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寂寞公路之旅<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趁著這段長假,讀了這本1974年左右在美國出版、席捲全球的暢銷書<<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這本書名,幾次出現在我的視野,第一次只是被特殊的書名勾起好奇心:也太能掰了?禪跟摩托車維修也能扯上關係!但直到第三次、第四次聽聞,實在好奇:什麼樣的書這樣歷久不衰?我才終於去圖書館借來閱讀。

手上是天下雜誌2020年出版、著名譯者宋瑛堂翻譯的版本。拿到這本書時,被500頁的厚度嚇到,最近一次看這麼厚的書,是談論登山<<自由的技藝>>,但讀了一個多月都還沒讀完。一個月的時間,就算世界第一高峰都能爬完,但我卻連本書都還讀不完。

但說也奇怪,<<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一拿到手,開始翻閱就無法放下,雖然是哲學書,但並不是特別的困難,白天讀、夜裡讀。連失眠的時候,一醒來就想到這本書,又去書架上取下,拿來繼續讀,看不懂就跳過;看得懂的,就停留一陣子,徘徊想一想。於是短短兩天就閱畢。

讀完的感覺是悵然、鬱悶、非常的憂傷,「沒想到會是這樣的書!」,心裡有這樣的感覺。憂愁的情緒掛在心上,纏繞著人。這本書有不少人會回頭重讀,是因為這樣的情緒嗎?

這本書有幾種讀法,把它當成當成哲學書;或把它當成作者羅伯‧波西格(Robert M.Pirsig)的半自傳。我的悟性低,因此把它當成後者讀。

羅伯‧波西格在9歲就被測得智商170的天才兒童,15歲進入大學就讀。一開始讀理科,但當他發現,理科並沒有辦法幫助他更了解世界,因此轉念哲學,後來又在著名的芝加哥大學就讀研究所、同時在另一所大學教授英語寫作,但在學術殿堂的求學和任教過程中,遭遇重重的思想困境,與周遭的人事物扞格,最終精神崩潰,住進精神病院,接受電療數十次。

當時他已婚,並育有兩個兒子。為了孩子,他努力爭取出院。出院後,他改投入技術手冊寫作行業。在1968年,載著當時12歲左右的老大克里斯,騎上重機,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環繞半個美國。

而這本書的起點,正是這段橫跨美國多州的公路旅程。波西格和兒子在無盡的荒漠、公路、森林中穿梭,有時露宿野外、有時投宿旅店。爬山有時、曠野有時。他寫下這些浮光掠影,以及和孩子的互動。那些曾經入住精神病院的往事,以夢境的方式,如同幽魂返回,將其攫住。他與兒子之間,似乎總有難以橫跨的鴻溝,與情感上的疏離。

這本書的另一條軸線,則是這趟旅程中,不斷浮現在波西格腦海,關於過往種種的追溯之旅。過去的自己,看似遙遠,遠得如同另一個分身:斐卓斯,但仍舊深深牽動他的思緒。那些年,斐卓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以斐卓斯為名,他回溯過往的求學歷程、斐卓斯的思想困境,斐卓斯內在的哲學激情和心靈困境,以及,對周遭的控訴。斐卓斯在西方哲學、希臘哲人、倫理學、修辭學上有自我的堅持與想法,引發他與學生、與同事、與老師諸多針鋒相對、暗潮洶湧的互動,最終斐卓斯瘋了。

雖然書名是「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但書中並不談禪。書名的「禪」,依照我的理解,或許只是瀰漫在70年代,每個知識分子,所追尋的一種心靈自由狀態。書裡所觸及的哲學思想,主要圍繞西方哲學,尤其是希臘哲學與哲人。而摩托車維修,則是波西格本人所鍾情喜愛的工藝技術,在其中,他找到一種踏實、無可辯駁的實相。公路機車之旅,免不了各式的機車維修,他巧妙地將維修摩托車與抽象的哲學,以我難以理解的方式,互相比喻對照。

我不清楚為什麼,波西格想要進行這趟旅程?為什麼非要帶著大兒子,12歲的克里斯同行?

他雖然與兒子同行,但實際上,波西格被困在斐卓斯身份之中,沉默的獨自埋首回憶之歌,那些沉重的哲學思想、斷片的回憶、形而上的辯證,連成人都不一定能理解,更何況是12歲的克里斯?

表面上是與父親坐上同一台機車,但克里斯彷彿是獨自一人踏上這條道路。

在這趟旅程中,我看到的是,他的兒子感受到父親並不在現場。公路是那樣的漫長,有時天寒地凍、有時飢寒交迫、有時大雨傾盆,大地廣裘空無一人,只剩沉浸回憶如幽靈般的父親,和精神層面被拋下的兒子,在這條孤獨的道路上。

恐懼浮現,克里斯問:為什麼我們要繼續騎?為什麼不回家?

有時候克里斯感覺到,騎車的不是父親波西格,而是斐卓斯。事情不太對近,駕駛人死了,車子無主。

孩子是敏銳的,在這趟旅程中,波西格描述克里斯總是哭泣,不斷哭泣,或者喊肚子痛。他責備他的兒子,無法跟人好好相處。甚至將原因殘酷歸咎為:兒子可能跟他一樣,患有精神疾病。

他面對孩子的脆弱與種種症狀,無能為力,只能沉默以對。然後,又躲回自己的心靈故事之中。

甚至,波西格到後來幾乎已經無法忍受,他對兒子脫口而出,我怕我的疾病再犯,無法再照顧你。

這對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是多麼殘忍啊!

讀的過程,我不斷自問,那麼克里斯呢?以他的角度,他是怎麼看待這段<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旅程?父親的聲音主導整趟旅程,那麼兒子的呢?這個困惑越來越強烈,我想上網查詢,但終究打住--直到我讀完全書。

然後,答案以另一種方式呈現。

我仍然不知道波西格為什麼帶著兒子同行,但若超越文本,以綜觀命運的角度,這卻是一趟必要的旅程。在本書後記之中,波西格透露,多年後,克里斯在22歲、即將滿23歲的前幾天,在舊金山一個被劫事件中傷重身亡。

如果得知父子情誼如此短暫,從超越的眼光來看,那麼這趟摩托車之旅,便有了不一樣的意義。不論克里斯討厭或喜歡,這都是一個他來過人間、與父親波西格相遇的印記

波西格說,兒子的遺物包含一台摩托車,都一起被送回了老家保存。或許,這趟摩托車之旅,對克里斯來說,也是他和父親一個私密的連結。

如果這本書以這樣的方式就結束,我一定會覺得很難受。還好,波西格交代了另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克里斯去世後幾個月,波西格當時再婚的妻子懷了孕,他們原本不希望再生養兒女、打算處理掉孩子,但兩人在一次的討論中,波西格忽然感到「克里斯以另一種方式、另一種形體回來」,那個感受太過強烈,以至於,他們決定保住這個孩子。讓克里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在讀這本書時,我經常想起大學同學W。她的特質跟波西格有幾分類似,也苦於精神崩潰。而波西格和兒子的互動,也讓我想起自己和母親的關係。有時候讀一本書,它不期然召喚許多的經驗,許多的感受附身其上,正也因為如此,它成為歷久不衰的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isswhyandwhy的浮世隨想
0會員
5內容數
喜歡沉緬故事。有時是為了逃離此刻,有時是為了望向未來,有時是眷戀過往。
2025/02/01
我們鮮少有機會看到以瑞士為產地的電影,更難得的是,看到一部"好看的"瑞士電影。安娜的時間Anna's Time(法語原名Le temps d'anna)就是一部極好的瑞士電影。 這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是關於瑞士鐘錶品牌mido美度錶創辦人夫妻的故事,劇本正是由他們的孫女所撰寫。
Thumbnail
2025/02/01
我們鮮少有機會看到以瑞士為產地的電影,更難得的是,看到一部"好看的"瑞士電影。安娜的時間Anna's Time(法語原名Le temps d'anna)就是一部極好的瑞士電影。 這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是關於瑞士鐘錶品牌mido美度錶創辦人夫妻的故事,劇本正是由他們的孫女所撰寫。
Thumbnail
2024/02/24
去年在金馬影展預告看到「我的完美日常」片段,大受震動。先是聽好幾輪的原聲帶,已經沉醉,却仍不知台灣何時才上映,按奈不住,便上網先看了。 看完後覺得好安慰:「在這個失控的世界,原來仍有人和我一樣,滿足於這樣的日子!!」這個願望、細節和生活氣味,都被導演文溫斯德捕捉住。 即時是城市中最卑微的小人物,
2024/02/24
去年在金馬影展預告看到「我的完美日常」片段,大受震動。先是聽好幾輪的原聲帶,已經沉醉,却仍不知台灣何時才上映,按奈不住,便上網先看了。 看完後覺得好安慰:「在這個失控的世界,原來仍有人和我一樣,滿足於這樣的日子!!」這個願望、細節和生活氣味,都被導演文溫斯德捕捉住。 即時是城市中最卑微的小人物,
2024/02/05
一開始我們以為自己等著要看的是一個懸疑兇殺片。似乎廣告也是這麼打的--畢竟這比什麼「無以為繼的婚姻困境」更引君入甕。 當片頭開始,女作家桑德拉對著來訪的年輕女記者不停的暗送秋波時,便開始讓人對這段關係開始好奇。但是當這個採訪被樓上持續大聲放送的音樂打斷,那個沒出現在鏡頭前、隱身二樓的人,讓我們感覺
2024/02/05
一開始我們以為自己等著要看的是一個懸疑兇殺片。似乎廣告也是這麼打的--畢竟這比什麼「無以為繼的婚姻困境」更引君入甕。 當片頭開始,女作家桑德拉對著來訪的年輕女記者不停的暗送秋波時,便開始讓人對這段關係開始好奇。但是當這個採訪被樓上持續大聲放送的音樂打斷,那個沒出現在鏡頭前、隱身二樓的人,讓我們感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各位貴賓,感謝您搭乘哲學航空,我是機長尼采,我這裡謹代表本航班宣布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由於高度合適,我們誠摯推薦您欣賞下方不遠處的群山美景;壞消息是由於高度不足,我們即將墜毀。非常謝謝您今天的搭乘,祝您有個愉快的一天。 如果您已經開始驚慌,請您放心,你的驚
Thumbnail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各位貴賓,感謝您搭乘哲學航空,我是機長尼采,我這裡謹代表本航班宣布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由於高度合適,我們誠摯推薦您欣賞下方不遠處的群山美景;壞消息是由於高度不足,我們即將墜毀。非常謝謝您今天的搭乘,祝您有個愉快的一天。 如果您已經開始驚慌,請您放心,你的驚
Thumbnail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難免感到困惑,或許這些現下都不會有解答,但這些困惑是否有機會凝結成一個個思考過程?那是生命始終在等待我們主動尋找答案,讓我們在自動駕駛的生活、無自覺破壞的環境、只追求眼前名利時,起碼不要成為那個僵化又自以為的大人?
Thumbnail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難免感到困惑,或許這些現下都不會有解答,但這些困惑是否有機會凝結成一個個思考過程?那是生命始終在等待我們主動尋找答案,讓我們在自動駕駛的生活、無自覺破壞的環境、只追求眼前名利時,起碼不要成為那個僵化又自以為的大人?
Thumbnail
寶貝弟(王晉一),小我一歲,30年來飽受躁鬱症之苦,在前天(2023.8.10)因為由躁轉鬱,走完他53歲的人生。兄弟一場,二哥能做的,也只有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旅程。本文沒有想要唱誦他的修行功德,也不是檢討他的功過,只是記錄一段和病魔辛苦纏鬥的過程 1.差一歲的童年: 在寶貝弟還沒來到人世以前.
Thumbnail
寶貝弟(王晉一),小我一歲,30年來飽受躁鬱症之苦,在前天(2023.8.10)因為由躁轉鬱,走完他53歲的人生。兄弟一場,二哥能做的,也只有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旅程。本文沒有想要唱誦他的修行功德,也不是檢討他的功過,只是記錄一段和病魔辛苦纏鬥的過程 1.差一歲的童年: 在寶貝弟還沒來到人世以前.
Thumbnail
某一天,在車上聽著Podcast的同時,廣志推薦了某一集曾寶儀的節目。 他說聽完好感動,想再聽一次,我想說哪來的那麼厲害要用好好聽來形容?結果只能說:我錯了,真的好感動! 來自〈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EP66,她分享了一本書《我可能錯了》,在節目中曾寶儀評論作者在書中及其可能的「真誠」,曾經是一位出家
Thumbnail
某一天,在車上聽著Podcast的同時,廣志推薦了某一集曾寶儀的節目。 他說聽完好感動,想再聽一次,我想說哪來的那麼厲害要用好好聽來形容?結果只能說:我錯了,真的好感動! 來自〈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EP66,她分享了一本書《我可能錯了》,在節目中曾寶儀評論作者在書中及其可能的「真誠」,曾經是一位出家
Thumbnail
猜錯了,這本不是關於宗教的書, 更像是成為僧人的田野筆記
Thumbnail
猜錯了,這本不是關於宗教的書, 更像是成為僧人的田野筆記
Thumbnail
104,是查號台,是人力銀行,是國罵的注音拼音(e04)諧音,也是我今年看完的書本數。這數字更破了我個人紀錄—— 2018 年的 101 本。104,當中 2/5 是小說。且過去幾年大部分閱讀翻譯小說,華文涉獵較少,所以今年刻意走華文路線,取經典先行。
Thumbnail
104,是查號台,是人力銀行,是國罵的注音拼音(e04)諧音,也是我今年看完的書本數。這數字更破了我個人紀錄—— 2018 年的 101 本。104,當中 2/5 是小說。且過去幾年大部分閱讀翻譯小說,華文涉獵較少,所以今年刻意走華文路線,取經典先行。
Thumbnail
這是我繼複眼人第二本吳明益的小說,將近四百頁的內容,讀起來精緻動人。   我沒有看太多簡介便購入閱讀,起初我以為是藉著父親的腳踏車緬懷時代的書寫,但其實不然,找車只是這個故事的釣竿,底層的時間軸橫跨日治昭和迄今,戰爭佔了不少篇幅,其間夾雜著親情、物情、動物情、整個材質是既寫實又魔幻的。
Thumbnail
這是我繼複眼人第二本吳明益的小說,將近四百頁的內容,讀起來精緻動人。   我沒有看太多簡介便購入閱讀,起初我以為是藉著父親的腳踏車緬懷時代的書寫,但其實不然,找車只是這個故事的釣竿,底層的時間軸橫跨日治昭和迄今,戰爭佔了不少篇幅,其間夾雜著親情、物情、動物情、整個材質是既寫實又魔幻的。
Thumbnail
之前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就像梭羅在他的經典《瓦爾登湖》開篇就說到的那樣,「如果你生活得足夠誠懇,那麽你一定生活在遙遠的地方」 當然我今天推薦的並不是《瓦爾登湖》,而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剛好作者也是《瓦爾登湖》的讀者。
Thumbnail
之前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就像梭羅在他的經典《瓦爾登湖》開篇就說到的那樣,「如果你生活得足夠誠懇,那麽你一定生活在遙遠的地方」 當然我今天推薦的並不是《瓦爾登湖》,而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剛好作者也是《瓦爾登湖》的讀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