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看著視頻學修馬桶的領悟是:實做是檢驗是否真懂的標準。會和懂是兩回事,懂了不見得會,會了也不一定懂。看著視頻以為已經懂了,結果全然不是那麼一回事。修完馬桶突地想到莊子有則寓言與此有關,搜尋了一下,原來出自莊子外篇《天道》章,有則與學習有關的寓言是這樣寫的: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而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它的意思是恒公在堂上讀書,有位工匠則在當堂下斫削車輪,工匠問桓公他看的書講什麼?著書的人還在嗎?恒公說他看的是聖人留下來的著作,聖人已經死了。工匠認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恒公所讀的書僅是古人留下的垃圾而已,因為以他自己的經驗為例,製作車輪的要訣是無法用文字來描述和形容的,因為掌握力道輕、重,速度快、慢,角度多、寡的要訣,即使有心傳給兒女也無法做到。必得在專家指導下親力親為,認真且專心的透過實做才能有所體會。如此看來,古人的書裡也無法描述和形容該人所領悟的要訣,那它不是垃圾又是什麼?
如果工匠的說法是正確的話,那麼知識的累積,經驗的分享等都是浪費時間之舉了。事實上,知識有兩種,其一是所謂的陳述性知識,指謂的是事實,命題,邏輯架構等等,告訴人那是什麼,例如過去的君王如何治理國家?有何優缺?有何值得借鏡處?以及過去發生過什麼戰爭?結果如何?影響如何等等都屬之?另一是所謂的程序性知識,指的是透過實做來獲得的知識,是如何做的知識,例如,學騎車,學打桌球等等。
桓公讀的是陳述性知識,而工匠指的則是程序性知識,兩者都沒有錯,只是莊子只把故事說了一半,但程序性知識的特徵則頗值重視。因為程序性知識確實是無法用言語或文字來描述或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