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我透過社群的參與才知道,原來有所謂的「向上社交」。對我來說,向上社交通常發生在個人開始不滿足現況,或是對人生有窒礙感時,會希望自己可以跨出原本的生活圈,認識不同領域的人、甚至事更厲害的人,做和現在不一樣的事。
但所在的圈層,是因為以往的習慣和交遊使然,在每天只有工作的狀況下,朋友圈只有辦公室同事和家人、以往的朋友,要如何突破,並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我自己總結了三種方式,也是我自己實踐過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為知識付費是最快的一條路。
前幾年我為了想學自媒體經營和拍照,進入一個團隊,成為對方的夥伴。
本來一開始我也抱著試水溫的心態,繳個最低費用,進入圈層,認識更多人。
但後來我並不滿足,因為我發現,大家會將心力給更願意學習、展現的人,後來團隊有新項目,我雖然不認為自己可以營運對我來說不少的資金,但也咬著投入了。
確實也讓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今日,我們還保持著聯繫。
後來,因為我為團隊負擔了生命數字的包班課程費用,認識現在的合作夥伴之一,也是我重要的啟蒙恩師。
再後來,我參加了另一個組織舉辦的兩屆敏捷培力營,以及一門專業作文課,進而得到了現在的合作機會。也在營隊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我原本生活圈不會認識的人。
學習的組織,尤其是付費型,很容易碰到願意為知識付費,且也有需要他人合作協助的人,因為我們有個共同的特性:
願意為需要的服務付費,並且珍惜對方的知識和職能、經驗,深知不可浪費對方的時間,也大方助人。
你想成為什麼人、與什麼樣的人交往,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靠近那樣的圈層。
付費學習,是最快提升自己的方式,也是最快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結識他人的一條路徑。
有人進入班群學習後,為什麼可以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人則是學完了,但沒有把握住累積人脈的機會?
差別在於在團體中的主動性。
我進入團隊或是班群,是因為我真的對那件事情很感興趣,於是認真的聽講和學習。
我的前輩之一曾經跟我說過,當你還沒沒無聞,又想被他人認識時,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動服務大家:
如果你上課很喜歡作筆記,就整理自己的筆記分享給大家,講師會很感謝你,因為有人將他上課的內容認真地記錄下來;如果你會做心智圖,就做一張;如果你喜歡寫文章分享、拍照,就專程為此寫一篇,回饋給講師或是貼在自己的版面、對方的版面上幫他們宣傳。
如果你很喜歡問問題,也大方地提問,因為你的提問,會讓講師知道你對這件事很好奇,對他的上課內容很認真,有思索才有提問(但不是隨便的詢問)。
團隊偶爾有突發狀況需要幫忙,此時可以主動伸出援手,主動協助,不僅可以解決對方的困擾,也可以其他學員對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活動進行中,積極發言、主動提問(不是挑釁或挑戰唷),都可以增加自己讓他人認識的機會。
當你發自內心服務他人時,無形中也開啟了一條道路讓他人認識你。
我確實做了這些事:
認真的交付老師交代的作業,變得很突出,因為真正交作業的人超少;
認真的寫一篇心得回饋給講師,為講師們分享課程,這是每位講師和課程都很需要的客戶行銷,既然我在彼時熱衷寫文章,又喜歡我所上的課,分享,恰恰是我能做到可以回饋給講師的事,也能幫助到課程,何樂而不為呢?
把筆記分享到學習群中,讓其他學員也可以有整理好的筆記複習;
在活動中主動幫忙,幫忙訂餐啦、拿東西、有活動需要人手時就主動加入,解決他人的問題,增加自己的歷練;
當老師問我願不願意考試時,我好像是第一個說「我願意」的人。
當別人還在猶豫害怕時,雖然我壓力也很大啦嗚嗚,沒考過丟臉啊,但轉念一想,沒考過就算了吧,再考一次,但一次過更開心,所以僅管考前準備壓力大如山,我還是考過了!也讓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點我自己到很後面才理解,緣分的累積實屬不易,也需要時間累積。
當你透過活動認識他人時,也有機會認識他人的朋友。
透過這樣的方式擴展自己的「弱連結」網路。
但前提是,對方也信任你、對你有好感,願意將他的朋友介紹給你。至於式什麼契機,很難說,但在時機恰當時,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所以,維護好彼此的關係與信賴度,是十分重要的。
不是三不五時的聊天,但在有意義的場合或事務上,讓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則是十分重要的,每一次的好印象,都是未來可能開花的種子之一。
實力不夠時,很難與比你厲害的人做朋友,一來是沒有切入點,二來是你無法理解對方所思、所想,談論的事物不在同一個頻道上,更難有共鳴,認識了許多人一點也不代表什麼,當對方有事想要找人幫忙,能夠想到你,你們的關係,才真正有了意義。
因此想破圈成長,向上開闊眼界該怎麼辦?
以上的方法希望能有些幫助,除此之外,也要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認知思維,才能知道他人是如何看世界,又是如何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