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個好萊塢:戰後影視劇的臺語風潮(下) 哀豔與戲謔:臺語片中的臺灣社會縮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撰文:廖宥甯

導演王童曾言:「語言的重要就在於能讓電影『定調』」,而臺語影視劇甚至是臺語歌曲的「調性」,似乎都脫不了以苦情作為底色的哀艷、和以熱鬧喧騰的歡樂貫穿全片這兩大宗,大悲或大喜的氛圍形成台語片最主要的調性。


在我們苦難的馬戲班,為你跳一場歇斯底里的芭蕾:臺語劇中的悲喜

相較於喜劇,臺語流行文化作品中的悲劇元素似乎更為龐大且明顯,而臺語劇中的悲劇元素融合了西方18世紀工業革命後所流行的「通俗劇」、日本文學與電影裡的苦戀愛情、以及1960年代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等等元素;於是臺語作品中常見描繪工人階級和中下階層的劇情主線,刻畫遭遇困境的「魯蛇」男性,而如果男女主角想要談戀愛呢?那一定會經歷各種天災人禍、最後很有可能還是以悲劇收場。

臺語片中的苦情成分可以大致分為「離鄉背井」(例: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和《風櫃來的人》)、「家庭失和(甚至是家暴)」(例:《高雄發的尾班車》裡,女主父親因為積欠債務,希望女主嫁給債主之子而非男主,所以囚禁自己的女兒)、「貧窮與疾病」(例:《蘋果的滋味》中,被美軍座車撞傷的男主家庭貧困)這幾大類型。離鄉背井到城市打拚的故事來自於臺灣戰後工業化時代的集體記憶,不少農村子弟選擇到大都市裡謀求生路,於是電影裡出現不少「鄉下人進城」、「在都市賺錢」、「和都市人打交道」的情節,刻畫出角色對鄉村的眷戀和嫌棄,既嚮往都市又感到迷惘的矛盾情緒,那種「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沒有霓虹燈」的思鄉之情以及對都市的疏離感,是許多遊子共同分享的哀傷底色。因此在大銀幕上看到與自身生命經驗雷同的故事線,難免產生共鳴。有趣的是,臺語片相當喜歡諷刺資本主義下的社會,會將私人企業的領導階層刻畫成吝嗇苛刻的「慣老闆」形象,而追求物質和社會地位的愛慕虛榮角色最後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至於家庭失和及家暴的戲碼,有些是根據於現實生活,戰後臺灣鄉村從來不缺被不成材丈夫虐待荼毒的悲情妻子、遭婆家凌虐的苦情媳婦或者童養媳等等家庭失和事件。當戲劇反映現實,便很容易讓正身困於家庭困境中的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將自身情感投射到戲劇中,透過觀賞影視劇尋求心靈慰藉。雖然有些人會質疑究竟是戲劇反映現實、還是現實中的犯罪模仿戲劇,但從後來的鄧如雯殺夫案以及家暴法的推行等等事件來看,家暴在戰後的臺灣社會——甚至是整個華人父權社會——裡從來都不是稀有產物,影視劇上的人物悲劇不過是現實生活中眾多女性家暴受害者的縮影。因此,臺語電影裡的家庭題材儘管有時為了劇情張力難免有所誇飾,但這些家庭通俗劇依然貼近現實,而且是最能提出犀利批判的類型電影。

而臺語片中的疾病元素有三種最常出現的症狀:失明、瘋癲和情感因素造成的精神耗弱,臺語片中的精神障礙角色現身得相當頻繁,多數都是因為遭遇生活中的巨大創傷而導致瘋癲,這些創傷似乎又可歸咎於貧窮——最致命的暴力形式。貧窮導致生活品質無法改變,所以在罹患疾病時無法獲得妥善的治療,疾病又使當事人無法脫貧造成惡性循環;或者是角色必須從事低階且高風險的勞力工作而發生意外。這些社會原因塑造出臺語片中的悲情因子,但還是老話一句:戲劇反映現實,這一切悲劇皆可在當代臺語母語者的群體中找到現實案例。

而比起追求「哀豔」——除了哀戚外,這場悲劇要華麗又唯美——的臺語悲劇,臺語喜劇多走諧星丑角路線,比方說著名臺語喜劇片《王哥柳哥遊臺灣》兩位外型和說話風格迥異的主角,融合了西方喜劇裡的「雙人搭檔」(double act )概念與馬戲團傳統、當代日本流行的「好友鬧劇」、還有東亞國家的相聲文化,可以視為跨文化的演出模式。但臺語喜劇依然難以擺脫苦情底色,喜劇片中常描寫中低階層的角色,在流浪和謀生的過程插科打諢,自嘲自己的人生遭遇,近看雖讓觀眾捧腹大笑,遠看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這種刻意喧鬧搞笑的喜劇便如《兒子的大玩偶》裡的小丑一般,在濃墨重彩的面孔底下,是辛酸眼淚累積成的黑色幽默。

總而言之,臺語影視劇和歌曲等流行文化作品,皆以臺灣農工階級的生命故事作為題材,反映臺灣庶民如何在戰後工業化和再殖民化的社會變遷中,如何調適並自我描繪。而那些滄桑悲涼的戲碼和曲調,是這座島嶼上的遭到邊緣化的百姓們擁抱自我、尋找認同的途徑。


語言角色的象徵符號:「誰」在説臺語?

在解嚴後母語運動發展還算穩定的臺灣,臺語影視劇也逐漸擺脫從前的邊緣地位,重新走進大眾視野裡,尤其在近幾年「本土」熱潮中,常見將臺灣民俗文化和歷史事件融入劇本的影視作品如宮廟背景的《通靈少女》、歷史電視劇《茶金》,臺語也不再是見不得人的「次等語言」,更有許多影視劇將客語、原住民等語言加入作品中,呈現臺灣真實的多元語言社會如原住民題材的《賽德克 · 巴萊》和《斯卡羅》。

然而,臺語在不少觀眾甚至是編劇眼裡,似乎依然是代表某個群體的象徵符號,比如某網友在和父母一起觀賞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後,和父母討論劇情時聽父親問:「如果陳嘉玲(女主角)是一個曾在都市生活的摩登白領,為什麼還會用臺語這種『次等語言』來呈現內心獨白?」;甚至筆者這個出生在千禧年後的新世代,都曾在求學過程中聽到身邊同學表示:「臺劇?那不都是那種狗血沒素質的八點檔嗎?臺語聽起來真的很難聽啊!(雖然說筆者身邊不會說臺語的友人都很會罵臺語髒話,姑且猜測他們是因為只懂髒話才認為臺語難聽好了)」

至於角色形象與劇情編制,今日的臺語流行文化作品裡,可以發現那些刻畫「臺客」形象的電影裡,說臺語的主角貌似也擺脫不了悲情和「魯蛇」的特質,比方說愛情片《當男人戀愛時》的男主角邱澤在片中是個罹患癌症的催債小混混、《花甲男孩轉大人》主角盧廣仲家庭失和自己的學業也面臨瓶頸、臺語樂團茄子蛋熱門歌曲〈浪子回頭〉與〈浪流連〉MV主角皆為歷經滄桑的漂泊中年歐吉桑;而在某些國語偶像劇或其他類型的戲劇裡,常見角色以「伯父」稱呼男性長輩,但至少筆者在生活中從來沒聽過「伯父」只聽過「阿伯」。

在今年侯孝賢導演名作《悲情城市》重新上映後,就有不少影評人檢討片中靈魂角色陳松勇滿口髒話的人物設定,是否在加深觀眾對臺語使用者的刻板印象。雖說此類充滿江湖氣、乍看粗鄙實則通透的有血有肉小人物角色在臺灣影視劇和現實生活中都屢見不鮮,堪稱是臺灣文化中的經典「臺客」形象,但一項優秀傳統若是壟斷整個市場,有時也會成為瓶頸。

身為一個臺語母語者,筆者由衷希望能在影視或其他流行文化作品中看見更多元的臺語形象,臺語不會僅侷限於底層小人物、也不該成為某個群體的標籤;臺語影視劇絕非「粗製濫造」,也不會停留在悲情基調中徘徊不前。或許從前的臺語母語者「連鞭(一下子)日本人,連鞭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但今日的我們有自信的底氣,願意正視歷史並從中取材、但不會耽溺於過去的包袱,可以挺直腰桿發展兼容並蓄的臺語文化。

參考資料

  1. 林奎章,《臺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臺北:游擊文化,2020初版)
  2. 林亮妏,《打開時空膠囊:舊時代的電影青春物語》(高雄:逗點文創社,2014初版)
  3.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臺北:春山出版,2020初版)
  4.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臺北:讀書共和國/衛城出版,2020初版)
  5. 〈老派「氣口」之必要!臺語歌的悲涼唱腔如何煉成?〉—研之有物
  6. 〈個人分享:關於臺灣影視中的語言〉—方格子



avatar-img
441會員
574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撰文:廖宥甯 縱觀臺灣影視劇發展史,可以發現臺語戲劇在1950和1970年代分別仰賴電影和電視劇大鳴大放,但這些榮光似乎都極其短暫,無法獲得長期發展並建立穩定傳統的機會,讓臺語影視劇常面臨斷裂和低谷。
撰文:廖宥甯 近年來,臺灣影視劇掀起一股「本土」風潮,以刻畫臺灣本土歷史及小人物故事為主題創作,如描述遊子歸鄉後在親族關係間四處碰壁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臺客浪漫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家庭片《孤味》……等等,而在這些電影中,都不難見到「臺語」的身影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階級與階級的不平等」之外,不平等還存在第三個維度:「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國家之間是平等的嗎?
除了個體層面的不平等,人類在階級層面也充滿了不平等。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當今世界的階級矛盾?為什麼「1% v.s. 99%」的戰爭會越演越烈?在前一章中,我們將焦點集中在個體的差異上,而在這一章則會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階級矛盾的視角來看待
1. 緒論 1905年3月8日,法國亞眠(Amiens)的地方法院正式開庭審理一項竊盜案。 在法庭的外面,是成群結隊的聲援民眾;而在法庭內,被告席上坐著一位衣著得體、舉止紳士的男人。 早上10點,當囚車抵達法院門口時,這個男子神情自若的跳下車來,對著在場的民眾輕鬆一笑,喊了一聲:
撰文:廖宥甯 縱觀臺灣影視劇發展史,可以發現臺語戲劇在1950和1970年代分別仰賴電影和電視劇大鳴大放,但這些榮光似乎都極其短暫,無法獲得長期發展並建立穩定傳統的機會,讓臺語影視劇常面臨斷裂和低谷。
撰文:廖宥甯 近年來,臺灣影視劇掀起一股「本土」風潮,以刻畫臺灣本土歷史及小人物故事為主題創作,如描述遊子歸鄉後在親族關係間四處碰壁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臺客浪漫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家庭片《孤味》……等等,而在這些電影中,都不難見到「臺語」的身影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階級與階級的不平等」之外,不平等還存在第三個維度:「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國家之間是平等的嗎?
除了個體層面的不平等,人類在階級層面也充滿了不平等。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當今世界的階級矛盾?為什麼「1% v.s. 99%」的戰爭會越演越烈?在前一章中,我們將焦點集中在個體的差異上,而在這一章則會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階級矛盾的視角來看待
1. 緒論 1905年3月8日,法國亞眠(Amiens)的地方法院正式開庭審理一項竊盜案。 在法庭的外面,是成群結隊的聲援民眾;而在法庭內,被告席上坐著一位衣著得體、舉止紳士的男人。 早上10點,當囚車抵達法院門口時,這個男子神情自若的跳下車來,對著在場的民眾輕鬆一笑,喊了一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影視行業除了呈現本國自身文化還可以帶動旅遊、文化歷史等等產業鏈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深入探討臺灣街頭使用諧音梗的原因,以及如何創造高明的諧音梗。文章指出諧音的傳統文化、臺灣人的性格以及好記的特性是推動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並提出了營造高明諧音梗的方法。諧音梗在臺灣不僅出現在店名,還廣泛應用於廣告語、新聞和活動標語中。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是最近幾天開始播放的台灣影集,共八集。我至今透過網路的串流斷斷續續地看完了六集。第一集像個跑馬燈,播放著馬不停蹄的生活,出生、求學、結婚、生子、養育孩子、旅遊的開心、學習的成就、照顧年邁的爸媽、最後離去。人生之中有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完成,都會經歷許多的痛苦,而痛苦過後會有稍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在悲傷中學會愛、學會與自己和解 平時並不常看台劇的我,幾乎是耐著性子看到了第五集,才頓時感受到這部劇的看點,不得不說臺灣戲劇的確擅長捕捉這種小清新氛圍、有點黏乎的愛情卻又不時剖開角色的內心,將人的情感與掙扎展露無遺的戲劇類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影視行業除了呈現本國自身文化還可以帶動旅遊、文化歷史等等產業鏈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深入探討臺灣街頭使用諧音梗的原因,以及如何創造高明的諧音梗。文章指出諧音的傳統文化、臺灣人的性格以及好記的特性是推動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並提出了營造高明諧音梗的方法。諧音梗在臺灣不僅出現在店名,還廣泛應用於廣告語、新聞和活動標語中。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是最近幾天開始播放的台灣影集,共八集。我至今透過網路的串流斷斷續續地看完了六集。第一集像個跑馬燈,播放著馬不停蹄的生活,出生、求學、結婚、生子、養育孩子、旅遊的開心、學習的成就、照顧年邁的爸媽、最後離去。人生之中有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完成,都會經歷許多的痛苦,而痛苦過後會有稍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在悲傷中學會愛、學會與自己和解 平時並不常看台劇的我,幾乎是耐著性子看到了第五集,才頓時感受到這部劇的看點,不得不說臺灣戲劇的確擅長捕捉這種小清新氛圍、有點黏乎的愛情卻又不時剖開角色的內心,將人的情感與掙扎展露無遺的戲劇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