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4.30 同理 立騰實習日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從反同理學習如何同理

今天的讀書會,我們在練習「反同理」。


所謂反同理就是大家把自己累積二、三十年來,在跟他人抱怨或是訴苦時,接收到來自長輩、伴侶、同儕口中,聽了超級不舒服的回饋。


關於這點,我們經驗再豐富不過了!


不知怎麼的,反同理通常是我們聽到別人訴苦時,心中最直覺的反應,例如孩子跟爸媽說:「今天上課好累喔…。」爸媽便經常直覺回覆:「你們這代年輕人都沒有吃過苦,一下就感覺累了。」,抑或是「怎麼每天都在喊累?」。不確定是不是我們從小到大接收到太多這類的反應,以至於這儼然成為台灣文化之一,所以我們腦中總是充斥著這種相當殘忍、不人性化、忽略當事者處境的言語。


但老實說,可以聽得出來,這些語句背後都隱藏著溫暖的另外一句話:「你怎麼了?」,爸媽想知道孩子怎麼了,為什麼這麼累?但卻總是用充滿刺的語言去包裝這個有溫度的語句,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經過我們讀書會的討論,找出幾個可能的原因,第一,我們太不擅長表達愛了,表達愛對我們來說是彆扭的,這用更廣泛的視角去看,表達真實情緒對我們來說都是彆扭的,可能因為某些歷史、社會因素,「壓抑」就潛藏在我們台灣人的文化當中吧;第二,這是他們的一種自我防衛,會防衛的原因是,他們並不知道要怎麼幫你,所以為了隱藏這個手足無挫的感覺,就先用充滿刺的語言捍衛自己,但同樣的,為什麼我們這麼不會處理情緒?因為處理情緒在上一個世代並不是一個被社會重視的能力,甚至擁有脆弱的情緒是無法被社會接受的,在上個世代,更重視的是「強悍」,也因此不管是自己有脆弱的情緒,或是他人有脆弱的情緒,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好好的應對。


但時間過渡到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漸漸的開始重視這樣的能力,也因此,開始有一些書籍與網路上的內容包括影片跟podcast都在宣揚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這個趨勢是正向的,但還沒擴及到主流社會,甚至在教育界多數人也還未真正學習到這樣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群夥伴,要來到實人,共同學習如何用更貼近「人」的方式,來面對孩子的種種的情緒問題。


在實人的夥伴,我們都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能夠處理孩子負面情緒、能夠同理孩子、接住孩子的大人,但從我們練習的過程中,大家都意識到,這件事情真的需要刻意練習,祝福大家,在往後不管是處理教育、教養、或是處理所有「人」的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更以一個有溫度、有感情、有方法的方式,去給予處置,已成為一個更好、更完整、更有愛的大人。

raw-image


avatar-img
11會員
3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立騰實習日誌 的其他內容
「重新聚焦,再強化」,一直實人老師們一直默默在做的事,讓孩子進入當下的狀態,從前一次的經驗學習,再更進步,但今天,我孩子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重新聚焦,以及不一樣的再強化。
球員視角、裁判視角,這是這星期二亮師帶我們討論的主題,經過兩天的思考與今天的觀察,產出了新的觀點與想法,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在教育現場實踐球員視角,引導孩子達成目標。
今天與阿亮老師的討論關於處理孩子問題時,用何種視角切入的這個題目,啟發了我不少想法,過去有模糊的概念,但總是想得不到位,今天在阿亮老師的引導下被完整的論述出來,並透過與夥伴討論,激盪出了更多靈感,期待自己在未來能實踐如此視角,成為更能為孩子設身處地思考的老師。
這本書,解開了過去我對從事教育工作的矛盾與疑惑,並將引導在接下來的教育路上網更理想的方向前進。
美麗的孩子,意指落實實人精神「真、善、美」的孩子們,此態度連許多成熟的大人都難以做到。這幾週我看到許多美麗的畫面,尤其在今天,因此想用文字將此記錄下來。
孩子的需求如何處置,不同的角色與不同的觀點就會出現不同的處置方式,但進到實人之後,我認為,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最終目標必須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同時融入團隊的個體,此目標其中牽涉許多細節,此時就要有清晰的理念與豐富的經驗以完善的操作此目標,我正在學習如何更好的做到這件事情。
「重新聚焦,再強化」,一直實人老師們一直默默在做的事,讓孩子進入當下的狀態,從前一次的經驗學習,再更進步,但今天,我孩子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重新聚焦,以及不一樣的再強化。
球員視角、裁判視角,這是這星期二亮師帶我們討論的主題,經過兩天的思考與今天的觀察,產出了新的觀點與想法,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在教育現場實踐球員視角,引導孩子達成目標。
今天與阿亮老師的討論關於處理孩子問題時,用何種視角切入的這個題目,啟發了我不少想法,過去有模糊的概念,但總是想得不到位,今天在阿亮老師的引導下被完整的論述出來,並透過與夥伴討論,激盪出了更多靈感,期待自己在未來能實踐如此視角,成為更能為孩子設身處地思考的老師。
這本書,解開了過去我對從事教育工作的矛盾與疑惑,並將引導在接下來的教育路上網更理想的方向前進。
美麗的孩子,意指落實實人精神「真、善、美」的孩子們,此態度連許多成熟的大人都難以做到。這幾週我看到許多美麗的畫面,尤其在今天,因此想用文字將此記錄下來。
孩子的需求如何處置,不同的角色與不同的觀點就會出現不同的處置方式,但進到實人之後,我認為,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最終目標必須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同時融入團隊的個體,此目標其中牽涉許多細節,此時就要有清晰的理念與豐富的經驗以完善的操作此目標,我正在學習如何更好的做到這件事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誠實書寫練習 #Day110 中午跟兩位一起習舞的朋友用餐。 在聊一個事件,原來同樣的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反應也不會相同。 說出來,發發牢騷,聽聽就好,畢竟各自有不同的經歷、性格與信念。 寫於20240419(週五)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Thumbnail
2024年2月20日(二) 7天冥想入門—1. 冥想,從這裡開始 今天和學生一起進行的正念同在練習,是用「潮汐」APP當中的7天冥想入門。 第1課:冥想,從這裡開始。導師先帶我們想想,為什麼要進行冥想?(註:在這裡的冥想和正念同在是同義詞) 對我來說,會進入到正念的世界,有些緣份,其實早
Thumbnail
昨天的小團體大家一起練習「同理心」非常好玩,從演戲之中體驗個案的立場、觀點、心境和邏輯,再轉換成輔導員的視角,依據不同的角色給予 「同理心」 ,剛開始看 「同理心」這三個字,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相對容易,但實際進入輔導歷程中,那些自身的價值觀、習性.、想法,難免會有和個案的三觀有衝突,例如說:面對一個家
Thumbnail
談同理心,透過化繁為簡的方式,分享對於進入「解決問題」模式的認識及實際運用方法。文章中以具體例子舉出在溝通過程中,如何運用同理心來幫助對方得到支持與認同。同時分享了在溝通中的「一個動作兩個反應」的操作心法,並提供了對話範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同理心的應用。
Thumbnail
在使用同理心之前,必先準備好的兩件事:觀察與記憶。
Thumbnail
最近常在課程中分享同理心,每個階段對於「同理心」這三個字,都會有不同的解釋與收穫。我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這階段對於「同理心」的認識吧!在與朋友對話,或是跟同事討論事情時,我們的習慣都是馬上進入「解決問題」。
Thumbnail
#誠實書寫練習 #Day110 中午跟兩位一起習舞的朋友用餐。 在聊一個事件,原來同樣的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反應也不會相同。 說出來,發發牢騷,聽聽就好,畢竟各自有不同的經歷、性格與信念。 寫於20240419(週五)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Thumbnail
2024年2月20日(二) 7天冥想入門—1. 冥想,從這裡開始 今天和學生一起進行的正念同在練習,是用「潮汐」APP當中的7天冥想入門。 第1課:冥想,從這裡開始。導師先帶我們想想,為什麼要進行冥想?(註:在這裡的冥想和正念同在是同義詞) 對我來說,會進入到正念的世界,有些緣份,其實早
Thumbnail
昨天的小團體大家一起練習「同理心」非常好玩,從演戲之中體驗個案的立場、觀點、心境和邏輯,再轉換成輔導員的視角,依據不同的角色給予 「同理心」 ,剛開始看 「同理心」這三個字,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相對容易,但實際進入輔導歷程中,那些自身的價值觀、習性.、想法,難免會有和個案的三觀有衝突,例如說:面對一個家
Thumbnail
談同理心,透過化繁為簡的方式,分享對於進入「解決問題」模式的認識及實際運用方法。文章中以具體例子舉出在溝通過程中,如何運用同理心來幫助對方得到支持與認同。同時分享了在溝通中的「一個動作兩個反應」的操作心法,並提供了對話範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同理心的應用。
Thumbnail
在使用同理心之前,必先準備好的兩件事:觀察與記憶。
Thumbnail
最近常在課程中分享同理心,每個階段對於「同理心」這三個字,都會有不同的解釋與收穫。我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這階段對於「同理心」的認識吧!在與朋友對話,或是跟同事討論事情時,我們的習慣都是馬上進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