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讓世族不再享有無條件世代為官的機會,經過層層考試的士大夫成為政治上的新興階層,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儒家)成為輔佐帝國統治的核心腳色,此政治模式又成為「士大夫政治」。
士大夫政治/仕紳社會
經科舉脫穎出身的讀書人,有著相似的任官背景、價值觀、社會地位等等,這群人被稱為「士大夫」。他們是成為輔佐帝國統治的核心角色。為官時為政府工作,返鄉時在地方稱為「紳」/「士紳」是地方政治、社會的領導人物
所以,當科考成功,任官後,不會是結束也不會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如何繼續強化自身的影響力更是一輩子的課題。
傳統帝國對地方的控制力只到「縣」,縣以下的秩序就有賴地方協助。
宗族就是政府對地方統治的好幫手,宗族領袖多半是地方仕紳具有影響力的人,而其價值觀(儒家)也符合政府需求,故政府多認同宗族在地方的權力,而宗族也會配政府的旨意、規範教化地方族人。
通常只提清代中後期地方動亂,政府正規戰力不足,於是地方仕紳開始組織自已的武力「鄉勇」、「團練」(基本上兩者都是民兵)弭補政府戰力不足。
你較常讀到鄉勇、團練有:
台灣史:戴潮春事件,首次啟用「臺勇」協助平亂
中國史:都以太平天國之亂曾國藩湘軍(原本的地方團練)
宋代到明清的宗族/仕紳的發展,不論何種方式,基本上都是協助政府在基層的統治、穩定社會秩序的角色。畢竟宗族領袖/仕紳階層,他們也是統治結構中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因此自然會與政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