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嘴的藝術》少說兩句能讓你更快樂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多聽少講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身體力行恐怕還是少數,今天要介紹《閉嘴的藝術》這本書,副標題是「以退為進的刻意沉默,讓你趨吉避凶,家庭與事業如沐春風」,光看到副標題就令人感興趣了,工作與家庭難免會遇到問題,可是我們不是應該要學會如何與人溝通,怎麼聽起來「鼓吹我們要沉默是金」呢?

那這本書主要在講什麼呢?原來作者本意並非要大家不溝通,主要希望大家多聽少講,進行有目的性地溝通,這樣人生會更順遂、更幸福。


為什麼作者會這麼說呢?

寫這本書的動機,其實跟作者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作者叫做丹.萊昂斯( Dan Lyons),他曾經擔任過記者、編劇、小說家,並且他認為自己是個喋喋不休的人,有次忍不住在臉書貼文,批評自家執行長,最後讓他丟掉高達八百萬美金的選擇權。他與老婆的關係,也在他「男男自語」下,也就是傳統大男人的說教、插嘴、長篇大論,樣樣都來。

沒感覺的人,可以看一下《烏龍派出所》大原所長是怎麼念兩津,這就是作者所謂的「男男自語」,結果夫妻關係降到谷底,進行了多次婚姻諮商。

最後為了改善他自己「言多必失」的症狀他發現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說兩句。

這也促使他想寫這本《閉嘴的藝術》並告訴大家一件事。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我們都認識,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嘴。

這是因為作者認為我們活在一個鼓勵多話、要求我們多話的世界裡。一般衡量成功的標準取決於,我們能吸引多少注意力 !

例如:

  • 擁有百萬個粉絲的KOL。
  • 能拍出如病毒般傳播的影片。
  • 在社群媒體發表長篇大論。


於是我們都被資訊給淹沒了,podcast、YouTube、社交媒體與聊天軟體、有線電視等,都是洪水的源頭。在《點子就要秀出來》說過一句話:


在網路上,你不發聲就等於失聲。


我們所有人都被鼓勵要多話,但人就是這樣,話夾子一開就不容易閉起來。

禍從口出,也就造成我們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筆戰、吵架以及一大堆不必要的言語衝突。


raw-image



為什麼我想看這本書

之前看過許多書籍都有探討人為何會有憂鬱、恐慌、憤怒或焦慮等負面情緒,比如..

《你的大腦有點blue》說這是人類演化出保護自己的機制。

《被討厭的勇氣》說煩惱皆源自於人際關係;

《忿恨的囚徒》說生氣是因為不符合期待;

《被討厭的勇氣》《忿恨的囚徒》都有提到一件事,本位主義的人往往也是負面情緒最強的人,不過這本書上,看到一個讓我覺得很有趣的新觀點…

多話是人焦慮的原因。

大家都以為「說話可以緩解焦慮」,或至少我們以為焦慮可以用說的給擺脫掉,或是藉由說話可以讓我們分心進而忘卻煩惱。

可是實際上,多話不但不能緩解焦慮,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你說得愈多,就會愈發焦慮。那是一種惡性循環,作者稱之為「焦慮之輪」。

焦慮的時候講的可不是什麼正面的話語,通常都會是…


  • 抱怨現況;
  • 講他人八卦;
  • 沒有營養的話。


書中提到一篇名為〈偷聽幸福〉(Eavesdropping on Happiness)的報告,快樂的人只花一成的說話時間在閒聊上,最不快樂的那種人則花到近三成。另外這些焦慮的人往往又特別的「自我中心」,結果就把自己越搞越負面。

最近看Netflix版的《3體》(3 Body Problem),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老年版的「葉文潔」被抓到審訊室,「程慬」問「葉文潔」為何要背叛人類,讓三體人來統治地球。

葉文潔講了一大堆理由…

認為人類需要砍掉重練,所以才要迎接三體人…

程慬聽了駁斥道 :


我、我、我、我,誰給了你為所有人做決定的權利 ?


這不就是《被討厭的勇氣》所提到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嗎?

這樣的人開頭喜歡說..

  • 我覺得…
  • 我感覺…
  • 你們對我…


這是一種叫做「I-Talk」的狀態。

心理學者將I-Talk看作一種診斷工具,一種某人身處於情緒痛苦中的指標。

  • 想想你上一次歷經壓力或痛苦的時候,在想寫什麼?
  • 這種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 我是哪裡做錯了?
  • 為什麼我好不起來?
  • 為什麼你不喜歡我?
  • 你陷在了「風暴中之『我』」這個隱喻的漩渦中。


書中提到,請你盡量稱呼自己使用…

  • 第二或第三人稱;
  • 自己的名字;
  • 避免使用「我」。

就能讓自己閉上鳥嘴。

不信你可以做個實驗,當你要說話的時候,禁止說「我」看看,個人測試結果發現「真的很難講話」、「會花比較多時間聆聽」,這麼做的好處是可以避免自己陷入「自說自話的狀態」,也不會老是想講一堆負面、沒有營養的閒聊,於人於己都毫無幫助。






多話阻礙你的成長

前面提到多話除了容易焦慮、陷入自我中心的風暴,多話也會阻礙一個人的成長,這話要怎麼說呢?

維珍集團的董事長理查·布蘭森,曾被評鑑為最為之瘋狂的企業家,其實在中學時期的布蘭森,曾因為閱讀障礙而中途輟學,更因此飽受校園霸凌,此段經歷也成為布蘭森一段不願提起的回憶。


raw-image


當年,布蘭森就是靠聽而不是靠讀完成學業的。也因此布蘭森習慣當個傾聽者,他說:


沒有人能從聽自己說話的過程中學到任何東西。


對啊,多話的人常常陷入自說自話的狀態,不信你可以觀察「多話的人」都講些什麼事,不出意外大多都是重覆性極高的內容,例如:


  • 過往的豐功偉業
  • 人際關係
  • 八卦
  • 抱怨


大多數的內容只是人物、場景改變,本質上都在講一樣的事。講了一大堆,只是講爽的,什麼事情也沒改變,於是就陷入瓶頸了。


如果我是多話的人,要如何破解呢?

除了前面提到盡量不要使用「第一人稱」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寫「說話日記」,減重者會像寫減重日記一樣,寫下自己每天吃了什麼。想練習控管嘴巴的人也可以效法他們,每天睡前花點時間,回想自己今天有過哪些對話。


  • 當中有多少對話是有意義的?
  • 有沒有經常聆聽對方?
  • 有沒有哪場對話是進行得很順利的?
  • 如果有,那你是如何做到的?
  • 如果沒有,問題是出在哪裡?


更好的方法是像布蘭森習慣隨身帶著一本筆記本。記筆記可以強迫你專注在當下,你會聽見有人說了什麼,你會讓說話的人看到你有在聽他們說話,沒有心不在焉。


raw-image


書中有提到一個不錯的練習方法…

當你的親子、朋友、同事在說話的時候,這時候不要記筆記,聽就對了。等他們講完了,寫下所有你記得的內容,或試著講一遍給對方聽。看你的版本跟原版差多少。這聽起來容易,但你記得的內容多半會比你預期的少。重複這種練習可以建立你的傾聽技巧。

透過紀錄別人與自己的對話,你不僅可以從別人的談話中學習,也經由反思回顧自己的對話,訓練讓自己說話更加簡潔、更加言之有物。而且你不知道的是,其實別人沒有很想聽你講,也記不住你所講的,你這麼多話是想講給誰聽?



人的大腦不想聽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很糟糕的傾聽者,只有大約只有10%的人有能力,進行有效的聆聽。其實人真的是很健忘,我們所聽到的內容能記得25%就偷笑了,有將近一半我們聽到的資訊,都會在八小時內被我們忘得乾乾淨淨。如果是那些金魚腦的人,可能左耳進右耳出,一轉眼就忘了,所以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確實很難成為好的聆聽者。

raw-image

因為人類的大腦動得太快了。人類每分鐘大約會說一百二十五個(英文)字,但我們的大腦可以每分鐘消化八百個字

所以我們可以專心一下子,然後就開始放空。我們會開始滑手機、看筆電,想東想西,或是等這個人終於講完他拉拉雜雜不知所云的內容,我們就得馬上思考該回應什麼話,避免講錯話,所以只能回答「恩、對、喔,沒錯」等字。


這是因為傾聽是一件很累的事,因為需要大量的專注力 !

人類天生就愛分心,太過專心在遠古時代早就被獅子老虎吃掉了。所以這就告訴我們,當你開啟話閘子,殊不知對方根本就沒專心聽,大多時候只是你在自high罷了。




閉嘴讓你更有創意

推特的創辦人傑克.多西搞不好是世界上最有創意的商人,過去二十年間,他搞出兩間世界上最頂尖的科技公司。

首先是推特,現存重要性與影響力都最大的社交媒體。對大部分人來說,要是有這成就,這輩子就已經夠了,但在創立推特幾年後,他又共同創辦了Square,製造提供那些現今隨處可見、插在手機上的信用卡讀卡機,這兩家公司總市值一千億美元,即便是這兩家公司,也遠遠不能滿足多西不肯停歇的想像力。

他現正一頭栽進的比特幣與區塊鏈領域,他繼續尋找新的機會。

他是怎麼做到的?

多西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個半小時的冥想,然後走一小時的路去上班,

走路期間,他通常保持靜默。

遇到非常想找點樂子的時候,他會找到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然後花十天安安靜靜地冥想,進行所謂的「內觀」練習。

多西宣稱那是開啟他創意的鑰匙。

當然我們是不用做到這麼誇張,可是多西的策略卻是值得我們參考。

在《深度工作力》也有提到相同的方法,那就是散步…

散步時讓你喋喋不休的嘴巴有機會休息,這時人會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

許多創意、靈感只有這種時候才會出現。

我自己寫文章卡關的時候,也時常利用這個方法,但是除了散步之外,做家事、洗澡的效果也都差不多,真的會突然靈光一閃,就有新的想法。

不過這時候就產生一個衝突點了,不是有人說創意需要跟人腦力激盪,才會生的出來,

不說話是要怎麼腦力激盪?

像是點子就要秀出來說有一些好點子,

通常是一群人共同創造出來的,這些人組成一個生態系。

看書我最喜歡看衝突點了,腦力激盪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於需要大家集思廣意、分享意見的時候。

你想有個人非常多話,不停打斷別人的意見,要不就是自說自話,最慘的是搞成一言堂。

要不就是所有人各說各話,完全沒有交集點。

所以腦力激盪是需要大家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與想法,藉此激盪出創意的火花。

所以閉嘴與腦力激盪生創意,我認為沒啥衝突,是請你仔細想過要講什麼,再發言 !



對我的啟發

美國百元紙鈔上的肖像,是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

22歲的富蘭克林就覺悟到「習慣」的重要性,於是歸納出自己要遵守的13項美德。

其中,第2條美德是「沉默慎言」,隨之的告誡是這樣:

非有益於他人或自己的話不說;閒聊能免則免。

這件事告訴我們,閉嘴這件事在偉人的美德排行榜高居第二位,富蘭克林相信,自律養成閉嘴的習慣,能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在學識上愈加長進。所以從這本書上我學習到「閉嘴」的重要性。盡量避免毫無意義的閒聊,有事沒事閉上嘴乖乖聽別人講就是了。

另外書中提到「多話也會導致焦慮」,其實在《你的大腦有點blue》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恐懼、焦慮、憤怒其實都源自於杏仁核,又叫做蜥蜴腦,這是讓遠古人類避開危險、遠離危險的重要器官,問題就出在於杏仁核更像是個太過敏感的感應器,有事沒事看到黑影就開槍。

可是相對與遠古時代,現代社會哪來這麼多危險,但是人類古老的蜥蜴腦卻依然正常發揮作用,相應而來的負面情緒就如影隨行困擾的現代人。所以想要抑制杏仁核,必須要讓你的理智作用,這本書告訴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


  • 1. 閉嘴
  • 2. 停下動作
  • 3. 深呼吸
  • 4. 用第三人稱看待自己

說實在是真的有用,除此之外,另外我常用的一招就是「寫下來 !」

有次我再幫忙川燙花椰菜,把菜心丟掉,被我老婆大罵「就我對你的了解,你就是懶得處理」,當下其實很火大,我是好心來幫忙的,有事不能好好講一定要用罵的嗎?

不過我選擇是「深呼吸」、「閉上鳥嘴」,站著給老婆罵,罵完之後我把這件事情寫在日記上,捫心自問「我真的懶」,「還只是怕麻煩」,切個花椰菜有沒有更簡單、更有效率的方法。


上網一查還真的有,隔天照網路教的方法,再重新煮一次,大獲好評。

如果我選擇當下嗆回去,不僅家庭關係會陷入低氣壓,不知道要冷戰多久,而且對我自身也沒有成長,弄不好上班還會心神不寧。

近期看了蠻多在講要如何快樂、保持好情緒的書籍,方法不外乎寫感恩日記、保持正念、運動、冥想等等。


不過這本《閉嘴的藝術》提供給我另外一種思路,原來管好自己的嘴,說不定才是最簡單,立即有效的方式。

如果你有情緒上、人際關係上的困擾,《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人的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你需要的是改變的勇氣」,那我推薦你先看看這本《閉嘴的藝術》。

在你做出改變之前,先學習如何閉上自己的嘴。

👇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訂閱「 倉鼠人生實驗室 」免費電子報,和2000+的鼠友一起分享。

每週收到兩則書評與一個改變生活的實驗。

就讓我們一起玩實驗,讓生活變得更好。

▮ 電子報傳送門

https://hamr-lab.com/

▮ 龍年回顧模板

https://subscribepage.io/Rgcgnz

_

🁢 博客來商城:https://reurl.cc/qV05mD

(您的購物回饋金將捐至展臂閱讀協會,就讓閱讀不僅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社會需要更多正向的力量。每季會將捐款金額公布在臉書、公益網站上)

_

🁢 閱讀全文:https://hamr-lab.com/mouth-shut/

🁢 訂閱電子報:https://hamr-lab.com

🁢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hamr.lab

🁢 推特:https://twitter.com/hamrlab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hamr.lab/

🁢 任何合作邀約請洽:[email protected]

🁢 請我喝杯咖啡: https://www.buymeacoffee.com/hamr.lab

    每個人都會有許多難題,「閱讀」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你的答案也許已經被某人寫在書裡了,唯有閱讀能解決你的問題,擴展個人的視野,希望遇到瓶頸的你,在這裡能聽到你需要的一本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