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點在學校工作掐指一算大約有六年至七年的時間之久,我的工作是給一家私人公司聘僱,然後駐點在學校工作。有點像是高中裡的OK便利商店或是福利社的概念。但我們又特別一點,就是我們除了本業的工作要做好之外,還要協助學校裡各個大大小小的英語活動。前三年更慘,因為年輕什麼都想嘗試,所以幾乎包辦很多活動,在高強度的工作下,的確現在都不太害怕協辦學校的活動了。
不過辦理活動至第二年時,我開始感到drained(累壞了),最近很喜歡用這個詞形容自己,雖然我不是很清楚這個字的來源和字根意思,但直覺drain就像是一直擠壓著,直到榨乾到不行的那種程度。
上周又協辦完一個大活動,也放上新聞,但不是那麼開心和滿足,結束的感覺是『太好了,下班了。』、『終於~』和『解脫了』。唯一一件令我開心的事,是我旗下的老師有參與到這個活動,他有天問我有沒有其他工作機會,我知道這場報名人數應該不多,就積極催他去報名,最後只有他一組報名,他也表演的很好,很真實也很溫馨,最後取得大獎,幫助到他自己。因為我推薦他一個需要的東西,他獲得後展現的滿意笑容,就讓我很滿足了。
回歸到辦活動,我也漸漸不喜歡辦活動,25歲一開始或許還蠻期待,蠻新奇的,想很多點子籌備。但辦到最後,發現這類大型的學校活動常常是做給長官看,抑或是做給家長看,尤其是有關英文的活動。在籌備的過程,有很大的部分是在揣摩長官想要看到什麼?較少是回到參與者想要在這個活動中的感受或獲得,許多參賽者的家庭背景也比較偏向於更為體制內的家庭,所以總深深感受到表演內容的中規中矩,也偏向一致,有誰能將標準詮釋得更完美,那就是最厲害的,這是我所看到的評分標準,但評分也只能這樣,這樣才能有高低。我希望可以看到每個人身上個人的特色,可是個人無法比較,也就不可能產生名次,和辦一個比賽的活動了。
再者,在辦理學校活動的時候,幾乎大多數是由上而下地去推動,比較多是長官想要什麼,發個命令下來,下面的人就要去生出來,這樣是很有風險的,這裡指的風險指的是參與者和籌備者有理解活動的意義和目的性嗎?各個籌備者有跟著活動的目的去發想活動細節嗎?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對我們來說,它就是一個在許多繁複的工作事項中,突然被交辦的一個任務,然後需要在短時間生出來,又有點樣子,已經有原本的工作了,還要再被塞一個工作,跟著微微粗暴的一個指令一個動作,可以完成就阿彌陀佛了。
很多原因讓我無法投入和滿意辦學校活動這件事,我不知道辦理很多英文活動的目的何在,如果英文活動是要讓更多無法有英文學習機會的學生投入,那他們有出現嗎?還是出現的大部分來自體制內的遊戲者?我很常有種錯覺是我們只是為了一小群人的虛榮和高度接近標準的方式辦理,我們禮貌地微笑著面對著,dra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