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導讀:
【須彌山王】:須彌山既高且大,為眾山之王。王日休註曰:「須彌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為山之極大者,故名山王。」
【大身】:對於丈六之小身而謂之遍虛空之大化身。陳雄註曰:「文殊菩薩問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淨法,故名大身。』蓋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為大不?】:譬如有人,他的身體有如須彌山王這麼大,你認為如何呢,他的身形是否很大呢?佛作是問,是接續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來。
【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以世俗諦緣生之相狀來說,雖然身相有如須彌山王的確是很巨大,但有相即可度量,大和小不過是相對待而言,並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縱使身相如此巨大,亦不過是因緣生法,緣散終將散滅,非是恆常真實之身。佛陀說「非身」,非是此因緣生法、如幻假有之身相,而是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淨法,清淨無相,無住著,無罣礙,包太虛,藏沙界,雖須彌山王不足以擬其大,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筆者參考各家註解論述,「大身」者,或言法身,或言報身,或言化身,實則法報化三身,不一不異,皆指真性常住而無變壞,其心量廣大,無形無相,遍虛空,盡法界,須彌諸山總在空中,是名大身。佛作此問,即是藉由此問答,遣大比丘眾之惑,莫聽聞「於法實無所得」以及「即非莊嚴」之言說而著空見,蓋因如來真證的心量猶如虛空廣大,含藏萬法、能生萬法。何謂如來真證的心量?離一切之所緣能緣而住於無心是也,亦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呼應方才教示之語。《楞伽經》云:「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因此,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若心不取山王體之相,不作是念「我是山王」,以無分別故,平等見諸相,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其心量猶如無相虛空之廣大,方是名大身。同樣的,在莊嚴淨土上之受報身佛,得無上法王體,了清淨法,已於諸法得自在,具有無邊的法相莊嚴,猶如月光,照臨萬象,週遍法界,故名為大。但法王不取彼法王體,不作是念「我是法王」,乃是具一切戒定慧,無有諸漏,遠離有為法,無有因緣造作,是實有我體,以不依他緣住故。彌勒菩薩偈頌云:「如山王無取,受報亦復然,遠離於諸漏,及有為法故。」
筆者根據天親菩薩所造之《金剛般若波羅蜜論》,分析本分之篇章架構如下: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如來法者,譬如日光明照,無有邊際,是法不可取、不可說,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皆由自性自悟。
若是法不可取及說,云何諸菩薩深心發願,修因證果,而取莊嚴佛國淨土?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菩薩六度萬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所謂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若菩薩不取莊嚴佛土,云何報身佛於莊嚴佛土上受取樂報?是佛取自法王身耶?不也,如山王無取,受報亦復然,遠離於諸漏,及有為法故。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量廣大,遍虛空、盡法界,離攀緣所緣,不依他緣住,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以是義故,「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可取及說,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也。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