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稱為狂想,主要是筆者設定的價格目標有點太低了,筆者希望能以人力自行車的價格就可以買到電動自行車。目前筆者在台灣查到最低的人力自行車價格,大約落在4~5千元的範圍,要以4500元就能買到一台電動自行車,老實說有難度,目前筆者最低僅能將價格壓到6~8千的範圍內,還有持續努力的空間。
首先談論CP值,那產品的功能定位就要很明確,無法面面俱到。以手機為例,功能齊全的是旗艦機,價格方面是無法妥協的;但若僅是部分功能優化的機種,只要剛好對到消費者的個人需求,就會是一台高CP值的神機。
產品定位的設定,筆者單純以個人的角度出發,思考筆者最常騎車的時間,是國中時期作為上、下學及找朋友玩的交通工具;單程的交通時間大多在10分鐘以內,距離大約2公里左右而已的移動範圍。因此想找一台續航力30分鐘左右,騎乘距離也僅需要10~15公里即可的電動自行車。
這樣的續航力標準是與現行電動輔助自行車發展背道而馳的,畢竟今年開始都已經在推續航力200公里的車款了。但實際騎乘過100公里的活動後,以筆者肉腳的程度,即便是使用電動輔助自行車,續航力可以達到144公里,因此全程都有電的情況下,仍要耗時6小時以上;讓筆者深深感受到,電動輔助自行車高續航力的考驗,不是在測試車,而是在虐待人啊! 這次的經驗導致筆者對於高續航力產生很大的反思,為何騎乘者需要一個使用機率不高、電池重量更重、價格更貴的高續航力車款? 但所幸自行車品牌商已經有高續航的車款了,搭配兩顆500W的電池,將續航力撐到200公里以上,相信可以滿足有需要的使用者,筆者也就不繼續在續航力上動腦筋了;但那提籃電池的重量一顆就逼近5公斤,對筆者而言,想的已經不是續航力了,而是"好重"二字。
不得不承認,電動輔助自行車最貴也最重的零件就是電池,因此講求CP值的首要檢討目標就是電池。最早有人找筆者尋求電動輔助自行車馬達時,筆者就十分困惑,明明針對的是人力目標250W的做功,為何不用手工具機的動力系統直接轉移到自行車上使用就好?如此一來就可以透過共用資源,大幅降低雙方成本,提高產品CP值;後來有在一些童車及個人改裝上看到實品的展現,但真的是醜,導致民眾接受度不高。但外觀造型是可以透過修改設計,或是重新搭配來改善的,因此延續此脈絡,筆者將手工具的電池加上電動滑板車的控制以及輪轂馬達組合起來,嘗試打造一台高CP值的混合動力自行車。
手工具機的電池其實具備許多優勢,價格較低,規格多樣可選,容易取得購買,安全規範無疑慮,周邊配件完整,已具備自主的生態技術發展,重量輕方便使用者取下充電。其實電動輔助自行車的相關火災新聞,大多並非是電池本身的鍋,因電池內部都有BMS保護機制,但保護的了自己顧不了別人。電動輔助自行車電池,雖然都號稱可取下充電,但過重的配置,導致消費者並無取下電池的意願。好一點的將車牽到插座附近進行充電,最差的就是拉延長線到車旁充電;其實撐不住的並非電池與充電器,而是那條無法掌控品質的延長線,往往是著火的主要因素。
而手工具電池小顆,且重量輕,並是採用專屬的座充機制,大幅降低電池充電時的安全疑慮。唯一的缺點就是容量小,導致續航力不足;但由於手工具電池的規格種類多,亦可選擇大容量的手工具電池來延伸續航力,甚至對筆者而言,直接多買一顆備用就好。若家中已經有手工具機了,此時電池還可以共用,拿來做為電動交通工具使用,擴充多種用途,提高電池的稼動率,CP值滿滿提升。
有了便宜的電池選項,要打造一台高CP值的電動自行車就變成了可行的方案。但由於筆者對於電動"輔助"實在沒有興趣,僅想單純的將自行車定位為短程交通工具,主打上下學及短距離上下班的使用情境,因此不需要考慮運動效果;主力是電動自行車,但可接受人力協助踩踏出力的混合動力自行車,才符合筆者心中的產品定位。
而整車價格的部分,若包括電池及充電器,目前會落在8,000~10,000之間;當家中有手工具機則可省去電池相關費用,則車架就落在6,000~8,000即可入手。但筆者還在努力尋找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希望未來能達到以人力自行車的價格就可以輕鬆入手的目標,讓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到輕鬆的電動生活。
重點整理: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可擔任業界顧問、講師
#個人經營歡迎贊助
馬達技術傳承計畫
想要馬達的技術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找吧!
我把所有的知識都放在那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