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與AI的第二回合:戰還是和?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OpenAI旗下Sora進軍好萊塢電影產業

raw-image
週五 (3月22 日),市場傳出世界頂級人工智慧公司OpenAI開始進軍電影業,計劃本週在洛杉磯與好萊塢的高管會面,希望導演可以將Sora應用到電影製作中。

繼之前的文章 好萊塢與AI的戰爭已經開始了嗎?後,事件又有了後續的發展。好萊塢自疫情爆發這記重擊後,即使疫情結束,仍未能重現往日榮景,近幾年深陷創意枯竭、政治正確、勞資對立引發罷工等泥淖當中,在整體情勢依舊委靡不振之際,Sora的推出又是一次衝擊。

生成式AI在目前還有著種種缺陷與限制的情況下,娛樂業是最適合,亦為最早接納生成式AI的產業之一,一些人認有助減少辛苦乏味的工作,讓工作更輕鬆,但也有人認為將威脅自己花了大半輩子磨練的技能。不管人們作為感想,但其衝擊早已開始。

大華國際投顧阮蕙慈表示,對於投資人來說,Sora 的橫空出世絕對是要留意的重要產業趨勢之一,其影響性又遠大於其他現有的生成式 AI 相關應用。
好萊塢導演暨製片人派瑞已率先發出警告。他在看過 Sora 影音後已「無限期」暫緩 8 億美元的工作室擴展計畫。

儘管部分團體與個人,已擺出對抗的態勢,像是嘗試阻止AI公司透過挖掘大量版權材料,強化其模型。但對於近年來勞資對立氛圍日益惡化、歷經兩次重大罷工而損失慘重的好萊塢來說,比起昂貴的傳統人力資源,快速有效率又相對低成本的生成式AI恐怕難以拒絕,如今面對OpenAI的主動進擊,其事態的後續發展與影響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raw-image



新聞來源:鉅亨網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501189

0會員
8內容數
看名稱就知道,只是想隨便聊一聊自己感興趣的事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L聊日常 的其他內容
幾乎每一天,大家都可以在各種媒體上看到與AI有關的新聞,扣掉一大半理財投資相關,和一堆的政策願景宣傳,就讓我們來看看最近一周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新發布。
AI熱潮中存在可靠性存疑與濫用的陰影。AI的影響與抉擇,值得我們深思。
自從2001年的網路泡沫以來,似乎每隔一段時間科技產業就會有一個當紅的流行趨勢。
會有這種焦慮,我覺得正是因為生成式人工智慧(AI)擊中近年來好萊塢的軟肋,一昧追求炫麗的聲光特效與政治正確,忽略了電影呈現的本質:劇情與角色塑造,而畫面特效正是AI最容易取代人類從業員的領域之一。
幾乎每一天,大家都可以在各種媒體上看到與AI有關的新聞,扣掉一大半理財投資相關,和一堆的政策願景宣傳,就讓我們來看看最近一周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新發布。
AI熱潮中存在可靠性存疑與濫用的陰影。AI的影響與抉擇,值得我們深思。
自從2001年的網路泡沫以來,似乎每隔一段時間科技產業就會有一個當紅的流行趨勢。
會有這種焦慮,我覺得正是因為生成式人工智慧(AI)擊中近年來好萊塢的軟肋,一昧追求炫麗的聲光特效與政治正確,忽略了電影呈現的本質:劇情與角色塑造,而畫面特效正是AI最容易取代人類從業員的領域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好萊塢罷工事件因演員工會與影視製作公會談判破裂而加劇,持續的罷工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主要爭議集中在人工智慧和串流媒體的剩餘收入。隨著串流媒體與生成式AI的興起,演員對基本薪資、收入不穩定、剩餘收入過低和AI對版權的影響感到不滿。由於AI技術進步迅速,制定有效的協議變得困難。
Thumbnail
《從前,有個好萊塢》所描述的李小龍形象,引起女兒李香凝的不滿,痛批昆汀塔倫提諾,我自己看是覺得還好,但在國外尤其美國,你若要把種族文化考量進去,這件事就可以變得非常複雜。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導演王童曾言:「語言的重要就在於能讓電影『定調』」,而臺語影視劇甚至是臺語歌曲的「調性」,似乎都脫不了以苦情作為底色的哀艷、和以熱鬧喧騰的歡樂貫穿全片這兩大宗,大悲或大喜的氛圍形成台語片最主要的調性。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縱觀臺灣影視劇發展史,可以發現臺語戲劇在1950和1970年代分別仰賴電影和電視劇大鳴大放,但這些榮光似乎都極其短暫,無法獲得長期發展並建立穩定傳統的機會,讓臺語影視劇常面臨斷裂和低谷。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近年來,臺灣影視劇掀起一股「本土」風潮,以刻畫臺灣本土歷史及小人物故事為主題創作,如描述遊子歸鄉後在親族關係間四處碰壁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臺客浪漫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家庭片《孤味》……等等,而在這些電影中,都不難見到「臺語」的身影
Thumbnail
  21世紀的當下,好萊塢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輸出中心。各式各樣的電影在這裡誕生,更多的傳奇導演與演員,一起創造了這個偉大的電影帝國。其中,以《樂來樂愛你》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殊榮的達米恩·查澤雷,以他的新作《巴比倫》,帶著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探這個電影帝國的興盛與變遷。
Thumbnail
近期在國外健身圈中,最熱門的話題便是「肝王」(Liver King) 在影片中承認自己有使用類固醇,並且承認自己先前影片及訪談中聲稱自己是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如吃生牛肉)才有好身材,其實全都是騙人,現在整件事在國外健身圈還持續燃燒,許多國外有名的健身網紅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Thumbnail
昆汀·塔倫提諾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不只沿襲他一貫的血腥與暴力,另外還改寫歷史,重撰事件,傳遞導演對於一個時代的懷念與真愛,也表現出昆丁難得一見的溫暖真情。《從前,有個好萊塢》是部傑作,因為昆丁將不只重演歷史,也讓自己再度嵌入電影史。
Thumbnail
《五人歸來:好萊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Five Came Back)這部紀錄片,介紹五位好萊塢的知名導演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約翰·福特(John Ford)、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喬治·史蒂芬(George Stevens)、威廉·惠勒(William Wyl
Thumbnail
早在 2002 年,紐約時報記者大西哲光就曾報導非洲奈及利亞電影工業的故事。大西說,蘇魯雷區的每個角落都有片商忙著拍片,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男女,亟欲成為演員,希望被製片或導演看中。製作人和導演以典型奈及利亞的雄心壯志和誇張聲勢的語氣跟他說:他們正在打造一個新型態的好萊塢!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好萊塢罷工事件因演員工會與影視製作公會談判破裂而加劇,持續的罷工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主要爭議集中在人工智慧和串流媒體的剩餘收入。隨著串流媒體與生成式AI的興起,演員對基本薪資、收入不穩定、剩餘收入過低和AI對版權的影響感到不滿。由於AI技術進步迅速,制定有效的協議變得困難。
Thumbnail
《從前,有個好萊塢》所描述的李小龍形象,引起女兒李香凝的不滿,痛批昆汀塔倫提諾,我自己看是覺得還好,但在國外尤其美國,你若要把種族文化考量進去,這件事就可以變得非常複雜。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導演王童曾言:「語言的重要就在於能讓電影『定調』」,而臺語影視劇甚至是臺語歌曲的「調性」,似乎都脫不了以苦情作為底色的哀艷、和以熱鬧喧騰的歡樂貫穿全片這兩大宗,大悲或大喜的氛圍形成台語片最主要的調性。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縱觀臺灣影視劇發展史,可以發現臺語戲劇在1950和1970年代分別仰賴電影和電視劇大鳴大放,但這些榮光似乎都極其短暫,無法獲得長期發展並建立穩定傳統的機會,讓臺語影視劇常面臨斷裂和低谷。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近年來,臺灣影視劇掀起一股「本土」風潮,以刻畫臺灣本土歷史及小人物故事為主題創作,如描述遊子歸鄉後在親族關係間四處碰壁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臺客浪漫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家庭片《孤味》……等等,而在這些電影中,都不難見到「臺語」的身影
Thumbnail
  21世紀的當下,好萊塢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輸出中心。各式各樣的電影在這裡誕生,更多的傳奇導演與演員,一起創造了這個偉大的電影帝國。其中,以《樂來樂愛你》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殊榮的達米恩·查澤雷,以他的新作《巴比倫》,帶著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探這個電影帝國的興盛與變遷。
Thumbnail
近期在國外健身圈中,最熱門的話題便是「肝王」(Liver King) 在影片中承認自己有使用類固醇,並且承認自己先前影片及訪談中聲稱自己是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如吃生牛肉)才有好身材,其實全都是騙人,現在整件事在國外健身圈還持續燃燒,許多國外有名的健身網紅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Thumbnail
昆汀·塔倫提諾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不只沿襲他一貫的血腥與暴力,另外還改寫歷史,重撰事件,傳遞導演對於一個時代的懷念與真愛,也表現出昆丁難得一見的溫暖真情。《從前,有個好萊塢》是部傑作,因為昆丁將不只重演歷史,也讓自己再度嵌入電影史。
Thumbnail
《五人歸來:好萊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Five Came Back)這部紀錄片,介紹五位好萊塢的知名導演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約翰·福特(John Ford)、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喬治·史蒂芬(George Stevens)、威廉·惠勒(William Wyl
Thumbnail
早在 2002 年,紐約時報記者大西哲光就曾報導非洲奈及利亞電影工業的故事。大西說,蘇魯雷區的每個角落都有片商忙著拍片,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男女,亟欲成為演員,希望被製片或導演看中。製作人和導演以典型奈及利亞的雄心壯志和誇張聲勢的語氣跟他說:他們正在打造一個新型態的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