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始終在等待我們尋找答案|《困惑的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生命不需要我們事事校正。我的兒子是一個我想都不敢想要看透的袖珍宇宙。我們每個人都是個實驗,而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受到怎樣的測試。
《困惑的心》Bewilderment|理察鮑爾斯 Richard Powers|施清真譯|時報出版

《困惑的心》Bewilderment|理察鮑爾斯 Richard Powers|施清真譯|時報出版

生命始終在等待我們尋找答案。


我給了這本書非常足夠、甚至超出我平常看完一本書的時間,但閱讀後依然感到困惑。
別誤會,我困惑的,是書中才九歲的羅賓,為了自然環境起身而做的行動,究竟現實中的我們看到是會上前關切還是一走了之?
我困惑的,是看到已經焦頭爛額的父親仍為有著亞斯伯格症的兒子盡情的探索宇宙,然而世人是不是只會問一句這有什麼用?
我困惑的,是當我們沉浸在故事情節,明白人類的渺小、親近自然的重要,然而轉身是不是又得汲汲營營,去了解自然消逝是以後的事情,小說與現實終究只能成為平行時空?


或許這些現下都不會有解答,但這些困惑是否有機會凝結成一個個思考過程?那是生命始終在等待我們主動尋找答案,讓我們在自動駕駛的生活、無自覺破壞的環境、只追求眼前名利時,起碼不要成為那個僵化又自以為的大人?

raw-image

成長並不等於成熟,成熟也可能意味著失去更多。

困惑的心》是一部很難以一個類型去標籤的小說,從《樹冠上》再到這本,理查.鮑爾斯無不使用他詩意的文字(也要感謝譯者詩意的文筆)去書寫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人類之間強烈的羈絆,一顆心所能乘載的能量,並不比浩瀚無邊的宇宙少。

「你覺得什麼比較大?外太空,還是腦子裡?」

在摯愛意外過世後,一名致力尋找外太空生物的天文學家席歐,與他九歲的亞斯伯格症兒子羅賓,踏上一個又一個深入彼此內心、也深入這個自然,體會宇宙萬物的旅程。
然而過程時而揪心,時而對兒子沒有耐心,卻又對他所說的話感到痛心。尤其一口氣看到結尾後,用哭腫到只能睜開一半的眼睛去上班。ಥ_ಥ

raw-image

我以為閱讀自然系的小說,莫不讓我們重新體悟自然的重要、時而在腦內想像到不了的遠方,自然森林的清涼舒服。然而《困惑的心》不只如此,他讓我從父子的對話間,體會到更深層的生命意涵,有時候成長並不等於成熟,成熟也可能意味著失去更多,長大後你為現實不得不接受,卻也因此感到矛盾、複雜與困惑的感受。尤其席歐的這段話:「事態進展至此,凡事都講求行銷。大學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慈善機構的一舉一動都被大肆張揚。友誼如今藉由分享、按讚、連結來衡量...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定義自己、推銷自己。科學當然也必須廣為宣傳。好比說我一直過於天真,日子久了才晉級為世故吧。」
真是心有戚戚焉!


閱讀這本小說的體感很涼快(?)

但我仍喜歡父子進入山林,純粹感受到自然喜悅與彼此內心想法的時刻,當然森林裡的溫度與環境敘事,讓我在燠熱的八月讀來感到清靜不少。
閱讀時也不斷聯想到我很喜歡的《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若說這本是年僅十四歲的達拉以一年的時間,慢慢觀察四季中大自然的流轉,卻也同時是一位自閉光譜者的成長紀錄的話;《困惑的心》就是更小的羅賓,藉著自然、宇宙生命與神經反饋治療,重新走入超乎他想像世界的故事,更是父子間親職教養的行動指南(可以算吧?)

兩本的共通點,都提到了瑞典的氣候少女是如何的影響兩人,面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越來越多的孩子們發掘,我們準備好要如何對他們敘說?而當世人與政客只追求眼前利益、對這周遭變化毫不關心、卻也總是感到莫名空虛之時,或許能以羅賓無意間說出的話語,來回答、並深思這一切:

🌟「爸,你知道嗎?我們都非常、非常富有,如果大家都知道就好囉。」

raw-image


很開心也很榮幸這篇收到譯者施清真老師的分享!當天真的轉圈灑花~
這本《困惑的心》也同樣收到許多讀友的喜愛,歡迎到畫說IG與更多書友一起交流!

raw-image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我們對科幻作品有了浩瀚未知與炫麗科技的想像後,韓國的科幻小說屢屢打破我的認知,更貼近人性的溫柔。而千先蘭的《一千種藍》則在我們總是冀望科技必須越來越進步的當下詢問:人性究竟有沒有一起進步呢?
最近一本接著一本的好看小說著實讓人開心,而如果看到賞心悅目的封面更是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饗宴,剛好最近曝光的幾本共通點就是______?
這本書名很長、我也幾乎從頭到尾沒念對的的小說,看似什麼奇幻故事,卻是平靜的魔法。書中所描繪那小鎮上發生的事情,大概就是那種新聞不會報的平淡故事,但關掉電視後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就是你我生活周遭真的會發生、且總能不經意想起的深刻日常。
我想說書名取得很好,那再度吹起的風,或許是帶來破壞的致命沙塵,也可能是來自四面八方所吹來、大家鼓起勇氣表明自己立場而改變一切的風,更是當蘿芮妲再度看見大草原上搖曳生輝的的麥稈,帶來希望的風。
撰寫此文的同時,早已進入下半年第一個月了,時間永不留情,但閱讀紀錄會留下這些吉光片羽。這次直接回顧今年上半年的愛書與必推,每次到這種時刻永遠就是甜蜜又困難的人生選擇。 這次也不想用書的類別來分,而是於我來說,成為影響的主題性。快來看看有沒有合你口味的!
《明日明日又明日》正是一段由不完美的人們(你或許還會對他們氣得牙癢癢)所走出的不完美故事。 就是因為如此真實,才真正打動我們心中,其實知道這世界總不如我們所願,卻總會因為一丁點快樂就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在我們對科幻作品有了浩瀚未知與炫麗科技的想像後,韓國的科幻小說屢屢打破我的認知,更貼近人性的溫柔。而千先蘭的《一千種藍》則在我們總是冀望科技必須越來越進步的當下詢問:人性究竟有沒有一起進步呢?
最近一本接著一本的好看小說著實讓人開心,而如果看到賞心悅目的封面更是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饗宴,剛好最近曝光的幾本共通點就是______?
這本書名很長、我也幾乎從頭到尾沒念對的的小說,看似什麼奇幻故事,卻是平靜的魔法。書中所描繪那小鎮上發生的事情,大概就是那種新聞不會報的平淡故事,但關掉電視後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就是你我生活周遭真的會發生、且總能不經意想起的深刻日常。
我想說書名取得很好,那再度吹起的風,或許是帶來破壞的致命沙塵,也可能是來自四面八方所吹來、大家鼓起勇氣表明自己立場而改變一切的風,更是當蘿芮妲再度看見大草原上搖曳生輝的的麥稈,帶來希望的風。
撰寫此文的同時,早已進入下半年第一個月了,時間永不留情,但閱讀紀錄會留下這些吉光片羽。這次直接回顧今年上半年的愛書與必推,每次到這種時刻永遠就是甜蜜又困難的人生選擇。 這次也不想用書的類別來分,而是於我來說,成為影響的主題性。快來看看有沒有合你口味的!
《明日明日又明日》正是一段由不完美的人們(你或許還會對他們氣得牙癢癢)所走出的不完美故事。 就是因為如此真實,才真正打動我們心中,其實知道這世界總不如我們所願,卻總會因為一丁點快樂就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相信許多父母都曾經歷過小孩不斷問「為什麼」的時期,尤其當你回答得越多越詳細,隨之而來的「為什麼」將會充斥在生活對話中,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小孩,可能偶爾會讓我們一時語塞,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們不受框架限制的思考力與想像力。 《我家有個小小哲學家!》這本書的作者史考特・赫修維茲本身是法律與哲學教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關於內在探索的小說書評,主要介紹了小說《騎驢少年》的主要內容和哲學思考。通過主角湯姆的一連串生命經歷,探討了人生的三個試煉:活在當下,主動追求夢想而非被動等待命運的安排,以及全然地相信自己及宇宙。全文反思了“人生不是一場旅行”的題目,深刻點明人生如音樂如舞蹈,不是為了目的地,而是為了當下。
Thumbnail
就跟多數物理學家,或泛稱科學家的人們,一樣,巴比倫認為情感回饋無法量化,在過去的人際交旋中,他也明瞭自己與他人的理解不見得同步,就像宇宙裡不同頻率的波,人們眼中的可見光,在他眼裡純是稀薄得可忽略不計的散光折射。 與之相對,定理是堅實且具有普世性的,不會發生我跟你認知的1有差異的盲區,可是快樂與難過?
Thumbnail
居然看一本青少年的書看到哭。 或許是因為41歲了,但我仍和15歲或是18歲的自己一樣茫然。我常常會想若某時的自己願意多一點堅持,多為自己的心想一點,是不是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呢?若每個當下做了不一樣的決定,人生是不是就完全不同呢?若有平行宇宙的話也許有答案,但量子宇宙目前還在漫威裡,想這些只是多想而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Thumbnail
  「你和你家後院的樹來自同一個祖先。15億年前,你倆分道揚鑣。但即使是今日、即使你倆各自走過無盡漫長的歲月,那棵樹和你依然共享你1/4的基因。」   本書作者為美國小說家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 1957—);鮑爾斯大學主修物理及文學,其小說的特性是專業度很高(據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相信許多父母都曾經歷過小孩不斷問「為什麼」的時期,尤其當你回答得越多越詳細,隨之而來的「為什麼」將會充斥在生活對話中,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小孩,可能偶爾會讓我們一時語塞,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們不受框架限制的思考力與想像力。 《我家有個小小哲學家!》這本書的作者史考特・赫修維茲本身是法律與哲學教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關於內在探索的小說書評,主要介紹了小說《騎驢少年》的主要內容和哲學思考。通過主角湯姆的一連串生命經歷,探討了人生的三個試煉:活在當下,主動追求夢想而非被動等待命運的安排,以及全然地相信自己及宇宙。全文反思了“人生不是一場旅行”的題目,深刻點明人生如音樂如舞蹈,不是為了目的地,而是為了當下。
Thumbnail
就跟多數物理學家,或泛稱科學家的人們,一樣,巴比倫認為情感回饋無法量化,在過去的人際交旋中,他也明瞭自己與他人的理解不見得同步,就像宇宙裡不同頻率的波,人們眼中的可見光,在他眼裡純是稀薄得可忽略不計的散光折射。 與之相對,定理是堅實且具有普世性的,不會發生我跟你認知的1有差異的盲區,可是快樂與難過?
Thumbnail
居然看一本青少年的書看到哭。 或許是因為41歲了,但我仍和15歲或是18歲的自己一樣茫然。我常常會想若某時的自己願意多一點堅持,多為自己的心想一點,是不是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呢?若每個當下做了不一樣的決定,人生是不是就完全不同呢?若有平行宇宙的話也許有答案,但量子宇宙目前還在漫威裡,想這些只是多想而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Thumbnail
  「你和你家後院的樹來自同一個祖先。15億年前,你倆分道揚鑣。但即使是今日、即使你倆各自走過無盡漫長的歲月,那棵樹和你依然共享你1/4的基因。」   本書作者為美國小說家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 1957—);鮑爾斯大學主修物理及文學,其小說的特性是專業度很高(據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