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延聊電影|《兩萬種蜜蜂》|美麗的蜂蠟,請照亮我:《兩萬種蜜蜂》該清醒的不是孩子|院線電影

延延聊電影|《兩萬種蜜蜂》|美麗的蜂蠟,請照亮我:《兩萬種蜜蜂》該清醒的不是孩子|院線電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兩萬種蜜蜂》裡有場令我驚艷的戲碼。姨婆帶著孩子在蜂巢箱旁工作,她將整個家族與分工合作的蜜蜂作比擬,試著向孩子解釋人類社會的性別結構,孩子只是直率地回應了姨婆的「蜂巢」一說,鎮上的老婆婆如同守門的工蜂,父親與哥哥則是雄蜂,至於自己,他認為自己是「女王蜂」。那麼姨婆又是哪種蜜蜂呢?孩子伶俐地答道:「妳不可以是蜜蜂,妳是養蜂人。」因為養蜂人才能照料整個家族。這個孩子有著多個名字,他是「艾托」也是「可可」更是「露西亞」,在姨婆眼中,這個孩子只有在照顧蜂巢時,才能盡情當個女孩做自己,這場戲完美傳達了孩子的性別認同,他生來就該是隻「女王蜂」。看向本片的片名《兩萬種蜜蜂》,指的是「光是蜜蜂就有兩萬多種」,他們全都是自然世界替花播種的「好蜜蜂」,而她們家族的女性也有流傳了一個傳統,她們會拿棍子敲打蜂巢三下,告訴蜜蜂們自己的秘密,因為她們早已將「蜜蜂」視為家族的一份子,那麼主角這隻「小女王蜂」呢?她也應當受到認可成為家族的一份子。

raw-image

當蜂巢裡的蜜蜂死去,可能是染上了美洲幼蟲病,因此就連「蜂框」也得一併處理燒掉,將這一概念放到主角身上,這份性別認同上的困惑,讓他被奶奶和父親視為一種疾病般的「恥辱」,「出了家門就不該放任他」的管教心態,更是銷毀了主角生來所持的「框」。事實上,「蜂框」能夠提煉出可塑性的「蜂蠟」,蜂蠟是塑造人體雕像時最好的材料,主角過世的外公就是以此創造出「風之精靈西爾芙」的系列作品,以當地女性裸身的形象完成雕像,高挑的女性也是主角眼中渴望成為的模樣。主角的母親同樣使用蜂蠟來完成學校要求的作品,小主角也藉由蜂蠟捏出了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一條「美人魚」。「這裡有美人魚嗎?」河流裡的美人魚或許只是假想,但若能夠堅持著這份「信念」就有可能成真,主角是如此相信著,因此他張開雙臂橫倒在床邊,套上了美人魚的道具尾巴,服裝就此成了孩子的蜂蠟,因此電影開場主角偷走女同學的泳裝,或是在服裝店觸碰的洋裝,甚至是和隔壁鄰居孫女交換穿上的泳裝,這些都是讓她成為女孩的必經儀式之一。

raw-image

「上帝所造的我們都是完美的!」

「信念」在片中的定義是「為了相信而挺身而出。」,這一概念的延伸,即是鎮上的人們堅持找回遺失的「洗者若翰」聖像,因為他們相信聖像並未被河水沖走,自此揭示了西班牙當地的信仰文化。小主角看著剛出生的小表弟,對於十天後將要舉行的「洗禮」感到不解,阿姨的解釋更是使他感到疑惑,宗教上藉此儀式來「洗清罪惡」,但是如此可愛的小表弟貝歐生來並沒有罪,因此主角才會將「罪」的概念套到了自己身上,生錯身體的自己是否才是有罪?主角天真地問著阿姨,「你本來就想要生男生嗎?」「如果他不喜歡他的名字怎麼辦?」每個問題都讓人感到無比痛心,最讓人難過的是主角問著姨婆自己可否死去,重新投胎當一個女生。「妳不需要死掉。」姨婆的回應溫柔地接住了孩子,更讓主角決定給自己取一個新名字「露西亞」,這名字的由來是教堂裡的「聖露西亞」畫作,她拒絕所有追求者,並把自己獲得的嫁妝分送給貧苦的人,她也要故事裡如此良善的女性。全片最讓人驚嘆的是結尾劇情的設計,整個家族在山林裡呼喊名字找尋「想尋死」的小主角,「艾托」的名字在山間此起彼落,直到最後母親和哥哥改喊了她的新名字「露西亞」,以此方式接納她所認同的新身分,最終成功找回了孩子,他們也不必再尋找聖像了。

raw-image

《兩萬種蜜蜂》可以說是對柏林影展演技類銀熊獎「取消性別分類」後的最好回應,八歲小演員蘇菲亞奧特羅的演出完美撐起了「主角」的重量,以孩童視角詮釋跨性別者的掙扎,她的氣憤不平、她的羨慕嫉妒,她對自己懷抱著希望,也能夠理解父母與自身的恥辱。這也解釋了為何必須「去性別化」來看待演員,就此能夠看見一顆更純粹的新星。蘇菲亞帶來重生般的表演能量,烏雷索拉導演則帶來真摯細膩的靈動影像,都讓我相信了《兩萬種蜜蜂》足以喚醒那些對「性別議題」視而不見的觀眾,沒有人要再為性別認同的惡夢所驚醒,那兩場首尾呼應的母女對看戲,真正該清醒的不應是孩子,「媽媽,我醒了。那你也醒來了嗎?」清醒後的我們,也都會成為新蜂巢的一份子。

raw-image

🎶延伸聽歌: #8llie feat. #影子計劃 《#蜂和蜜 》


#兩萬種蜂蜜 #20000speciesofbees #20000especiesdeabejas #estibalizurresolasolaguren #sofiaotero #patricialopezarnaiz #anegabarain #itziarlazkano #spanish #berlinale #silverbar #goyaawards

avatar-img
延延聊電影的沙龍
117會員
429內容數
主要是個人文章放置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延延聊電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電影《滯留生》如同片中的水晶玻璃球,盛裝了1970年代的老靈魂,將三個不得不留在學校的角色置放其中,受到那褪去聖誕帽的佳節氣息感染,進而改變了彼此面對生命的態度。因此,當安格斯在平安夜派對上專注地盯著這顆水晶球時,彷彿重新審視了他們三人的孤寂,位處邊緣因而被留在了這處安全區域,搖動水晶球看著降下的白
《太空孤航》談的是「孤獨」這一命題。「我不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亞當山德勒飾演的太空人雅庫布如是說,但是當他關掉與地球的連線直播後,整個太空艙只剩一片寂靜,唯有廁所的管路時不時會發出惱人的聲響,吵得他無法入睡。「孤獨」因著「太空人」的工作執行「單人任務」而有了另一層意涵,他飛上太空探索那片盤旋了四年
1953年的電影《小逃亡者》當中,七歲男孩喬伊逃亡的目的地,正是紐約布魯克林區的旅遊勝地康尼島,經典地標摩天輪以及一整排的遊戲攤販,最壯觀的是假期湧入沙灘上的滿滿人群,喬伊在此被迫長大,學著撿拾玻璃瓶換錢來養活自己,他的成長也延續到《再見機器人》當中,《再見機器人》帶領觀眾來到1980年代的康尼島,
《夢想集中營》可說是我今年目前看到最恐怖的作品。郊區的獨棟樓房與夢幻的後花園,這無疑是人類最嚮往的夢想家園,《夢想集中營》的霍斯一家人,他們在郊區野餐嬉戲、在河上滑行獨木舟,在庭院裡的泳池辦派對,邀請其他孩子一同慶生。這群孩子受到父母栽培,猶如院子種的天藍繡球,初生的嬰孩聞著玫瑰花香,看著大理花
《恆久定律》將人與機器人視為同等物,他們共同投入這場「拉近距離」的愛情試驗,內心流過了複雜的情感使他們抱在一起,試圖在恆長的歷史之下留住彼此的身影,這份感動是如此真實無可取代。《恆久定律》播映至此,讓我相信了人機戀的可能性,下週起將跟著大家週五一起追劇,因為我要見證你們相愛的歷史。
1995年幾名電影製片人向「日舞影展」提交電影失敗,因而創建了自己的獨立影展。Slamdance影展主要在挖掘「低成本」的獨立電影,諾蘭、奉俊昊等當代知名大導演都曾在影展上播映而受到挖掘。本次短片網站為慶祝其成立30週年,精選十部今年入選的短片作品,供觀眾免費觀賞。
電影《滯留生》如同片中的水晶玻璃球,盛裝了1970年代的老靈魂,將三個不得不留在學校的角色置放其中,受到那褪去聖誕帽的佳節氣息感染,進而改變了彼此面對生命的態度。因此,當安格斯在平安夜派對上專注地盯著這顆水晶球時,彷彿重新審視了他們三人的孤寂,位處邊緣因而被留在了這處安全區域,搖動水晶球看著降下的白
《太空孤航》談的是「孤獨」這一命題。「我不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亞當山德勒飾演的太空人雅庫布如是說,但是當他關掉與地球的連線直播後,整個太空艙只剩一片寂靜,唯有廁所的管路時不時會發出惱人的聲響,吵得他無法入睡。「孤獨」因著「太空人」的工作執行「單人任務」而有了另一層意涵,他飛上太空探索那片盤旋了四年
1953年的電影《小逃亡者》當中,七歲男孩喬伊逃亡的目的地,正是紐約布魯克林區的旅遊勝地康尼島,經典地標摩天輪以及一整排的遊戲攤販,最壯觀的是假期湧入沙灘上的滿滿人群,喬伊在此被迫長大,學著撿拾玻璃瓶換錢來養活自己,他的成長也延續到《再見機器人》當中,《再見機器人》帶領觀眾來到1980年代的康尼島,
《夢想集中營》可說是我今年目前看到最恐怖的作品。郊區的獨棟樓房與夢幻的後花園,這無疑是人類最嚮往的夢想家園,《夢想集中營》的霍斯一家人,他們在郊區野餐嬉戲、在河上滑行獨木舟,在庭院裡的泳池辦派對,邀請其他孩子一同慶生。這群孩子受到父母栽培,猶如院子種的天藍繡球,初生的嬰孩聞著玫瑰花香,看著大理花
《恆久定律》將人與機器人視為同等物,他們共同投入這場「拉近距離」的愛情試驗,內心流過了複雜的情感使他們抱在一起,試圖在恆長的歷史之下留住彼此的身影,這份感動是如此真實無可取代。《恆久定律》播映至此,讓我相信了人機戀的可能性,下週起將跟著大家週五一起追劇,因為我要見證你們相愛的歷史。
1995年幾名電影製片人向「日舞影展」提交電影失敗,因而創建了自己的獨立影展。Slamdance影展主要在挖掘「低成本」的獨立電影,諾蘭、奉俊昊等當代知名大導演都曾在影展上播映而受到挖掘。本次短片網站為慶祝其成立30週年,精選十部今年入選的短片作品,供觀眾免費觀賞。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