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可憐的東西》:父權為自己造了一面照妖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一如看片前聽了很多次的比喻,《可憐的東西》就像是劇本更好一點的《芭比》,都是描繪一個「天真」的女孩去探索異世界,一路上發掘女性的自我,得到性/別的啟蒙與認知,辯證人與他人(與非人)的形象投射,更讓層層的父權桎梏顯形。

女主角貝拉身為科學怪人的不懂事,有 1/3 顯得笑鬧,另外 2/3 則是凸顯了「世俗禮節」的荒謬,尤其父權凝視之下,關於女性性道德的荒謬。被父權所造的她,意外(卻也不意外地)長成了父權的照妖鏡,甚至是會自我進化的疫苗。

而比起《芭比》受制於大眾的理解與接受度,必須把某些話說得清楚直白、還不能太挑釁,《可憐的東西》儘管也做不到 100% 的 show, don’t tell──像是「希望總會破滅,但現實不會」這樣的金句還是會忍不住冒出來──但包袱少了,批判就能更兇、更露骨。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故事裡,幾乎所有配角都象徵父權的某一張臉:從善意出發但執行了控制,否定主體性,還傳承了有毒親情經驗的;同樣善意但未「開化」,有待排毒的;徹底自我中心、陶醉於 alpha 男幻想,一遭否定就退化成巨嬰嘛嘛吼(mà-mà-háu)的;還有根本形同畜生的。就連號稱不愛哲學的哲學家與代表資本市場邏輯的老鴇,都有 mansplaining 的衝動。

片中的父權代言者們,不斷透過兩個詞彙:「羞恥」與「原諒」,對貝拉進行道德管束,然而這裡的道德幾乎都圍繞著性,以及由性延伸的一夫一妻婚配制、其中的單向所有權概念。簡而言之就是:

「你的性是骯髒的,你對性的好奇與探索是骯髒的,所以你的愉悅是骯髒的。你和我以外的其他人一起探索愉悅是不可原諒的,唯有讓我來探索你的愉悅,是可以被接受的。所以你的性是我的。」──最好天底下有這麼便宜的事啦。

(而如果上面這段讓貝拉當作台詞對她的閨蜜講出來,就變成《芭比》了。)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一如尤格藍西莫所有作品,本片依然是導演的場子,他那獨特的疏冷距離、殘酷的喜感,以及針砭人際的眼光,定調了敘事的風格化。此外還有兩大功臣:一是全片視覺設計,包括融合了哥德風、蒸氣龐克與高第建築的美術,以及貝拉從頭到尾的服裝,古典得很現代,足以原地開展。片中每一章節的字卡都美得像一套迷人的繪本,讓我想當作動態桌面。

第二個功臣,自然是艾瑪史東了。那壓倒性又纖細的存在感,從頭到尾掌握著焦點,和導演的「冷眼」正好互補。從《破處女王》爆紅至今十多年,我們都很熟悉她的甜美(女孩的)與率直(男孩的)的魅力雙重性了,在此她把後者催到最大,和個個鮮活的配角們──尤其威廉達佛與馬克魯法洛──不斷撞擊,把幾乎沒有寫實感的故事,變成熱鬧的寓言。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說回尤格藍西莫,近年越趨「主流」的他,收斂了以往在題材上的驚世駭俗,轉而雕琢華美而超現實的、成人的童話感。本片確實提出許多有力的控訴,但最具話題性的「超越尺度」部分,其實只停留在萬花筒般的表象層次,情節上並沒有踩到什麼敏感神經。

自威尼斯掄元至今,《可憐的東西》引來的一小塊批評/爭議,是片中「嬰兒心智」的設定,豈不構成了實質的「戀童情節」?但這樣的邏輯我不買單,因為說實話,這正是我覺得編/導/演力有未逮之處:劇本設定貝拉的心智成長飛快,但尤格藍西莫和艾瑪史東並沒有找到夠貼切、豐富的表演方式呈現「幼兒」階段,以至於整個嬰孩期一閃即逝,好像迫不及待讓她變成一個語言能力、思考狀態都接近成熟,唯獨沒有一般價值觀/社會性的大人。

這點,我認為隔壁棚的葛瑞塔格薇和瑪格蘿比,就辦到了讓芭比的人設自始至終都很一致──當然我知道兩個故事的曲線不同,只是以(指)導演(員)的成績來說,還是想為鬼塔補個讚。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可憐的東西》劇照/20 世紀影業提供

如果說《芭比》的「必須淺白」是在商業市場的邏輯下,不能不考慮到票房,那從《真寵》到《可憐的東西》的尤格藍西莫,則是在影展市場──不論歐洲三大還是更大眾的奧斯卡──的邏輯下,不能不考慮到普世價值和觀感。這當中的種種、要玩遊戲就得照著明暗規則來的妥協,說到底,也是有點可憐的。(嗎?)

全文劇照提供:20 世紀影業
內容總結
可憐的東西
4
/5
4.6K會員
1.8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釀影評|《可憐的東西》:從科學怪人變回女人,再從女人解放成人貝拉踏出豪宅後的日子,才真正見到世上的真實樣貌,她感受自由與解放,也同時因看見受困苦難的奴隸而傷悲,助人之心油然而生,這是使她從「科學怪人」漸漸成為「女人」的過程。而當貝拉意識到性工作一職能帶來財富,她毫無猶豫地爭取成為青樓紅牌,只為自力更生,不再仰賴男人──這才終究讓她成為一個自由人。
Thumbnail
avatar
彭紹宇
2024-02-04
釀影評|《戀戀銅鑼燒》:讓好吃的東西變得更好吃的祕方是⋯⋯?《戀戀銅鑼燒》由味覺入口,開啟人與外界事物交流,進而通往更深奧的生命接受。銅鑼燒是手作出來的,透過備料、煎餅、夾心、包裝等等手續而成,在裡頭吃的是滋味,品的是心意。正因為製作者感應原材料的精神,藉由「手藝」詮釋出獨到的意會,手藝即是手意──最後轉譯出的完成品銅鑼燒,是由自然與人為協奏成的恩惠。
Thumbnail
avatar
15噸的書
2022-12-28
釀影評|《我們善熙》與《逃亡的女人》──洪常秀電影中的不在場之人與真實性在韓文的語境中,「我們」善熙(우리선희)表達的是屬於某個群體、被群體所認可的善熙,但不是善熙自己,因此善熙要出走,玕希要逃亡,都是為了尋找真實的自我。在看似日常絮語的影像中,我們發現了生活裡真正的故事,這也是洪常秀電影為何迷人的原因。
Thumbnail
avatar
釀電影
2022-05-29
釀影評|《媽的多重宇宙》:如果在某個宇宙,秀蓮是個影迷對於電影中「多重宇宙」最清晰的理解方式,是秀蓮這個角色不甘於人生停滯的中年危機反射,她曾經擁有千百種不同的可能性,卻偏偏走到現在這一種,她僵硬地卡在一個以「報稅」為基調的宇宙中,沒有活力、沒有鎂光燈、沒有香腸手,沒有興味盎然的小花小草,只有各種可能的遺憾。
Thumbnail
avatar
蔡曉松
2022-05-02
釀影評|《太陽出來之後》:在東京的穹蒼下,難以翻身西川美和的電影總很像「暴風雨前的寧靜」,沒有高潮迭起的戲劇化,而是透過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檢視人性的多樣性,伴隨著希望與勇氣,等待撥雲見霧的那天。看完《太陽出來之後》之後,比起激昂的情緒,更多的是需要讓人「靜一靜」的省思。
Thumbnail
avatar
CharMing
2021-08-23
釀影評|《哥吉拉大戰金剛》:藏拙更勝有招?好萊塢駕馭東洋巨獸的奮力一搏!也許,《哥吉拉大戰金剛》是記取《哥吉拉:怪獸之王》票房滑鐵盧的教訓,而放下了成就磅礡史詩的野心,選擇用一種復古,但也相當討喜的科幻喜劇風格。無論是地心探險、還是卡通化的扁平人物形象,這些早已不再被當今大片青睞的元素,在《哥吉拉大戰金剛》裡都是最恰當的安排。
Thumbnail
avatar
Cage
2021-05-04
釀影評|《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英雄的力量與慾望史奈德鏡頭下的英雄更沉迷在暴力帶來的快感中,蝙蝠俠以前會被調笑是個「半夜變裝出門揍人的瘋子」,在史奈德的作品中,這句話不是玩笑,他就是半夜變裝出門揍人的瘋子。又或是,至少在史奈德的版本中,神力女超人的戰鬥一直帶有性張力,她不單純只是超級英雄電影常見的守衛者,而有更沈迷在戰鬥中的主動性。
Thumbnail
avatar
蔡曉松
2021-03-29
釀影評|《蘇西的世界》:從少女謀殺案、放手心愛的人,到完成人生的夢想雖然《蘇西的世界》無法為我們明確地描繪出死後的世界與去處,但是最起碼我們都能從中理解到一件事:一定要把握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創造夢想成真,才不至於會有遺憾,而放不下今生,離不開人間。
Thumbnail
avatar
希米露
2021-03-17
釀影評|《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觀眾在被娛樂的同時,還能感動又惆悵、一路邊哭邊笑的原因,要歸因於編劇與導演處理幾位重要元老角色的慎重及尊重,以及投注的深厚情感。安排他們在勝利機會渺茫的終局之戰,對抗似乎已寫定的天命,使這些英雄更接近無奈無助的凡人,產生的勇氣也更為偉大——他們挺身而出並非對自己有任何信心,而是「非如此不可」的決心。
Thumbnail
avatar
Lizzy
2019-05-03
釀影評|《厭世媽咪日記》:媽咪最大的犧牲,是世界還是自己?這電影真正在講的是:世世代代以來女性在生理結構上所需承擔的生產後代的身體煎熬,其實根本就比不上世世代代以來女性在社會結構上所需承擔的照顧後代的心理煎熬。這個世界有千百萬種守則在教會女人怎麼當好一個母親,但根本就沒教好男人怎麼當父親,或者說是亂教男人當成一個自以為盡力了的父親(這更糟糕)⋯⋯
Thumbnail
avatar
雀雀
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