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醉人的音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從普通科醫院轉到精神科的學護生涯真的很不一樣,先說就讀的學生,比例是男生佔六成,女生四成,因為當精神病患者情緒失控的時候,男生一般高大氣力夠,可以輕易控制病人暴躁的行為,所以男護士的需求亦較多。學習的方式不再只是乖乖坐著聽課抄筆記,而是要積極參與討論,老師喜歡學生主動發問題和發表自己的意見,目的就是要訓練學生的溝通技巧,這絕對是做個精神健康護理師的應有條件。


本來我不太擅長用言語表達自己,所以初時比較沈默少發言,因為少說少錯嘛,但到了後期的實習,因為跟病人接觸機會多了,自信心也隨著日子增加。最後的半年實習被派往市鎮唯一的全科醫院附屬的精神科,面對的病人跟原來的大型精神病院載然不同,因為多屬新診斷的病患,接收的病例個案十分有挑戰性,病人除了情緒不穩定之外,不少還有傷人或自毀的傾向。


精神科病房在全科醫院總部的不遠處,是一棟四層高的獨立現代建築物,只有四個病房,每層就是一個病房,內有八個雙人房間,另外四個單人房間。設計有別於普通科病房,與其說是病房,不如說像貴賓旅館多些,因為一切的佈置設計都給人一種舒服休閒的感覺。每一層病房的牆壁髹上不同顏色,有天藍、淺紫、青綠和杏色,還有賞心悅目的風景和花卉的掛畫,病房中央就是大客廳,是病人和工作人員的日常活動中心。病人可以選擇閱讀雜誌或報紙,看電視,下棋和玩樸克牌等,自己就是這樣學會了國際象棋和打橋牌,因為透過這些互動,可以藉此和病人建立良好關係。



這些精心設計的精神病房,主要的目標就是盡量讓病人覺得像在家裡而不是醫院,事實上,後來的治療發展正是依循逐漸幫助病人重返社區的方向,而非像舊日的終身留院。病房的名稱也是精心設計,不再是數字而是採用音樂家的名字,四層病房,四個英國本土音樂家,分別是 Arnold,Delius,Elgar 和 Britten。初期我想來想去,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選擇這四個音樂家的名字,只以為英國人當然會揀自己人吧,難道要找德國或法國的音樂家嗎?


自問對音樂的認識不多,尤其是古典作曲家,知道的都是耳熟能詳的好幾個,這四個之中,也只知道 Elgar ,因為他的 Enigma Variations,其中的一首 Nimrod *,除了是倫敦每年夏天在皇家阿爾拔音樂廳舉辦 Proms 之落幕曲,也是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英國結束香港管治的落幕曲。


Edward Elgar 英國作曲家(1857-1934 )

Edward Elgar 英國作曲家(1857-1934 )


至於其他的三個英國音樂家,我實在不太認識,後來經過其他同事的解釋和自己找資料,總算知道名字由來的真正原因。「這些音樂家都跟精神病有關⋯」病房的主管來自毛里求斯,是個很穩重和很有領導能力的人,我一直很敬佩他,因為從他身上我學到冷靜分析和怎樣處理危機,我們相處很和洽,後來我畢業了就留在他的病房,繼續共事直到我轉到社區工作。


「除了 Elgar,其他三個都是精神病患者,Elgar 曾經在精神病院服務過,他第一份音樂演奏和指揮工作的地方,就是 Powick Asylum。」主管向我娓娓道出音樂家的故事:「Britten 和 Delius 身患梅毒,最後發瘋了,至於 Arnold,他酗酒成性,腦袋損壞失智失憶,他們的光景確是可憐,因為那時候醫療不像現在的先進發達。」


四個不同的病房,接收的病人種類不同,給我最深印象的是 Alcoholic Unit,各位聰明的讀者一定猜到病房的名字吧?對了,就是 Arnold!


Malcolm Arnold 是廿世紀的作曲家,他的音樂貢獻主要是電影配樂,一九五七年他憑藉「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而贏得影藝學院最佳電影配樂獎。由於長期酗酒,Arnold 是個很難相處的人,生活亦很淫蕩,兩任妻子都忍受不了他的脾性,結果當然是離婚收場,而且還鬧到法庭,再見亦只能是敵人。


醇酒美人和醉人的音樂,真的浪漫嗎?蠋影搖紅,朦朧的影像只不過是幻覺,虛無飄渺,永遠找不緊,稍縱即逝。一覺酒醒來,頭痛欲裂,手腳不靈,全身顫抖,年復一年,追求感官上短暫的麻醉和放縱,最終換來的是肉體和精神上長期的煎熬。Arnold 屢次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療抑鬱和接受戒酒輔導,此外其他身體功能,亦因為長期酗酒而引致衰退下降,特別是腦部細胞嚴重損壞,八十年代醫生們判斷他只能活多一年,意外的是,這個怪僻的音樂家卻奇蹟地活多廿年,九十年代還現身皇家阿爾拔堂接受觀眾熱情的掌聲和讚美,Arnold 病逝於二零零六年,享年八十四歲。


Arnold 病房正是專注治療和輔導長期酗酒的病人,我在該處實習過程中,除了對酒精成癮這類精神病患增長不少知識外,亦學懂 group therapy 對患者的治療方法和技巧。雖然病人有著不同的病因和背景,在專業人員帶領下,這種透過小組分享,病人彼此認知進而互相關心和支持,的確是很正面的治療方式,至於成效有幾多,要視乎每一個案例而定。以後的一些相關記錄文章,我將會以小故事形式發表,希望能夠帶給讀者新鮮感,精神健康的議題已經夠沉重,寫得太學術性,就會沉重加沉悶,何必呢?


備註:*Nimrod : 舊約聖經創世記十章八至十二節所述及的勇猛獵人。


資料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Elga

https://www.classical-music.com/features/works/a-guide-to-nimrod-from-elgars-enigma-variation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lcolm_Arnold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11 字、30 則留言,僅發佈於J Premium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要解決以巴衝突,迦太基與腓尼基人的歷史是關鍵,來讀《興亡的世界史—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非羅馬視角的六百年地中海史》以促進世界和平吧!
離開倫敦後,我踏上另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學習當個精神健康專護,認識我的朋友們都以為我瘋了,因為多數護士在普通科畢業後會喜歡進修做助產士或在兒科或心臟科工作,我卻偏選擇這個冷門又被人嫌棄的專科!現在回想起來,幾年在精神科的學習和工作其實很寶貴,因為藉此機會,除了讓我在精神病患和心理健康方面增長不少知識之
故事發生在民初時代,窮書生愛上千金小姐,幾經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不是很熟悉的愛情小說或影視劇情? 青年人的心聲:「一顆瓊門掌上珠,石榴裙下萬登徒,芳心未許金錢買,卻與書生白首俱。」 此文章曾於二零二三年六月發佈,更新後有些少改動並加入一點新資料,亦開啟了「小人物小故事」系列。
電影和人相同,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既沒能每一部都給一篇長文,不如以此十好(ㄏㄠˋ)作個引頭,盡量選擇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和視界的作品。如同一本好書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帶我們走向遠方。我想,電影也是如此。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歷史上那些出類拔萃、勇氣非凡的英雄人物,他們萬丈光芒的豐功偉業,往往讓人忽視背後的黑暗面,讓我們以現代多元的世界史觀,重新檢視這些英雄的光明與黑暗
要解決以巴衝突,迦太基與腓尼基人的歷史是關鍵,來讀《興亡的世界史—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非羅馬視角的六百年地中海史》以促進世界和平吧!
離開倫敦後,我踏上另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學習當個精神健康專護,認識我的朋友們都以為我瘋了,因為多數護士在普通科畢業後會喜歡進修做助產士或在兒科或心臟科工作,我卻偏選擇這個冷門又被人嫌棄的專科!現在回想起來,幾年在精神科的學習和工作其實很寶貴,因為藉此機會,除了讓我在精神病患和心理健康方面增長不少知識之
故事發生在民初時代,窮書生愛上千金小姐,幾經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不是很熟悉的愛情小說或影視劇情? 青年人的心聲:「一顆瓊門掌上珠,石榴裙下萬登徒,芳心未許金錢買,卻與書生白首俱。」 此文章曾於二零二三年六月發佈,更新後有些少改動並加入一點新資料,亦開啟了「小人物小故事」系列。
電影和人相同,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既沒能每一部都給一篇長文,不如以此十好(ㄏㄠˋ)作個引頭,盡量選擇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和視界的作品。如同一本好書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帶我們走向遠方。我想,電影也是如此。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歷史上那些出類拔萃、勇氣非凡的英雄人物,他們萬丈光芒的豐功偉業,往往讓人忽視背後的黑暗面,讓我們以現代多元的世界史觀,重新檢視這些英雄的光明與黑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每集過客般陰錯陽差進到 Eden Hall,被一杯調酒療癒的路人角色們,更是真切到貼合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因著工作壓力、感情問題,甚至迷失生存意義,而渾渾噩噩地進到一間酒吧,不求痊癒、但求慰藉,總會有幾個角色,讓我疊合起某個時期、或過去某一晚的自己。
Thumbnail
分享憂鬱症治療心得,探討談話與藥物對治療的重要性,並強調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來以為那樣的情緒會掃蕩一空 看了好笑的影片 特調幾杯會大醉的酒 跟最親近的人講電話 爆睡了好幾天 那樣子的情緒還是跟著我 委靡不振用在這裡最適切了 但我想去旅行 想要有個人抱著我 我知道我沒事 只是如果有就好了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一個深陷病痛與無盡痛苦的人在音樂中尋求救贖。從那無盡的地獄式生病經驗中,反思社會常人所認定的思維模式,病痛中的掙扎和對自由與救贖的渴望。文章探討了個人的抗爭與無奈,表達了瘋狂與快樂之間的矛盾心理。
Thumbnail
音樂的傳達能刺激行動力,也能緩解壓力, 心靈療癒不可獲缺的天使禮物。 音樂涵蓋音波、節奏、旋律還有詞句,每一項單一或是組合,能達到不同療心的方式。各種音樂療心功能有所差異,適時選擇適合聽的音樂調整心靈,會發現吸引振動頻率,影響當時心靈所需。 爵士與藍調: 當心靈需要沉澱時,是很好讓心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憂鬱症故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以及從中汲取的力量和成長。文章激勵人心,呼籲人們善用語言的力量和同理心,對憂鬱症患者給予尊重和關懷。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大家的生活面臨著各式不同的壓力與挑戰,而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也不在少數,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還是不夠全面,仍然有太多的誤解與負面標籤,...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仍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成為照耀身處黑暗深淵患者的溫暖曙光。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每集過客般陰錯陽差進到 Eden Hall,被一杯調酒療癒的路人角色們,更是真切到貼合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因著工作壓力、感情問題,甚至迷失生存意義,而渾渾噩噩地進到一間酒吧,不求痊癒、但求慰藉,總會有幾個角色,讓我疊合起某個時期、或過去某一晚的自己。
Thumbnail
分享憂鬱症治療心得,探討談話與藥物對治療的重要性,並強調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來以為那樣的情緒會掃蕩一空 看了好笑的影片 特調幾杯會大醉的酒 跟最親近的人講電話 爆睡了好幾天 那樣子的情緒還是跟著我 委靡不振用在這裡最適切了 但我想去旅行 想要有個人抱著我 我知道我沒事 只是如果有就好了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一個深陷病痛與無盡痛苦的人在音樂中尋求救贖。從那無盡的地獄式生病經驗中,反思社會常人所認定的思維模式,病痛中的掙扎和對自由與救贖的渴望。文章探討了個人的抗爭與無奈,表達了瘋狂與快樂之間的矛盾心理。
Thumbnail
音樂的傳達能刺激行動力,也能緩解壓力, 心靈療癒不可獲缺的天使禮物。 音樂涵蓋音波、節奏、旋律還有詞句,每一項單一或是組合,能達到不同療心的方式。各種音樂療心功能有所差異,適時選擇適合聽的音樂調整心靈,會發現吸引振動頻率,影響當時心靈所需。 爵士與藍調: 當心靈需要沉澱時,是很好讓心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憂鬱症故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以及從中汲取的力量和成長。文章激勵人心,呼籲人們善用語言的力量和同理心,對憂鬱症患者給予尊重和關懷。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大家的生活面臨著各式不同的壓力與挑戰,而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也不在少數,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還是不夠全面,仍然有太多的誤解與負面標籤,...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仍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成為照耀身處黑暗深淵患者的溫暖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