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書籍】玄眞妸-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엄마의 소통력 공부)

閱讀時間約 29 分鐘

※書籍分析

  • 整 體 評 分:★★★☆☆
  • 實用性評分:★★★☆☆
  • 回看率評分:★★★☆☆
  • 成人講解等級:★★★☆☆
  • 適讀年齡:0~6歲親子共讀
  • 語言:繁體中文
  • 注音:是● 否○
玄眞妸-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

玄眞妸-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

玄眞妸(현진아)-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엄마의 소통력 공부)

玄眞妸(현진아)-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엄마의 소통력 공부)


※書本基本介紹

  • 作者(Author):玄眞妸(현진아)
  • 譯者:李煥然
  • 出版日期:2021/06/18、2022/09/02
  • ISBN:9786267164365
  • 商品規格:平裝 / 304頁 / 14.7 x 21 x 1.4 cm / 單色印刷
  • 出版者 :大好書屋


※書本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Author)

玄眞妸(현진아)

畢業於濟州漢拏大學觀光中文系、翰林國際大學院大學聽覺語言治療學系,目前從事語言治療師的工作。

為了幫助老公語言不便的問題,而成為一名語言復健師。在育兒過程中對社會性能力發展產生興趣,理解到即便在幼時掌握了語言,如果社會性能力沒有得到良好發展,人生就會遇到困難。

因此她以自己養育兩個孩子的經驗和語言治療的知識為基礎,在書中提出父母親應該扮演的角色與培育孩子的要素,以確實幫助孩子的成長和社會性能力發展。為了成為對家長教育具有影響力的人,今天也毫不停歇、持續往前邁進。

남편의 불편한 언어를 도와주기 위해 언어재활사 공부를 시작했다. 육아와 병행하며 자연스럽게 사회성 발달에 관심이 많아졌고, 아이 때 언어를 잘 익혀도 사회성이 제대로 발달하지 않으면 인생에서 어려움을 만나게 된다는 걸 깨달았다. 두 아이를 키우면서 쌓인 육아 경험과 언어치료 공부를 바탕으로 아이의 성장과 사회성 발달에 꼭 필요한 부모의 역할과 요소 들을 책에 담았다. 독자들에게 작은 도움이라도 될 수 있길 바라는...


◎譯者

李煥然

喜愛外文的國文小老師,專職日韓文譯者,興趣是走路觀察城市裡的人類生態,過著麻煩又幸福的翻譯人生。曾任台北市公立高中日韓文教師、企業顧問、講師與口譯,現於日本大阪大學探索心理語言學的世界。

※書籍簡介

§中文簡介

韓國Yes24網路書店讀者10星推薦

社會性的核心──溝通力,是打開孩子未來世界的鑰匙!韓國語言治療師融合心理相關理論與教養經驗,與父母分享從日常生活的對話細節、遊戲方式,掌握孩子學習社會性與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

  • 希望孩子與人好好相處,擁有好人緣?
  • 擔心孩子不諳社交,日後在人際關係上吃虧?
  • 孩子在表達溝通上有困難,為此感到壓力山大?
  • 父母本身就內向,要怎麼協助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培養孩子謙讓、關懷、共感、溝通等社會性能力,與世界建立良好銜接!

對孩子來說,絕對沒有「等長大就自然知道的事」!不管幾歲,人際關係都是很多人困擾的來源,而能與人和平相處、博得正面印象,都與社會性發展有關。語言治療師玄眞妸幼時曾因社會性不足飽受困擾,在育兒的過程中,她重新感受到語言表達與社會性深厚的關聯,體悟到兩者必須共同發展,才能為孩子的人生領航。

  • 從嬰兒期、學步期就可開始溝通!以一貫的態度及詞彙讓孩子逐漸習得正確觀念
  • 掌握社會性萌芽的關鍵時刻!帶領孩子學習換位思考,培養禮儀與道德感
  • 溝通是關係的開端!給孩子正向、充滿愛的語言,讓孩子學習表達情感的方法
  • 不強迫孩子說「謝謝」、「對不起」,讓孩子打從心裡產生意識,掌握表達技巧
  • 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理解孩子的情緒,達成「心悅誠服」的教養

◎20個生活遊戲,紓解兒童壓力,學習自我調節情緒、養成良好習慣!

年幼的孩子感受到壓力、恐懼時,可能不自知或無法表達,出現無故腹痛或退化的現象;若未及時獲得解決,更可能造成強迫症、口吃、抽動、自殘等心理疾病。玄眞妸說:「唯有好好聽話才是乖寶寶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

為了不讓孩子失去真實的自己,適當表達出想法和心情,父母應該觀察孩子的「情緒號誌燈」,掌握孩子的壓力訊號,並可透過遊戲幫助孩子傾聽悲傷、平息憤怒、解讀負面情緒,也學會接受得失、勇於挑戰,習得責任感、欲望克制、自律等品格。

  • 運用沙漏遊戲讓孩子在外也能好好吃飯,讓用餐成為有趣且愉快的時光
  • 使用報紙打雪仗、擊破遊戲、撒報紙雪……讓壓力完全釋放
  • 透過娃娃遊戲、角色扮演,理解孩子的心情,達到輕鬆愉快的互動

書中以遊樂場、餐廳、賣場、家庭、學校等教養現場為例,以父母的身教、言教為溝通的基礎,佐以發展理論、依附關係等知識,幫助父母在溝通過程掌握一些必要因素,以聰明的管教方式協助表達力、社會性較低落的孩子,習得同理心、理解規則、自發性動機⋯⋯等成長必要能力,讓孩子擁抱更多元的觀點與可能,打開與世界溝通的大門

§本書特色

  1. 作者身為語言治療師與母親角色,以生活各個層面與細節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讀來頗有共鳴。
  2. 書中遊戲畫面以插畫呈現,更容易理解與進行。

§外文簡介

아이들에게 ‘나중에 크면 알겠지’라는 건 없다

부모의 말과 행동에 따라 내 아이의 인생이 달라진다!눈에 넣어도 안 아플 내 아이를 키우다 보면 아이가 더 많이 웃고 더 많이 즐겼으면 하는 게 부모의 솔직한 심정이다. 하지만 부모가 아이의 즐거움을 우선시하게 되는 순간 아이는 이기심을 배우게 된다. 또한 아이들도 유치원과 학교 또는 놀이터에 갈 때마다 처음 보는 낯선 친구들을 마주하게 된다. 환경의 변화에 따라 원래 알던 친구들하고만 놀 수는 없기 때문에 새로운 사람을 사귀며 관계를 유지해나가기 위해서는 양보, 배려, 공감 등 소통력이 필수인 셈이다.

관계는 나이와 상관없이 살아가면서 많은 사람이 어려워하는 것 중 하나다. 그만큼 새 학기가 시작되거나 사회생활을 시작할 때 가장 필요한 것은 단연 사회성일 것이다. 그리고 그 사회성의 가장 핵심은 ‘소통력’이다. 우리 아이가 어디서나 미움받지 않고 사람들과 잘 어울리는 호감형으로 자라길 원하는가? 경청하는 방법, 공감하는 방법, 감정 조절법, 훈육법, 애착 형성법 등 사회성과 소통력 발달의 모든 것을 담았다! 《엄마의 소통력 공부》를 통해 우리 아이가 세상 밖으로 한 발짝 나아가기 전 꼭 알아야 할 소통력 공부를 꼭 하길 바란다!

※內容簡介

前言/培養社會性發展,永遠不嫌晚!

社會性發展並非是隨著年齡增長自然成熟,必須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去學習,並說明作者是因為丈夫語言不變而去學習語言治療,還有因為有養育孩童、幼時缺乏社會性的經驗,作者希望可以傳遞給大家,語言與社會性必須共同成長的體悟,並說明此本書籍會跟讀者介紹培養孩童社會性的必知事項,最後說明每個章節大綱說明

CHAPTER 1 孩子的溝通力,是不會自然產生的!

1.「媽媽,我想和朋友一起玩!」

作者藉由玩耍來說明社會性教育的第一步,首先第一個所想到的場所就是公園,去公園玩遊樂設施時要面臨到的是排隊、輪流等待、使用設施時間的時間控制,作者提供錯誤和正確的教導方式,正確的教導是引導孩童了解規則,並提供方式給孩童去選擇處理方式,錯誤的教導是剝奪孩童學習規則、同理心的機會

作者說明要帶孩童去公園時,就要事先跟孩童規則,否則孩童會不明白為何要禮讓,還有不要以為年紀還小不懂事,有些孩童年紀到了9、10歲,還是一樣不會遵守規則,是因為沒有人去引導也很難自主學習,並說明孩童7歲前是自我中心思考,7歲後是換位思考能力

OS:作者有提供當其他孩童未遵守規則時,如何引導自己孩童去解決問題,那就更好了

2.善於溝通的孩子,也擁有出色的社會性

作者舉例說明綜藝節目(親子真人秀)看到親子關係的例子,說明當孩童在父母投以正面的話語影響下,在面對不如意的情境下,也能努力去理解他人為他人著想

家庭是孩童學系社會的第一個環境,孩童會透過與家庭成員的日常溝通來發展社會性,當孩童遇到難過、悲傷時,第一時間要先審視孩童的心情,並給予傾聽孩童的敘述,在著手去共同解決問題

OS:其實我不是很懂作者要表達什麼,應該是要說明家長給與孩童很多正面的想法,在遇到不如意的情境下,也能正面去迎接解決問題,而不是第一時間去難過或沮喪

3.父母的話語和行為,將決定孩子的起跑點

說明日常生活中問候的重要性(BYE BYE),除了使用語言與他人溝通,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會有所變化,這是與他人行成關係的起源,作者所要表示的意思不是打招呼表面上字面意思,而是背後所代表與他人溝通的含意(EX:關心你今天過得好不好),而另一個詞彙(謝謝、對不起)也是使用語言與他人溝通的常用的詞彙,家長要做的不是強迫孩童唸出來,而是打從心理產生意識去進行表達,禮儀的根基才會獲得成長

作者說明會與孩童建立依戀關係的不只是父母,老師、親戚、長輩也會有依戀關係,而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孩童面前,說其他依戀關係對象的壞話,這樣會讓不信任的種子在孩童心中萌芽,有時候也會像迴力鏢一樣,讓孩童對父母產生不信任

OS:"BYE BYE、謝謝、對不起"是與對方建立關係的基本話語,而說其他依戀關係對象的壞話,也會影響孩童對照顧者和別人基本關係的因素,就像是父母在教養上有分歧,也因該在私底下討論,而不是在孩童面前爭執,或是私底下給與孩童灌輸誰家的小孩不乖是壞版樣,殊不知那孩童有些行為與父母雷同,在孩子心中也將父母灌上壞版樣

4.按照發展階段來了解孩子

作者的孩童推薦作者"完美小孩"〔註1〕的書籍,當時作者閱讀後反覆思考我是完美的父母嗎?也去思考為何孩童要推薦書籍給作者閱讀,然後說明父母在孩童語言沒有按照年齡發展時,因為作者小時候的經歷就會過度孩童要求練習,也向孩子傳遞壓力與心理負擔,也舉例說明作者養育孩童錯誤的做法,讓孩童沒有練習與學習的機會

作者說明每個孩童的發展階段不一定跟大數據相同,除非發展出現6個月以上的差距,建議去專業機構接受檢查,作者強調去專業機構做檢查時,不需要提前讓孩童練習評估內容,這樣會很難得到準確的檢查結果,因為需要準確的報告來了解孩童不足的部分,作者強調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很重要,不要去找網路上的諮詢來瞎猜

備註:

  • 註1:完美小孩(UN ENFANT PARFAIT)
    作者:艾可菲(Michaël Escoffier)、繪者:馬修莫德(Matthieu Maudet)、譯者:賴羽青、出版社:格林文化、出版日期:2016/05/18、ISBN:9782211228329、中文網址:博客來格林繪本網、外文網址:Français(L'école des loisirs)


CHAPTER 2 讓溫暖的依戀,培養孩子的人際溝通

1.溫暖的接觸是表達的根基

接觸不是單單指皮膚互相碰觸,嗅覺、聽覺、味覺、肢體動作等等也是,接觸也有分溫暖與冰冷的形式,口氣不耐煩、面無表情是冰冷的形式,輕輕拍打背部溫和問候是溫暖的形式,而溫暖的形式的接觸才會讓孩童有良好的依戀關係,作者舉例幫孩童換尿布的遊戲,來說明與孩童互動的方式有哪些

2.學會讚美,拉近與他人的關係

親子關係是學習孩童溝通技能的基礎,與父母有建立信任關係的孩童,比較容易願意與他人建立關係,父母有在讚美的孩童也容易向別人讚美,作者說明即使是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家長做出讚美的反應也是一種讚美,並說明嬰幼兒的表達情緒時,照顧者要去回應他處理他,當孩童不在表達情緒時,就是對照顧者已經不再期望,於是就是關上與他人溝通的窗口

作者說明溫順的孩童有時候溫順,是因為父母事先把事情都做好,導致孩童表達的機會變少,要適時提供刺激給孩童去學習,作者再度強調孩童的哭鬧不是壞事,而是這是孩童在跟照顧者溝通的方式,最後說明父母要多注意孩童的強項非弱點,擅長的事情專注力才會持久,有了信心就比較容易挑戰不擅長的部分

3.根據孩子的特性,進行溝通

作者說明當遇到問題時,要先引導孩童說出內心的感受,藉此學習語言的詞彙,當孩童發現有人認同他時,情緒就不會往不好的方向去發展,EX:打架、亂丟東西、大吼大叫,然後教導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在遇到相同問題時,孩童就會用比較文明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作者說明有些孩童比較不會說出掌握情緒的語言,但會用另一個方式來表達他的情緒,EX:開心跳腳、憤努大吼,此時就是上述的所說的,引導孩童說出情緒詞彙,作者提供如何引導孩童說出情緒詞彙的遊戲方式,並告訴讀者如何讓孩童吸引玩遊戲的方式,當孩童透過遊戲理解、表達自己或他人情緒時,就可以在發展認知和語言,而非填鴨式的學習

作者舉例說明孩童沒有明確指示就無法理解的狀況,然後說明照顧者當下要如何處理(運用具體的詞彙跟孩童說明),千萬不能用負面話語來跟孩童反映。

當遇到靠記憶背誦等行為的孩童,往往會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規則生活,此時當照顧者對行為進行否認時,孩童就會受到傷害,所以要使用"讓我們嘗試其他方式看看",此時彼此的關係才能保持正面

作者舉例說明孩童無法理解比喻性說法的狀況,然後說明照顧者當下要如何處理(詳細說明具體細節,告訴孩童出在什麼情境下、出自什麼原因下),並舉例說明5個代表實力(1.等一下、2.多吃一點、3.快要累死了、4.慢郎中與急驚風、5.結束遊戲時間)

4.不要將孩子拿來比較

每個小孩都是獨立的個體,特質也不會一樣,比較孩子的時候,被比較的孩童就會被放大檢視、突顯問題行為,而比較的孩童也會備感壓力,好似不為持好形象父母對他失望,造成的結果是手足感情不睦,若遇到比較的孩童去教訓被比較的孩童時,父母應告知比較的孩童孩童這是父母的責任

除了品性上的比較,另一個就是學業的比較,父母應告知手足不是競爭對手,應該是互相幫助好夥伴,應該對於每個孩童的強項給予肯定與鼓勵,作者說明應該根據孩童的發展,給予提供各自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給予相同的對待,手足才會達成均衡發展,EX:男孩喜歡機器人、女孩喜歡洋娃娃,應該根據孩童的喜愛給玩具,或是老大喜歡游泳,老二喜歡籃球,應該根據孩童的喜好來選擇活動

作者說明孩童和父母都是無法挑選對方,父母能做到的是保持著愛來擁抱和包容,孩童才有辦法茁壯成長,作者在說明小時候因為家庭成員多一員,造成家長對於他的關注不在如以前一樣,無法適應身分地位的轉變,進而使用暴飲暴食的方式來化解的過程,所當孩童在某些方面的改變,意味著就是他們在透過某種改變讓父母知道,父母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關懷他目前的狀況,而不是去指責為什麼你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句關懷的話語足以改變孩子的人生

5.尊重孩子選擇的未來

孩童的發展速度不同,看到同齡兒的進度與自己的孩童不同,父母內心的煎熬一定很多小劇場,如果不幫孩童報名補習班,就好像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然後將錯誤的決定合理化,作者說明父母應該根據孩童發展階段給予適當的教育,舉例算數遊戲來說,如何讓孩童了解數字的概念(作者有提供算數遊戲的方法),而不是透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

作者說明生活習慣應該擺在學習能力之前(如廁訓練、用餐禮儀、規律的睡眠習慣),然後不要以父母的經驗來判斷孩子的世界,因為孩童若無法完成父母的期望,會深深陷入罪惡感和挫折感,而孩童需要的是父母了解它們想要有的道路,引導他們朝著方向前進,然後世界變化很大,現在是很夯的職業有可能是未來的夕陽產業,


CHAPTER 3 聰明管教,讓孩子願意改變

1.改變行為的管教,帶來變化的管教

說明如何得知嬰幼兒何時可以進行管教(會觀察照顧者的臉色時),重點是要讓孩童得知世界上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如自己所願,照顧者可以透過表情或態度讓孩童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前提是照顧者要和嬰幼兒有基本的依戀關係,作者舉說明管教不要放在錯誤的行為,而是要去了解孩童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作者有舉例說明),至於是否真的透過正確的管教就不會再犯錯,答案是不會,因為在孩童心中留下的是照顧者的反應,比起做錯事情要反省還要更深列,故在孩子在心中留下的東西更重要,作者提到管教是要讓孩子心嘴同一,嘴巴上說道歉的話,心裡想的是如何擺脫不愉快的情境,這樣的管教是失敗錯誤的

2.管教,必須根據發展階段進行

說明照顧者對於孩童發展階段有了解,就不會對於孩童的行為感到焦慮與不安,即時是不同的個體在發展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作者舉例說明超市購物的例子,說明無法理解管教的階段,應該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對象,然後"不可以"是照顧者最喜歡的詞彙,但其實是無法幫助孩童減少問題行為,在這個情境下應該改變環境、預防危險(OS:我也贊成這樣的說法,因為小孩是不可能會聽話,但是危險已發生,到頭來要承擔問題還是照顧者)

作者提供喜歡亂丟東西的幼童該如何解決,說明此時幼兒發展階段對於東西掉落很感興趣,但有時候也是情緒表達的意思(作者也提供解決的方案),這些問題照顧者要去觀察孩童的狀況,最後作者說明孩童情緒尚未成熟,照顧者必須反覆引導,並告知"說過幾次了"這類的話語是不適當的

3.放任孩子為所欲為,並不是愛

作者說明去餐廳遇到孩童搗蛋而照顧者知情卻不管教的情況,並說明遇到此狀況時照顧者該如何解決,孩童年幼尚未知道問題,但照顧者對待孩童應該從小就開始教起,不願意管教孩童的照顧者,是孩童成長道路上最大的阻礙,沒有好好教導也是剝奪孩童學習的表現

在現代很多照顧者外出用餐時,往往會讓孩童不要大吵大鬧給予3C產品,說明照顧者應該要有其他方式引導孩童(閱讀繪本、玩玩具),教導孩童用餐禮儀不可忽略,照顧者應該要認知幼兒年小未被教導,等上國小後要再教育他要花更多的力氣,孩童所感受到的困然也會更巨大

4.父母的必修課:控制情緒,並展現出一貫性

說明照顧者必須區分是在管教還是發洩情緒,孩童往往只會留下照顧者的情緒印象,對於管教的內容記憶消失的乾乾淨淨,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說過,成人把自己高度放到跟小孩一樣,就會發現孩童要仰望一個發號施令的巨人生活,並說明獨裁父母和恩威並重父母的孩童有什麼不同(獨裁父母的孩童要察言觀色父母的情緒,沒有餘心去審視自己行為與內心,恩威並重父母的孩童會領悟自己的行為)

作者說明當孩童有發生問題時,應該區分情緒表達與問題行為,並用孩童生氣打照顧者的行為來舉例正確與錯誤的教育方法,不能一昧只看到問題行為,高壓的管教會讓孩童情緒掀起更大的波浪

由時照顧者訂下的規則因突發事件而有所改變,作者用孩童每天只能看1小時的電視來舉例說明,當遇到客人來臨時突然可以多看電視,打破原來規則時會讓孩童認知原來規則是可以隨著心情更動,此時照顧者要詳細跟孩童說明緣由,這樣才不會讓孩童對規則感到混亂

備註

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 (Diana Baumrind)與史丹佛學者埃莉諾·埃蒙斯·麥考比Eleanor Maccoby)、約翰·馬丁(John Martin)定義教養的方式如下:1.獨裁型(Authoritarian);2.恩威並重型(Authoritative);3.寬容型(Permissive);4.忽略型(Neglectful)

5.給孩子具體有限的選擇,培養自我主動性

說明給予孩童的指令不要開放式或封閉式的選擇,並舉例說明開放式和封閉式的差別(你要吃什麼 VS 要吃炒飯嗎),在選擇過程中讓孩童練習自行選擇與判斷,培養決定的能力

孩童在問題行為時,照顧者須尋找孩童正向意圖與情感謎團,作者用孩童去公園玩想找同伴玩,但不敢詢問是否可以一同玩耍的例子來說明正確與錯誤的方式,並說明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引導孩童做出正確的行為

遇到孩童在同儕間學到不雅字眼時,作者說明不能在第一時間去指責(孩童會想同儕都這樣,為什麼我就會被斥責),而是找出代替的詞彙來示範,並說明不雅字眼所代表的含意會讓人不舒服


CHAPTER 4 善於表達情緒的孩子,社會性更出色

1.掌握孩子發出的壓力訊號

孩童對於壓力很難去自我察覺,若發生無緣無故腹痛或退化現象,這很有可能就是壓力的訊號,舉例說明幼兒學習如廁,面對失敗尿濕的經驗,壓力大的孩童會頻繁去上洗手間,有口吃問題的孩童,在面對表達時容易因為緊張,就更容易話都說不清楚,此時照顧者可以做的是對孩童適時的關心,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並教導該如何抵抗和解決壓力,最後作者說明要如何解孩童壓力的三步驟及擊潰壓力的遊戲

2.「家」應該成為孩子的休息空間

作者說明當孩童回家時,與其詢問要做功課了沒,倒不如說今天辛苦了快休息,讓家對孩童來說是一個休息的空間而不是監獄,並說明有些孩童為什麼要去補習班,絕對不是因為補習班的課程有趣,而是要逃離父母的干涉,此時照顧者應該要理解孩童對家的真實想法,掌握孩童的內心,才能重心開啟與孩童的關係,建立孩童舒適又溫暖的空間,作者以親身經驗來說明自己的想法,並分享如何與孩童建立溫馨的家庭方法

3.像變色龍一樣說變就變的孩子們

照顧者的言語與行為會左右孩子的情緒,用孩童第一天去幼稚園上學,照顧者對孩童的態度例子來舉例,不安的情緒會傳達給孩童恐懼,鼓勵肯定的話語會讓孩童有信心的面對新環境

作者提供童年時學鋼琴的經驗,說明不喜歡的東西勉強自己,在成年後想到的是這個我以前有學過而已,沒有興趣的東西在放棄後也不會出現什麼差異,可以鼓勵孩童再努力看看,但如果真的很不喜歡,也是可以放棄沒關係

作者說明汙名化效應(Stigma Effect)與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教育的差別,父母的言行與行為很容易讓孩童受影響,再用自己孩童擔心身高的煩惱舉例,與及說出不安的話語倒不如提供實際的方法,重要的是引導孩童培養自我肯定感,把注意力放在心靈上,並非在孩子的身高

4.透過遊戲掌握孩子的情緒

孩童對於恐懼或負面情緒往往閉口不談,可以用遊戲和引導比較讓孩童容易說出,也可以藉由孩童喜好的人物來與他溝通,因為孩子感受對方是以相同高度的方式交談,就不會產生抗拒感,願意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作者提供一些方式讓家長可以知道孩童的情緒,像是黏土的形狀、繪本著色的顏色與形態,並分享親身的經歷來舉例說明

5.觀察孩子的情緒號誌燈

照顧者應該告訴孩童發脾氣的正確方式,孩童才能培養自行控制情緒的能力,然後說明不正確孩童發脾氣可分成3種,有的孩童會因為評價而忽視自己的感受,直到情緒爆發的那一刻發洩,所以照顧者要打破好好聽話是乖寶寶的迷思,孩童只是在扮演乖寶寶的人生,有的孩童不經思考就採取行動發脾氣,甚至會造成他人或自我傷害的可能,而照顧者要做的是消除負面情緒及正確教導表達情緒的方法,必要時平時危險性的東西要收起來,還有一個比較可怕發脾氣的行為,就是怒氣發洩到動物身上,面對這樣的情況要讓孩童了解生命的寶貴之處

很多照顧者在孩童發脾氣的時候立刻教育他,在這個情況下要先等孩子冷靜下來在教育,有時候孩童立刻就停止是因為照顧者的威嚴下屈服,內心憤努的本質還是沒有被消除,錯誤的問題還是會一而再的發生,作者提供平息憤怒的4種遊戲方式

CHAPTER 5 只要改變生活習慣,自我調節能力就會提升

1.給予孩子練習自我調節能力的時間

作者說明照顧者可以成為孩子人生的教練,但不能代替孩子在場上奔跑,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陪在他們身邊給予注視和等待,就是照顧者所能做的一切了,有些照顧者會跟孩子說只要好好讀書,其他的事情都會有人照應,這是錯誤的教導方式,因為就等於阻止孩童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作者用小朋友學習穿鞋來說明,孩子的自律性和照顧者的耐心是正向相關,有些照顧者要強調自己的存在感,而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這是不對的行為,同樣培養禮貌、禮儀、尊重對方的態度,也要引導孩童自己親自去完成,作者也告知失敗的過程也是累積自己的經驗值的方法

2.激發孩子的興趣,創造動機

作者說明有些人在長大後才宣告要過自己渴望的生活,是因為在童年的求學過程中,都是依順照顧者的期望下走完學習之路,最終還是要去追尋渴望的人生,所以孩子再小都不可以單純的用學習來評斷他,家長可以找出孩童喜好有興趣的事物出發,有興趣的東西才會讓孩童持續的學習,就算遇到挫折也會燃起動力去跳戰,同時照顧者可以做的是,再興趣中加入學習元素,無論成功或失敗都能讓孩子有所得,照顧者要做的就是相信孩童創造機會

有的時候詢問孩童問題,所給予的答案每次都不相同,那是因為孩童對於問題還是不清楚,這時候詢問的內容就需要更改,作者舉例說明如何詢問孩童"長大後想要做什麼",並說明如何在回答的答案中找到真正的答案

作者說明從小就要讓孩子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像是幫忙家務(整理玩具)、獨立自主能力提升(穿脫襪子、鞋子),此時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能提升,要注意的是幫忙家務是不可以給予獎勵,因為家庭環境維護與整理,是家庭成員每個人應該要參與的事務,當然適時的稱讚與期望也是提升自信心的一種,相反的貶低的話語或過低期望是讓自信心下降的方式

3.養成時間與遊戲的管理習慣

在管教孩童時有一個注意的地方,就是在未告知孩童正確方法情況下,質問孩童為什麼你沒有辦法完成,這是照顧者擅自把責任推卸給孩童的行為,毅力與責任感之類的特質,必須以自我調解能力為基礎,作者舉例孩童學習和喜好活動的調節,讓孩童知道想要去做喜歡的活動,就得先去努力學習,另一個例子就是整理書包,作者有寫該如何協助孩童完成,當然父母以身作則也是很重要,沉浸式教學更能讓孩童有現實的範本可以參考,所以照顧者要先為孩童有一個標竿,才能有資格要求孩童完成任務,對於時間的管理作者有提供計時器和手機鬧鐘的範例

4.創造能夠克制欲望的環境

作者介紹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的棉花糖實驗,說明在此實驗中應該是由成人創造一個讓孩子能力控制欲望的環境,父母扮演的角色就是協助孩童度過誘惑,與其要孩童忍耐倒不如告訴他方法會更加有效,作者提供2個範例給讀者(1.在孩子讀書時候在旁邊看電視;2.在節食的孩童吃消夜或冰箱放美食),當然作者還有說智慧型手機的案例,如何讓孩童有節制的使用,照顧者與孩童都必須一同遵循,有時候照顧者與孩童透漏自己也曾經這樣過,以親身的經歷讓孩童感受,原來分享的不是碎念而是經驗談,就更加能體會照顧者所說的話語


CHAPTER 6 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社會性的訓練

1.與孩子溝通良好,其實是種錯覺

作者說明孩童在小的時候沒什麼問題,卻在青春期與照顧者發生衝突的原因,是因為孩童在青春期前是勉強配合照顧者,並未與照顧者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親子關係破裂要挽回是必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彌補,而照顧者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反省,然後選擇打開心扉耐心的等待,在這期間孩童看到父母的改變,會產生諸多疑惑反覆確認,此父母要拿出修復的態度,讓孩童慢慢打開心扉向照顧者靠近

2.衝突,要讓孩子自行解決

作者說明孩童年齡成長到一定歲數,人際關係越來越重要問題也會隨之來發生,照顧者此時的介入都是必敗的,但是照顧者可以提供方法讓孩童去自行解決,除非是很嚴重的校園霸凌或暴力事件,人際關係不是父母可以解決的,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提供孩童對策,讓孩童可以有勇氣去克服,作者提供他孩童親生經驗,告訴讀者要如何安撫孩童,最後作者提供一個方式可以治癒孩童就是養寵物,可以透過寵物讓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支持

3.青少年缺乏社會性的解決方案

當看到孩童說出不符合、做出不符合當時情境的動作或語言時,照顧者應明確的告知錯誤的行為,作者用孩童討論各自喜歡的偶像來舉例說明,適時的發言、尊重對方、接納對方他人想法與肯定,也是社會性的要訣

比賽就會有輸有贏,應該告知孩童運動家的精神,重點不在於輸贏而是過程,作者舉例說明比賽中會遇到的問題(不擅長運動的同學、不遵守規則的同學,失誤隊友的面對),要讓孩童去從中去學習處理

讓孩童去學習如何拒絕別人的要求也是很重要的事情,當然也包含自己的照顧者,因為無條件聽從是一種暴力教養,讓孩子自己作主對於未來才會知道什麼叫做選擇,而照顧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判斷孩童的表達是否恰當

※結論

這是一本介紹關於如何與孩童對話的書籍,作者有詳細寫出作者以母親腳色來面對孩童的心歷路程、管教方式、幫助與孩童溝通的遊戲..等等,作者強調在幼童時,照顧者與孩童的關係要建立依戀關係,有了良好信任的關係才能與孩子溝通,並說明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與孩童溝通與教育,並提供親身案例與可能遇到的情況做舉例

作者提到照顧者的言行動作也會影響孩童,所以除了言語上要注意,行為上也要考量是否孩童會模仿,還有照顧者要創造一個讓孩子能力控制欲望的環境,照顧者扮演的角色就是協助孩童度過誘惑,最後提到當孩童年紀已經到一個階段時,管教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也提供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有哪些,當與孩童關係失衡的時候該如何解決

我比較收穫良多的是當孩童有不良行為時,第一時間不要去著重問題本身,而是了解孩童的感受,孩童只會記得照顧者情緒很激動,對於錯誤的行為反而沒有去反省,負面的言語也不會對孩童有幫助,只會讓親子關係緊張問題沒有解決

每一個孩童都是獨立的個體,當孩童與照顧者有分歧問題是正常的事情,看完本書籍可以讓照顧者更有智慧去化解,所以推薦家裡有正處於三歲豬狗嫌孩童年紀的照顧者閱讀


※參考資料(書籍及圖片)

(一)出版社

  • 大好書屋

(二)書籍

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從對話×遊戲培育孩子的表達力、人際關係和社會性發展
(엄마의 소통력 공부)


主要是以童書可以親子共讀書籍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感謝「兒童教育專家」徐明佑老師分享推薦我的新書《搖錢樹人小金》感謝擔任過華德福幼兒園園長的「兒童教育專家」徐明佑老師推薦!去年,我很幸運也很榮幸繪本作品被改編成兒童舞臺劇公演,而多才多藝的徐老師擔任舞臺劇要角之一參與演出,我才因而有幸結緣。在教育界深耕多年的資深教師徐老師有很多兒童教育上的想法,對身為奶爸的我非常有啟發及幫助,能藉由浪漫的機緣結識徐老師真的是我
Thumbnail
avatar
姚念廣
2023-08-04
AI浪潮下的兒童教育自從Chat GPT瘋迷全世界之後,網路上的文章和影片從這個新工具的應用和衍伸商機開始,慢慢開始導論這個新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最後開始反思人類怎麼面對人工智慧這種比較哲學性的題目。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寫的另一本書”未來簡史”已經在五年前就對這個哲學問題提供很精闢的看法。我這裡就不劇透。
avatar
hilosi Kuo
2023-04-08
【兒童繪本】我的身體哪裡最重要?第一本教孩子認識身體的性教育啟蒙書新聞上時而所聞兒童性暴力事件,許多父母在膽戰心驚的同時,也有感於不知道該如何向孩子開啟性教育的話題,作者身為一名母親及婦產科醫師,也意識到及早推廣性教育才能使類似的事件得以杜絕,因此創作了這一本淺顯易懂且不分性別的繪本教材。 這本繪本先以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思考身體哪個部位最重要?再慢慢帶出最重要的
Thumbnail
avatar
射手媽咪婷婷
2023-01-19
兒童教育與家長教養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Thumbnail
avatar
我的研究人生 (寫作之貓)
2022-07-07
兒童的教育一般人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俗語也云「看三歲定終身」、「從童年看出成人」,或是「童年的生長影響一生人格的發展」。這些說法,都是在告訴我們兒童教育的重要性。以下六點說明: 第一、維護兒童人格的尊嚴。 第二、養成兒童感恩的美德。 第三、培養兒童認錯的習慣。 第四、化育兒童接受的性格。
Thumbnail
avatar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2022-06-30
「在家學更好!溫柔親子性教育:從幼齡到青春期,尊重生命&自我保護」(含試閱)日本熱銷20萬冊,家有兒童必備書!性教育逐漸受到重視,但仍有許多家長不知如何開口,就讓本書成為你們堅強的後盾吧! 日本AMAZON網路書店健康類TOP1,破1000位讀者好評。 日本銷量突破20萬冊!繁體中文版獲多位醫師推薦! 以漫畫形式搭配淺顯易懂,同理且實用的知識,讓家成為孩子最好的教育場所。
Thumbnail
avatar
小角落文化
2022-05-11
200誠徵讀者啟事--弱勢兒童教育脫貧的故事 我是吳文炎,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第一位認證社工督導。社福界的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曾跟個案半夜待警察局裡時,被老婆警告家裡也快要有通報個案了。
Thumbnail
avatar
吳文炎
2021-08-28
帥爸「兒童程式教育」AI 育兒筆記(六):AI大數據選故事長年從事人工智慧自然語言(NLP)的工作,我發現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跟訓練電腦很像,或者反過來講,其實是科學家在觀察了孩子學習語言過程後,將之轉換成人工智慧演算法,而電腦是由大數據採集開始,孩子則是從聽故事開始的。
Thumbnail
avatar
帥爸
2019-05-03
帥爸「兒童程式教育」AI 育兒筆記(五):AI講故事囉AI是地球上最熱門的技術,帥爸當然會想方設法應用AI技術在講故事育兒中。
Thumbnail
avatar
帥爸
2019-05-03
帥爸「兒童程式教育」AI育兒筆記(四):帥爸開始講故事囉既然講故事如此重要,也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故事品質,那看來,只能發揮程式思維理念,以及給小寶貝「身教」的笨方法,自己來講故事,並且錄下來分享大家,以便得到效果。 附帶提一下,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是三分學,七分用。成效最好,也學的快。
Thumbnail
avatar
帥爸
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