就是:

「你的性是骯髒的,你對性的好奇與探索是骯髒的,所以你的愉悅是骯髒的。你和我以外的其他人一起探索愉悅是不可原諒的,唯有讓我來探索你的愉悅,是可以被接受的。所以你的性是我的。」──最好天底下有這麼便宜的事啦。

(而如果上面這段讓貝拉當作台詞對她的閨蜜講出來,就變成《芭比》了。)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一如尤格藍西莫所有作品,本片依然是導演的場子,他那獨特的疏冷距離、殘酷的喜感,以及針砭人際的眼光,定調了敘事的風格化。此外還有兩大功臣:一是全片視覺設計,包括融合了哥德風、蒸氣龐克與高第建築的美術,以及貝拉從頭到尾的服裝,古典得很現代,足以原地開展。片中每一章節的字卡都美得像一套迷人的繪本,讓我想當作動態桌面。

第二個功臣,自然是艾瑪史東了。那壓倒性又纖細的存在感,從頭到尾掌握著焦點,和導演的「冷眼」正好互補。從《破處女王》爆紅至今十多年,我們都很熟悉她的甜美(女孩的)與率直(男孩的)的魅力雙重性了,在此她把後者催到最大,和個個鮮活的配角們──尤其威廉達佛與馬克魯法洛──不斷撞擊,把幾乎沒有寫實感的故事,變成熱鬧的寓言。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說回尤格藍西莫,近年越趨「主流」的他,收斂了以往在題材上的驚世駭俗,轉而雕琢華美而超現實的、成人的童話感。本片確實提出許多有力的控訴,但最具話題性的「超越尺度」部分,其實只停留在萬花筒般的表象層次,情節上並沒有踩到什麼敏感神經。

自威尼斯掄元至今,《可憐的東西》引來的一小塊批評/爭議,是片中「嬰兒心智」的設定,豈不構成了實質的「戀童情節」?但這樣的邏輯我不買單,因為說實話,這正是我覺得編/導/演力有未逮之處:劇本設定貝拉的心智成長飛快,但尤格藍西莫和艾瑪史東並沒有找到夠貼切、豐富的表演方式呈現「幼兒」階段,以至於整個嬰孩期一閃即逝,好像迫不及待讓她變成一個語言能力、思考狀態都接近成熟,唯獨沒有一般價值觀/社會性的大人。

這點,我認為隔壁棚的葛瑞塔格薇和瑪格蘿比,就辦到了讓芭比的人設自始至終都很一致──當然我知道兩個故事的曲線不同,只是以(指)導演(員)的成績來說,還是想為鬼塔補個讚。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如果說《芭比》的「必須淺白」是在商業市場的邏輯下,不能不考慮到票房,那從《真寵》到《可憐的東西》的尤格藍西莫,則是在影展市場──不論歐洲三大還是更大眾的奧斯卡──的邏輯下,不能不考慮到普世價值和觀感。這當中的種種、要玩遊戲就得照著明暗規則來的妥協,說到底,也是有點可憐的。(嗎?)

全文劇照提供:20 世紀影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9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其探討了女性身體自主的議題,以及生而為人的意義和生命的可能。這部電影將黑色幽默、浪漫和哲學主題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部令人難忘的作品,並在許多影展上獲得了高度評價。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其探討了女性身體自主的議題,以及生而為人的意義和生命的可能。這部電影將黑色幽默、浪漫和哲學主題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部令人難忘的作品,並在許多影展上獲得了高度評價。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齣怪異、童真(?)、賞心悅目的電影,但2.5小時的篇幅,實在不夠時間將一位女性由幼兒直到成熟的探索和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此篇短文的標題是有點繞口兼看似學術論文,但確實是我觀影和思考這套電影的角度 (下有劇透)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齣怪異、童真(?)、賞心悅目的電影,但2.5小時的篇幅,實在不夠時間將一位女性由幼兒直到成熟的探索和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此篇短文的標題是有點繞口兼看似學術論文,但確實是我觀影和思考這套電影的角度 (下有劇透)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會知道《可憐的東西》這部電影,是在我看《家有喜事》時的預告片,被大螢幕震撼,腦中自動歸類在「有興趣」。 在《坂本龍一:OPUS》過年場的最後一天,我發現真善美有兩張電影票優惠,一度想下午看《坂本龍一:OPUS》,晚上看《可憐的東西》。但由於我前一天出門累到爆炸,所以選擇攤在床上。 然後在社群、網
Thumbnail
會知道《可憐的東西》這部電影,是在我看《家有喜事》時的預告片,被大螢幕震撼,腦中自動歸類在「有興趣」。 在《坂本龍一:OPUS》過年場的最後一天,我發現真善美有兩張電影票優惠,一度想下午看《坂本龍一:OPUS》,晚上看《可憐的東西》。但由於我前一天出門累到爆炸,所以選擇攤在床上。 然後在社群、網
Thumbnail
電影不僅是一則故事的講述,更是導演對觀眾情感的深刻觸動。本文我將把《可憐的東西》觀後心得,聚焦在色彩、鏡頭語言以及聲音的部分,探討它們是如何交織出其獨有的超現實科幻氛圍,引領我們進入一場視覺上的奇妙冒險。
Thumbnail
電影不僅是一則故事的講述,更是導演對觀眾情感的深刻觸動。本文我將把《可憐的東西》觀後心得,聚焦在色彩、鏡頭語言以及聲音的部分,探討它們是如何交織出其獨有的超現實科幻氛圍,引領我們進入一場視覺上的奇妙冒險。
Thumbnail
一部好的電影在於不擺明說教、或是明確傳達特定價值觀,而是觀眾能從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心得。我個人看到在這部片中,可憐的東西主要是貝拉身邊的那些人。
Thumbnail
一部好的電影在於不擺明說教、或是明確傳達特定價值觀,而是觀眾能從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心得。我個人看到在這部片中,可憐的東西主要是貝拉身邊的那些人。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對生活的體悟。貝拉從一個被禁錮在安全世界中的女孩,逐漸成為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電影通過精湛的美術、攝影、劇本和演員,將議題呈現得淋漓盡致。Emma Stone在金球獎上的感言更是道出了貝拉愛上生活的真諦。願觀眾在探索生命時也能愛上生活,拒絕成為「可憐的東西」。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對生活的體悟。貝拉從一個被禁錮在安全世界中的女孩,逐漸成為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電影通過精湛的美術、攝影、劇本和演員,將議題呈現得淋漓盡致。Emma Stone在金球獎上的感言更是道出了貝拉愛上生活的真諦。願觀眾在探索生命時也能愛上生活,拒絕成為「可憐的東西」。
Thumbnail
故事著重於探討自由意志與社會價值觀的關係,通過主角貝拉的人生轉變,表達了對社會常規的反叛與對真正自由的追求。透過影評,探討了電影中所呈現的主題與思想內涵。
Thumbnail
故事著重於探討自由意志與社會價值觀的關係,通過主角貝拉的人生轉變,表達了對社會常規的反叛與對真正自由的追求。透過影評,探討了電影中所呈現的主題與思想內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