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控制與生命探索:《可憐的東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中的時候,應該是第一次用自己的身心體會束縛,陰錯陽差進了學區知名的升學班,導師更是著名的強勢,明明已是禁止體罰的年代,我們卻還是在以成績為尊的標準下,遭受身體心理的責難。不過小時候無法言明這些,只想著長大,或是再也不長大了都好過當下。某個假日午後,難得有一大把的百無聊賴可以潑灑,我無所事事的趴在沙發上,偶然發現地上一隻螞蟻,不知道為什麼就只有那一隻,我的視線緊隨著牠繞,牠一直繞一直繞,像是找不到同伴和方向,世界於牠大到無所適從。我竟為此感到寂寞,總覺得窮盡牠的一生都找不到路,卻不過只在我連頭都不用抬的眼界範圍內罷了。

然後是高中,偶然和同學聊起曾經的那日午後,我說著我的憐憫和投射,他卻笑我傻,他說我的腦袋多大、牠的才多大,牠根本不曾感知害怕或寂寞,牠只不過活著。是啊!我們似乎酷愛自以為是的投射,替因故歇業的店家哀悼;替海生館裡的海豚海狗感到悲哀;替偏鄉原民拒絕開發,聲援保護傳統領域;擅自重啟《可憐的東西》電影中貝拉的生命,再控制他應該(或不應該)擁有情感......隨著我在世上體驗的越多,讀過更多的書、感知更多美好與不適,後來的我再也無法輕易認同或不認同「上帝」葛德溫、鄧肯。不問所以的賜予新的生命是好的嗎?帶領無知的他出走探索是好的嗎?當然用性別或權力的控制或迫害絕對是錯的,而以「禮教道德」、「善良風俗」或更高層次的什麼,作為奴役麻痺的手段,就又合理了起來嗎?

就如同紀伯倫在《先知》中寫下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我總相信自己是宇宙的孩子,所以父母、或電影中的「上帝」皆不過是媒介,生命必須依他們而生,但生命不屬於他們;而這副身軀、或電影中的「維多利亞」也同樣不過是容器,讓我們(或貝拉‧貝斯特)的靈魂安放,以來到這裡體驗世間一切。

小一點的時候好像更注重「體會」,對於萬事萬物要有所感,要愛這個世界甚過自己、要恨這個世界以證明投入;現在倒是比較在意「體驗」,放空整副身心的去吸收和承接,讓自己有所智識和話語權以做選擇,讓自己掙脫來自「我」、父母甚或社會的控制枷鎖,當然很難、很難,但仍是相信我已在其中試著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在《可憐的東西》電影中應可簡單的劃分黑白/彩色,是意識到自我與否,而隨著他出走的旅程,更是體驗了里斯本:性和慾望、船上:智識教育、階級和金錢,最後在巴黎妓院:反而成就了他對於身體和自我更完整的想像。而貫穿全片的體驗,大約就是關乎身為一名女性,面對的權力不對等的男性說教或脅迫控制。真正的人生旅途理所當然不是這樣劃分,能(需)體驗的更是不勝枚舉,以前以為總有一件事是一輩子都要抱持著的信念,殊不知那份唯一的信念竟隨著成長體驗不斷轉換,但目前維持較久的大概是「being human」吧!就不斷不斷的,讓自己去愛、去體驗、去感受,並一次次因自己的選擇而感到自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野口夏-avatar-img
2024/05/04
寫得真好。很奇妙,我常常在字裡行間中看見妳的寬廣,可偶爾讀著讀著,總還是有一絲絲哀傷。
Yihan-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06
野口夏 感覺這是我要練習的事呢><要繼續把寬廣的感覺留住,也要學習你的文字總帶給人暖洋洋的感覺~~
能夠自由的選擇,那是多麼美好的事情,我想我內心也有顆嚮往自由的心,過去被控制或者被束縛的感覺,讓我當時對這個世界很畏懼,所以也無法很快樂!雖然現在還在練習,但我覺得能夠更順從本心去做選擇了,是我很大的進步!
Yihan-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3/09
Clear Day 亮亮 好棒的感覺~
avatar-img
Yihan的沙龍
51會員
116內容數
名字念起來是易寒,唱起來像遺憾。 於是就這樣其實符名的活著。
Yiha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21
最開始吸引我的點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對這個詞深感興趣,總以為「非物質」是如此縹緲並難以傳承,一不小心就再也沒有人記著;而殯儀文化更是另一個感興趣的點,因為它帶點神祕、帶點恐怖、帶點禁忌,有人談了傷感、有人談了忌諱,而大多數的人是根本不理解。
Thumbnail
2025/01/21
最開始吸引我的點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對這個詞深感興趣,總以為「非物質」是如此縹緲並難以傳承,一不小心就再也沒有人記著;而殯儀文化更是另一個感興趣的點,因為它帶點神祕、帶點恐怖、帶點禁忌,有人談了傷感、有人談了忌諱,而大多數的人是根本不理解。
Thumbnail
2024/10/12
很多時候,心之所嚮的事無法好好抑制,但至少我們通常能夠掌控腦袋,封存身體裡的動物,離開叢林、表現得社會。可是有時候,腦袋的、社會的病沒辦法控制,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記得要笑,連哭的時候都要笑,誰叫這個世界連一點點愛都給不起。
Thumbnail
2024/10/12
很多時候,心之所嚮的事無法好好抑制,但至少我們通常能夠掌控腦袋,封存身體裡的動物,離開叢林、表現得社會。可是有時候,腦袋的、社會的病沒辦法控制,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記得要笑,連哭的時候都要笑,誰叫這個世界連一點點愛都給不起。
Thumbnail
2024/08/28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方針通常都是努力、成功、不要甘於平凡。直到出了社會,大家開始認知經濟能力的重要,所以開始比社會貢獻、比薪資水平,都贏不過的話,至少也要比工時假期。誰的工作符合「錢多事少離家近」,誰就那麼值得稱羨一點。
Thumbnail
2024/08/28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方針通常都是努力、成功、不要甘於平凡。直到出了社會,大家開始認知經濟能力的重要,所以開始比社會貢獻、比薪資水平,都贏不過的話,至少也要比工時假期。誰的工作符合「錢多事少離家近」,誰就那麼值得稱羨一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跟小學同學「余」,小時候都會走某條大街回家。有一天,我們發現了大街上有幾隻毛毛蟲正在爬行。其中一隻毛毛蟲長得跟別人不太一樣。余看到牠興奮極了,拿著撿來的石頭與樹枝玩弄。一開始我們只是覺得好玩,但這隻毛毛蟲似乎看起來不太妙,接著就越動越慢。 我跟余吞了吞口水,覺得有種怪怪的感覺,不太敢再拿
Thumbnail
我跟小學同學「余」,小時候都會走某條大街回家。有一天,我們發現了大街上有幾隻毛毛蟲正在爬行。其中一隻毛毛蟲長得跟別人不太一樣。余看到牠興奮極了,拿著撿來的石頭與樹枝玩弄。一開始我們只是覺得好玩,但這隻毛毛蟲似乎看起來不太妙,接著就越動越慢。 我跟余吞了吞口水,覺得有種怪怪的感覺,不太敢再拿
Thumbnail
從前有一隻好小好小、比小小孩的小指頭還要細的無殼蝸牛,名字叫做蝸仔,跟一群好朋友住在一棟大樓外面的花圃裡......
Thumbnail
從前有一隻好小好小、比小小孩的小指頭還要細的無殼蝸牛,名字叫做蝸仔,跟一群好朋友住在一棟大樓外面的花圃裡......
Thumbnail
利用音階玩手指謠、運用絲巾帶領律動、用黏土捏出可愛的小螞蟻、還可用感官盆幫小螞蟻做一個新家,我們一起跟著小螞蟻找新家吧!
Thumbnail
利用音階玩手指謠、運用絲巾帶領律動、用黏土捏出可愛的小螞蟻、還可用感官盆幫小螞蟻做一個新家,我們一起跟著小螞蟻找新家吧!
Thumbnail
昨天吃飯時,遇見一隻狐蒙,是店內飼養的寵物,因為很乖巧不咬人所以我也跟牠玩著。一個小男孩一直牽著牠,始終不讓牠跟我靠太近太久,也不讓任何人靠太近太久。但越是想掌控這隻狐蒙,我感覺牠越是想逃離牽繩。我只是站在那隻狐蒙身旁,一動也不動,牠卻一直想爬到我身上。我想牠是想逃離。
Thumbnail
昨天吃飯時,遇見一隻狐蒙,是店內飼養的寵物,因為很乖巧不咬人所以我也跟牠玩著。一個小男孩一直牽著牠,始終不讓牠跟我靠太近太久,也不讓任何人靠太近太久。但越是想掌控這隻狐蒙,我感覺牠越是想逃離牽繩。我只是站在那隻狐蒙身旁,一動也不動,牠卻一直想爬到我身上。我想牠是想逃離。
Thumbnail
螞蟻是老師養的 繼之前的我是「蟻后」的故事後,最近,我們教室引發一連串有關螞蟻的可愛小故事。  上星期開始,不論是教室或是家裡,螞蟻的數量爆增。 「奶奶說,快要下雨了」佳佳說。 「為什麼奶奶會知道?」 「因為螞蟻變很多,它們很會排隊。」 「我爸爸也說,快下雨………」軒軒說。 我心裡懷疑
Thumbnail
螞蟻是老師養的 繼之前的我是「蟻后」的故事後,最近,我們教室引發一連串有關螞蟻的可愛小故事。  上星期開始,不論是教室或是家裡,螞蟻的數量爆增。 「奶奶說,快要下雨了」佳佳說。 「為什麼奶奶會知道?」 「因為螞蟻變很多,它們很會排隊。」 「我爸爸也說,快下雨………」軒軒說。 我心裡懷疑
Thumbnail
小一點的時候好像更注重「體會」,對於萬事萬物要有所感,要愛這個世界甚過自己、要恨這個世界以證明投入;現在倒是比較在意「體驗」,放空整副身心的去吸收和承接,讓自己有所智識和話語權以做選擇,讓自己掙脫來自「我」、父母甚或社會的控制枷鎖,當然很難、很難,但仍是相信我已在其中試著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Thumbnail
小一點的時候好像更注重「體會」,對於萬事萬物要有所感,要愛這個世界甚過自己、要恨這個世界以證明投入;現在倒是比較在意「體驗」,放空整副身心的去吸收和承接,讓自己有所智識和話語權以做選擇,讓自己掙脫來自「我」、父母甚或社會的控制枷鎖,當然很難、很難,但仍是相信我已在其中試著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