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控制與生命探索:《可憐的東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中的時候,應該是第一次用自己的身心體會束縛,陰錯陽差進了學區知名的升學班,導師更是著名的強勢,明明已是禁止體罰的年代,我們卻還是在以成績為尊的標準下,遭受身體心理的責難。不過小時候無法言明這些,只想著長大,或是再也不長大了都好過當下。某個假日午後,難得有一大把的百無聊賴可以潑灑,我無所事事的趴在沙發上,偶然發現地上一隻螞蟻,不知道為什麼就只有那一隻,我的視線緊隨著牠繞,牠一直繞一直繞,像是找不到同伴和方向,世界於牠大到無所適從。我竟為此感到寂寞,總覺得窮盡牠的一生都找不到路,卻不過只在我連頭都不用抬的眼界範圍內罷了。

然後是高中,偶然和同學聊起曾經的那日午後,我說著我的憐憫和投射,他卻笑我傻,他說我的腦袋多大、牠的才多大,牠根本不曾感知害怕或寂寞,牠只不過活著。是啊!我們似乎酷愛自以為是的投射,替因故歇業的店家哀悼;替海生館裡的海豚海狗感到悲哀;替偏鄉原民拒絕開發,聲援保護傳統領域;擅自重啟《可憐的東西》電影中貝拉的生命,再控制他應該(或不應該)擁有情感......隨著我在世上體驗的越多,讀過更多的書、感知更多美好與不適,後來的我再也無法輕易認同或不認同「上帝」葛德溫、鄧肯。不問所以的賜予新的生命是好的嗎?帶領無知的他出走探索是好的嗎?當然用性別或權力的控制或迫害絕對是錯的,而以「禮教道德」、「善良風俗」或更高層次的什麼,作為奴役麻痺的手段,就又合理了起來嗎?

就如同紀伯倫在《先知》中寫下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我總相信自己是宇宙的孩子,所以父母、或電影中的「上帝」皆不過是媒介,生命必須依他們而生,但生命不屬於他們;而這副身軀、或電影中的「維多利亞」也同樣不過是容器,讓我們(或貝拉‧貝斯特)的靈魂安放,以來到這裡體驗世間一切。

小一點的時候好像更注重「體會」,對於萬事萬物要有所感,要愛這個世界甚過自己、要恨這個世界以證明投入;現在倒是比較在意「體驗」,放空整副身心的去吸收和承接,讓自己有所智識和話語權以做選擇,讓自己掙脫來自「我」、父母甚或社會的控制枷鎖,當然很難、很難,但仍是相信我已在其中試著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在《可憐的東西》電影中應可簡單的劃分黑白/彩色,是意識到自我與否,而隨著他出走的旅程,更是體驗了里斯本:性和慾望、船上:智識教育、階級和金錢,最後在巴黎妓院:反而成就了他對於身體和自我更完整的想像。而貫穿全片的體驗,大約就是關乎身為一名女性,面對的權力不對等的男性說教或脅迫控制。真正的人生旅途理所當然不是這樣劃分,能(需)體驗的更是不勝枚舉,以前以為總有一件事是一輩子都要抱持著的信念,殊不知那份唯一的信念竟隨著成長體驗不斷轉換,但目前維持較久的大概是「being human」吧!就不斷不斷的,讓自己去愛、去體驗、去感受,並一次次因自己的選擇而感到自由。


內容總結
可憐的東西
4
/5
avatar-img
48會員
106內容數
名字念起來是易寒,唱起來像遺憾。 於是就這樣其實符名的活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ih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但寧可相信對這世界尚有愛的時候,我願意有所堅持,在如何的陰霾與底層中,一定還是有一件事比錢更重要,像是和暗戀的女孩約會、鄰居的生日派對、社工的熱血和溫柔、沒有血緣的手足,都足以指引彼此在活著的時候好好活著吧!
其實比起劇情,更喜歡它的結構安排。酷似一篇篇短篇小說,除此之外各篇看似獨立,但是上一集的主角,和下一集的配角互換,最後各短篇迴圈成圓,上一個線索,在下一集拆解,十集後逐步收網,匯集成一段段人生,相遇、錯過、過客、相愛、遺憾......
我想就永遠這樣子好了,聽哀傷的歌、想念以前的事、作不好的夢,等自己好起來,或是永遠沒有。就算遇見下一個愛的人,也依然想好好記得那段,當作不痛的傷,畢竟曾在那麼深的心底,用靈魂愛過。
不過幸好,這世界上大概還沒有人真的懂量子力學。就連波耳都說:「如果你沒有被量子力學所困惑,那就代表你根本沒有徹底了解它。」而電影中波耳也說:「它就像是樂譜,重點不是讀懂音樂,而是你能聽到它。你能聽到音樂嗎?」無論詩或者樂,都有可解、不可解與不必解者,而我只是將電影純然歸還於藝術,欣賞它的美足矣。
再者身為女性,全世界都以為你只需要愛情,或者在適婚的年紀得到個足以溫飽更甚稍富裕的婚姻,而你此生即屬圓滿,於是為了夢想與證明,你甚至連寂寞都不敢,怕就此成了他們口中的所謂女人。可你就是,有自主思考的能力,有靈魂、情感、野心和天賦等,無須證明或者逃脫,因為你生來就是女人,遇到真愛的時候,可以用自己自在
每一個人即是一套封閉系統,就如iOS上架的軟體,Android無法下載,這並非誰邏輯謬誤,或是誰缺乏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根本自始至終就是不一樣的系統。於是就語言文字的體系而言,我們可能始終都只能在相互誤解中,用溝通竭力靠近彼此。
但寧可相信對這世界尚有愛的時候,我願意有所堅持,在如何的陰霾與底層中,一定還是有一件事比錢更重要,像是和暗戀的女孩約會、鄰居的生日派對、社工的熱血和溫柔、沒有血緣的手足,都足以指引彼此在活著的時候好好活著吧!
其實比起劇情,更喜歡它的結構安排。酷似一篇篇短篇小說,除此之外各篇看似獨立,但是上一集的主角,和下一集的配角互換,最後各短篇迴圈成圓,上一個線索,在下一集拆解,十集後逐步收網,匯集成一段段人生,相遇、錯過、過客、相愛、遺憾......
我想就永遠這樣子好了,聽哀傷的歌、想念以前的事、作不好的夢,等自己好起來,或是永遠沒有。就算遇見下一個愛的人,也依然想好好記得那段,當作不痛的傷,畢竟曾在那麼深的心底,用靈魂愛過。
不過幸好,這世界上大概還沒有人真的懂量子力學。就連波耳都說:「如果你沒有被量子力學所困惑,那就代表你根本沒有徹底了解它。」而電影中波耳也說:「它就像是樂譜,重點不是讀懂音樂,而是你能聽到它。你能聽到音樂嗎?」無論詩或者樂,都有可解、不可解與不必解者,而我只是將電影純然歸還於藝術,欣賞它的美足矣。
再者身為女性,全世界都以為你只需要愛情,或者在適婚的年紀得到個足以溫飽更甚稍富裕的婚姻,而你此生即屬圓滿,於是為了夢想與證明,你甚至連寂寞都不敢,怕就此成了他們口中的所謂女人。可你就是,有自主思考的能力,有靈魂、情感、野心和天賦等,無須證明或者逃脫,因為你生來就是女人,遇到真愛的時候,可以用自己自在
每一個人即是一套封閉系統,就如iOS上架的軟體,Android無法下載,這並非誰邏輯謬誤,或是誰缺乏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根本自始至終就是不一樣的系統。於是就語言文字的體系而言,我們可能始終都只能在相互誤解中,用溝通竭力靠近彼此。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即便以現代的觀點來看,知名指揮家伯恩斯坦的情感生活,也不容易為主流價值所接受,但他無論是對妻子費莉西亞,還是對同志愛侶柯斯藍,都是有情有義。感情的事,不適宜用道德,去做絕對的黑白論斷,親密關係裡,各人有各人的功課,能夠無愧於己,無愧於每段關係,應該就是力所能及的最好結局了。 婚內出軌是很多女性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滯留生 The Holdovers(2023) Director:Alexander Payne 喜歡《滯留生》致敬70年代的片頭,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還喜歡,整部片嘗試在既定的校園片框架中,玩出的新的高度,甚至感覺有機會成為新一代的聖誕經典電影,劇中幾為毫不相關的孤單角色在聖誕節彼此相擁的細膩情
沒有想到一部沒台詞的電影,帶來的感受卻如同千言萬語般,那些放心裡的回憶,已經被它悄悄地轉譯成幸福。
最後一次的〈September〉令人心傷卻又欣喜。心傷可能是因為,你曾經也是那隻弄丟了珍貴寶藏的寂寞小狗,或者你是那隻無法為自己的去留選擇的機器人;欣喜則是因為,你在弄丟了什麼,又被什麼人給弄丟之後,終於能理解愛一個人,也可以只是靜默無為地,在一旁看著。
一場離奇死亡事件,妻子成了唯一的嫌疑犯,而目擊證人竟是視障的兒子和一隻導盲犬。法國電影《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奪下去年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本文將著重分析「真相」如何在這部電影裡被解剖(Anatomy),以及一段甜蜜的婚姻關係何以失衡,終至墜落(Fall)。
即便以現代的觀點來看,知名指揮家伯恩斯坦的情感生活,也不容易為主流價值所接受,但他無論是對妻子費莉西亞,還是對同志愛侶柯斯藍,都是有情有義。感情的事,不適宜用道德,去做絕對的黑白論斷,親密關係裡,各人有各人的功課,能夠無愧於己,無愧於每段關係,應該就是力所能及的最好結局了。 婚內出軌是很多女性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滯留生 The Holdovers(2023) Director:Alexander Payne 喜歡《滯留生》致敬70年代的片頭,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還喜歡,整部片嘗試在既定的校園片框架中,玩出的新的高度,甚至感覺有機會成為新一代的聖誕經典電影,劇中幾為毫不相關的孤單角色在聖誕節彼此相擁的細膩情
沒有想到一部沒台詞的電影,帶來的感受卻如同千言萬語般,那些放心裡的回憶,已經被它悄悄地轉譯成幸福。
最後一次的〈September〉令人心傷卻又欣喜。心傷可能是因為,你曾經也是那隻弄丟了珍貴寶藏的寂寞小狗,或者你是那隻無法為自己的去留選擇的機器人;欣喜則是因為,你在弄丟了什麼,又被什麼人給弄丟之後,終於能理解愛一個人,也可以只是靜默無為地,在一旁看著。
一場離奇死亡事件,妻子成了唯一的嫌疑犯,而目擊證人竟是視障的兒子和一隻導盲犬。法國電影《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奪下去年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本文將著重分析「真相」如何在這部電影裡被解剖(Anatomy),以及一段甜蜜的婚姻關係何以失衡,終至墜落(Fall)。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寫東西的時候,我經常先觸碰一些游離的情緒,順利的話,順著某條情緒往裡面走,可以遇見別有生機的洞穴。 童年經驗必然影響了成年以後的行為模式,儘管有一些心理勵志的說法,說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完全擺脫過去的習性和限制,開創全新的局面。 理論上可以,但童年經驗是初次認識世界最初的基石,之後的世
Thumbnail
「螞蟻總是會出去搜索食物,再回到巢裡,如此規律且枯燥的日常,日夜不斷。」 「你每天的生活不也是這樣子,每天上班又下班,沒有任何的興趣或娛樂, 只是機械又制式化的重複著一貫的動作,就像這小小的螞蟻?」
Thumbnail
我的體會與感悟 第一次看著鳥類在我手中死去的時候,很難過。當時祂滿嘴都是螞蟻,身體從有溫度到冰冷。 後來看多了,數量一多,就漸漸麻木了,因爲不可能看到一隻就哭一次,這樣很快就會沒有力氣,還是把那些力氣花在可以做出更多改變的地方可能比較有希望。 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很多人可能會説人都吃不飽了
當螞蟻站起身來 看山看海看滿天星光 想夢境想未來想從前 跟那些爬行的 不會有話說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 允許自己不知道」,其實也不錯…承認並接受自己的渺小。哪怕是像螞蟻般渺小的存在,也都是盡力在活著…既渺小,又偉大。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並不適合我們 你有在自己的家裡發現過一隻隻的螞蟻忙碌地在東奔西跑的嗎? 從你的視角來看,你很清楚的就可以知道哪裡有食物,但是從那些螞蟻的視角來看,由於牠們的體型實在是太小了,所以牠們沒辦法一下子就知道食物在哪裡,於是可以發現到有一些螞蟻會到處亂跑,甚至會往
Thumbnail
關係,要如同螞蟻般,撿拾遺落的片段。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寫東西的時候,我經常先觸碰一些游離的情緒,順利的話,順著某條情緒往裡面走,可以遇見別有生機的洞穴。 童年經驗必然影響了成年以後的行為模式,儘管有一些心理勵志的說法,說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完全擺脫過去的習性和限制,開創全新的局面。 理論上可以,但童年經驗是初次認識世界最初的基石,之後的世
Thumbnail
「螞蟻總是會出去搜索食物,再回到巢裡,如此規律且枯燥的日常,日夜不斷。」 「你每天的生活不也是這樣子,每天上班又下班,沒有任何的興趣或娛樂, 只是機械又制式化的重複著一貫的動作,就像這小小的螞蟻?」
Thumbnail
我的體會與感悟 第一次看著鳥類在我手中死去的時候,很難過。當時祂滿嘴都是螞蟻,身體從有溫度到冰冷。 後來看多了,數量一多,就漸漸麻木了,因爲不可能看到一隻就哭一次,這樣很快就會沒有力氣,還是把那些力氣花在可以做出更多改變的地方可能比較有希望。 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很多人可能會説人都吃不飽了
當螞蟻站起身來 看山看海看滿天星光 想夢境想未來想從前 跟那些爬行的 不會有話說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 允許自己不知道」,其實也不錯…承認並接受自己的渺小。哪怕是像螞蟻般渺小的存在,也都是盡力在活著…既渺小,又偉大。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並不適合我們 你有在自己的家裡發現過一隻隻的螞蟻忙碌地在東奔西跑的嗎? 從你的視角來看,你很清楚的就可以知道哪裡有食物,但是從那些螞蟻的視角來看,由於牠們的體型實在是太小了,所以牠們沒辦法一下子就知道食物在哪裡,於是可以發現到有一些螞蟻會到處亂跑,甚至會往
Thumbnail
關係,要如同螞蟻般,撿拾遺落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