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45
我要為這些摸索掙扎以成為自己的人,指出最後一個特徵。那就是:這些人好像寧可成為一段過程而不願只是個成品。當他開始進入治療關係之時,他會希望達到某一個固定的狀態;他希望到達的是「問題已獲解決」,或「工作甚有效率」,或「婚姻十分美滿」等等確定的終點。但在自由無礙的治療過程中,他會傾向於放棄這麼固定的目標,而逐漸接受一種更能令自己滿足的認知,那就是:他本身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而是一段形成旳過程。
有位案主說:「……還沒組織好,還沒弄完,不過我只是覺得亂亂的,而不是不敢去做,因為我已經相信這應該是一段連續不斷的過程……我覺得很興奮,有些時候也會心情不好,但能覺得自己正在行動中,這實在很能鼓舞我;我很清楚自己已經上路了,雖然有些時候也不怎麼完全明白要去的到底是什麼地方?」
在這裡很可以看出這人表現了對有機官能的信任,以及他對「自我乃是一個過程」的體驗。這一段描述說明了這個人接受他自身之為一種「形成之流」而非一種已經完成的產品。那意思是說:一個人乃是一流動的過程,不是定著或停滯的物體;是滾滾不休的變化,而不是一堆固體材料;是各種潛能之不斷變化的排列組合,不是一組定量定性的人格特質。
再舉一段話:「這整列不斷發生的體驗,還有我在其中所發現的各種意義,好像把我推向一段航程,我覺得又高興又有點害怕。走這段路好像是讓我的體驗來載我,而它的方向顯然總是向前走的—這目標呢?我現在只是努力要瞭解目前所驗驗的意羗,所以對於長遠的目標還只能模模糊糊地指認。我的感覺好像是在體驗的亂流中漂浮,但最令人著迷的是,我有可能可以理解這種變動不居的複雜體驗會有什麼意義。」
[我→]這我有很深的體驗。
2010年,我碰到花精老師,參加了2次座談會之後,因為要陪媽媽去醫院,會有惡劣的情緒,而決定使用花精幫助自己舒服一點,接著去上自我療癒課。當時覺得我只有幾個問題,想將那幾個問題「解決」就好。一開始,真的解決了很多問題,很好,但覺得還是有不對勁的地方。
上課快完時,老師要我去當諮詢師,我問:「可以嗎?我課都還沒上完。」他說可以,其實是他加課,說我們這班3個人都有諮詢師的特質,他將諮詢師的課都上完了。後來我明白我為什麼要當諮詢師?一方面是當諮詢師的話,自己的進步會比較快,可以從個案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問題,可以找出來調整。所以我還有問題喔?不都解決了,只剩一、二個而已嗎?。
上課時,我說到我大女兒的情形,她將正職的工作辭掉,做一點打工,尋找下一步要做什麼?我也碰到低潮期,什麼都不想做。老師說,我們2個人都低盪在那,我要先動起來,女兒才會動起來。
好吧!我就有氣無力地開始做,自己慢慢摸索。接下來過的日子、經歷的事情,不是我之前可以想像的,多了很多很多的可能。
上課開始時就接著而來的,發現我的「問題」從幾十個,幾百個到幾千個,沒完沒了,我才知道沒有做完的時候。後來已經不稱為「問題」了,是「可以」更好。
再來是這5年的低盪潛伏期,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沒有力氣,什麼都不想做,難道老了嗎?從此就這樣嗎?我會「好起來」嗎?到明白,沒力氣是阻止我亂做事,保持少量的能量;再明白,我處在轉型期中,之前每隔一段時間,就得轉型,那都是小轉型,這次要轉得徹底,180度地轉,至於要轉到什麼地方去?要過什麼樣的日子呢?不知道,看不到。然後我說:都可以,我都接受。
去年,去新竹總部參加了投射研習班,和老師聚會了2次後,終於轉過去了,我明白了,原來要成為這樣的人,過這樣的生活。
但是事情還沒完,我的糖尿病在醫生加藥後,只降低了2個月,早餐的飯前血糖又升高了,又有事情了,我又得做點事了。好吧!原來以為走到哪裏就是結果了,不是,要一直走下去,沒有一個固定的終點和結果的。
<成為一個人>第六章—摘句、我的對照(七)到本篇結束
https://vocus.cc/article/6646f6e4fd89780001f1f9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