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養的書籍,西恩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跟《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這次看的《媽媽的說話練習術》是韓國擁有17年資歷的國小老師尹智映所寫,雖然有多年的資歷,作者卻也曾被女兒說過覺得學校的老師「教得比較好」,原因是學校的老師不會生氣,媽媽會。
《媽媽的說話練習術》主軸環繞在「認同-肯定-溫情」。
很多時候,會對小孩子造成影響的事物,在大人來看可能是沒什麼的,所以如果以大人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小孩大驚小怪,以否定、壓迫、禁止、駁斥的方式,說出「哪裡會燙?一點都不燙」、「這麼晚不准吃」、「不准哭」、「不要那麼多問題」,所以第一步可以先直接承認孩子的感受,引發共鳴,將上面的轉為「很燙是吧?我幫你妳弄涼一點」、「很想吃是吧?明天早上再吃好不好?」、「想哭就哭,沒關係」、「我知道你很好奇」。
在承認孩子感受後,第二步則是以肯定的方式進行溝通,什麼都要肯定,用正面表述,看起來有點難,重點在於把這些不足或缺點看成一個過程,而不是永遠的問題,要看到從中看到未來的可能性,而非聚焦在現有的問題。所以比如像小孩襪子亂丟,就可以說「是習慣還沒養成才這樣的吧?」之後再提出正面的指導,這樣對於改善問題更有幫助。
最後溫情部分,重點在於尊重小孩。像牽手、擁抱、打勾勾都是父母尊重孩子的表現。小孩在得到充分尊重下,也比較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道歉跟改進。書中舉例,小孩犯錯時,一般父母常做的是要小孩「快說對不起」,改用溫情的方式,可以變成「如果知道自己錯了就來牽媽媽的手」、「如果覺得道歉就過來抱媽媽」。
《媽媽的說話練習術》作者說:「家庭和睦不是白白得來的,而是透過溝通得到的產物。」雖然教養的書籍很常以「媽媽」為主體,不過家庭不是只有媽媽,連爸爸也應該要了解這些,大家慢慢進步,家庭才會和諧。
加上文頭提到三本教養書籍,最大的共通點在於要先理解小孩的感受,而不是用大人的角度去看,有了這個前提,才能夠有良好的溝通,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這本書讓我學到最多的是,把孩子現有的不足看成是一個過程,裡面有很多話,包含「快說對不起」,好像都是自己曾說過的(汗),能夠改用「如果覺得錯了,可以過來抱抱爸爸」的方式,以小孩的角度來看,想來勢必更容易接受,也不會把親子關係弄得劍拔駑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