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人類獨有的現象,是貨真價實的「生物現象」
發福、反應變慢、記憶力衰退、日趨保守、憂慮死亡……
一連串看似負面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其實都是數百萬年演化而來的完美禮物。
所有人都害怕中年危機,但你好像沒聽到其他動物會有中年危機,好像只有人類才有這樣的狀況。今天想要介紹的這本書叫做《中年的意義》。
這本書我覺得有趣的點在於,它是從動物學家的視角,從演化來看待人為何會有中年。萬事萬物存在必有其意義,也許進入中年代表是老化的開始,隨便問一個中年人,都可以跟你說一大堆缺點。
不知大家有想過,人為何要有中年嗎?
滿有趣的一點就是,所有的動物都沒有中年,中年是人類獨有的一種狀態。這本書就是想要討論,為什麼人會有中年,以及為什麼我們需要中年,以及從天擇的角度來探討中年這個現象。
首先要稍微定義一下什麼叫做中年? 在這本書中,講述的中年大概是從差不多四十歲到六十多歲之間。人聽到中年往往負面觀感居多,這主要因為進入中年後,身體開始老化,如中年發福、皮膚老化、反應變慢等等。
先討論中年發福,就像很多人說,進入中年連喝水也會胖,吃的飯量跟年輕時差不多,但就是會胖,書中提到已開發國家,有八成的人在40多歲體重增加,男性在40~50間,體脂率從23.6%→29.3%;女性則是33.4%→37.7%,體重平均一天增加一公克。男性在55歲達到巔峰,女性則是65歲。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肌少症」,很多中年人不明白自己變胖,就是因為脂肪取代了正在流失的肌肉,肌肉流失代謝就下滑,如果攝取熱量不變,當然就會變胖囉。另外提到皮膚老化,從生物學上來說,中年人離開需要生育的年齡,所以人生的重點已不在需要靠外貌吸引異性、生兒育女,所以皮膚是我們最先老化的部分。
以老化的觀點來說,皮膚除了紫外線的傷害,另外就是膠原蛋白的流失,這都是造成皮膚老化的原因。再來還有個缺點是時間會變快,中年的世界很好預測,因為該玩該體驗的東西變少了,也就是缺乏新鮮事。
人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感覺往往比較漫長,後面開始熟練之後,自然而然就會加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年的我們把一天活成了一生。待在舒適區,沒有挑戰,時間自然就壓縮了。
而且中年人也是人生壓力最大、心理痛苦最多最憂鬱的時期。
英國有項研究指出,在各個人生階段裡,中年人壓力最大、有憂鬱、焦慮症狀的比率最高。大致來說,年輕成年人在25歲之前會有個小高峰,然後隨著年齡症狀漸漸減輕,30-35歲之後又開始昇高。45-50歲左右時到達最高點,60歲之後又漸漸下滑。
其實這也很好解釋,中年階段上有老下有小,正是責任最重的階段。不論是工作、親子教養、照顧長輩,有時候還要面對經濟上或是婚姻上的問題。
工作上可能成為管理者或領導者,要做決策、要承擔的責任比較大;然後在這階段小孩從青少年到要上大學,父母教養的課題也不好處理。有時除了房貸、車貸,中年人還要照顧老邁的父母,休閒時間不多,有時還要面對離婚與家庭重組的變動。在這樣雙重或三重壓力夾擊下,導致中年人的精神狀況最多。
說完了中年的缺點,這本書就要來翻案這些缺點 ,也就是說中年到底對人類有何意義呢?
如果從動物的角度來看,動物的目的是繁衍下一代。對於人類來說,當然我們也是需要繁衍下一代來傳遞基因。很多動物在繁衍完下一代後,比如像鮭魚,會快速老化甚至死去。
但是人類卻壽命較長,甚至比我們的近親,比如猿猴,還要長壽一輩以上,這顯得不太合理。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應該說為何天擇讓我們活這麼久,導致我們有中年?
從演化角度來看,人類的幼兒特別弱,而且弱爆了。很多動物一出生就能自立,比如在非洲草原上,動物一出生就能跑、跳,但人類的幼兒並非如此。現代養育小孩甚至到十八歲或二十幾歲,他們才能自立更生。
為什麼人類幼兒這麼弱?
從演化角度來說,這是因為我們要發展大腦。許多動物都有本能,打從出生起,許多技能不用學,天生就會,例如鳥會飛、魚會游泳。
人類不一樣,我們要學的技能與經驗超級多,沒辦法靠本能,只能經由後天學習。沒有超強的大腦也無法掌握龐大的技能與知識。
大腦的發育時間很長,甚至要到二十四、二十五歲才能發展完整,具備邏輯與規劃能力。所以合理推斷,人類從智力發展完整到生育年齡,假設是二十四歲,然後過十幾年後進入中年,生育能力開始下降,身體也開始老化。
但天擇讓中年人長壽,因為他們肩負了重要的責任,需要維持社會穩定、傳承知識與經驗。這是人類得以長壽的原因。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中年發福也是合情合理的。人類大腦需要時間發育,所以演化出「親代投資」,中年人需要提供熱量,也需要傳承文化,保護我們的下一代,帶領族群生存下去。也因此熱量需要留給正在發育大腦的未成年人,也需要傳承經驗與技巧給下一代。演化就讓中年人超級節省熱量,然後又愛分享(說教?),這正是讓人類生存至今的武器。
所以才會說,中年會是天擇的產物。
雖然中年人的感官、反應速度下降,好消息是中年人仍可持續成長,讓頭腦達到巔峰狀態。之前在《大器可以晚成》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人腦負責「計劃、抽象、複雜的智力工作」的部分,步入中年之後能可以提升。
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榮格說 : 「人類的性格即使到40~50歲也不大可能成熟」即便人過中年,不成熟的人還是一大堆,看看每天新聞就好了,很多人一大把歲數了,還是控制不了情緒。
理論上,步入中年應該會漸進進入心理韌性的巔峰,但有的人數十年如一日,一點進步也沒有? 這是為什麼?
不知道步入中年,你有沒有時間變快的感覺呢?
如果有,這絕對會是個警訊。中年的世界很好預測,因為缺乏新經驗導致時間變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年的我們把一天活成了一生。待在舒適區,沒有挑戰,時間自然就壓縮了。
理論上,人腦在中年會繼續發育,關鍵在「控制」,但問題在於新鮮事變少了,你能控制的只有「已知」,不再是學習「未知」
舉例來說,很多中年人控制欲極強,踩到勢力範圍的一畝三分地,就暴跳如雷。像是工作上,你一定遇過那種毛一堆、規則一堆的人。超級會要求別人,你一定要照他的規則跑,錯一點就等著被追殺吧。
最好的比喻就是像「溺水的人會死命抓著救命稻草」人生不再有新鮮事,所以只能僅僅抱著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不放,整天只管別人有沒有侵犯到自己的領域範圍內。
這樣子的人生活型態是「我每天發生了什麼事」,是一種被動心態。在年輕時任何事情都是新鮮事,從上學到出社會,樣樣事都新鮮。步入中年後,若你不主動學習、主動挑戰 ( 可能年少也沒有如此習慣 )
漸漸生活就會開始一成不變,你的時間就會變快,直到老年。所以很多人不知不覺就活成了,年輕時最討厭的中年人。
• 愛說教
• 固執、龜毛難搞,毛一堆
• 嘴巴很會講,通通是嘴砲
如果步入中年的你,感覺時間變快、變成年輕時最討厭的人,你應該要學習如何重新定義中年
從演化角度來看,中年人的意義就是傳承文化、知識與經驗,幫助下一代。我認為可以濃縮成兩個字「利他」
人步入中年學到什麼? 此時已擺脫「無能」的狀態,為進入中年,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也就是利他。未成年時期就不說了,根本無法自立更生; 剛成年的任務是繁衍後代,但此時能力未臻成熟,也無暇利他。
進入中年則是能力最強、經驗最豐富的階段,而且能大腦能持續成長,直到你進入老年。書中提到的中年是差不多四十歲到六十多歲之間。
若是從「利他」角度來看,中年是在你進入「有能力→無能」的這段時間,你可以肩負最重的責任,幫助其他人。相對應來說,何時進入老年,則是你無法工作、無法利他,跟幼童時期一樣無能,需要他人照顧的時期。
天擇讓我們以利他為己任!
為什麼人類會長壽,以及為什麼會有中年。你想,從二三十歲起,這是最適合生育的年齡,而超過三十甚至四十後,我們進入中年,到壽終正寢,這段時間起碼有四十年。這麼長的時間是為了什麼?這一定有其道理。
在《天生不愛動》這本書中提到的「高活動量祖父母假說」,也是相似的觀點。人之所以需要長壽,因為要工作、要照顧下一代、傳承經驗與技巧,才能維持整個族群,這也解釋了我對中年的定義,與工作、活動有關。
很多人希望提早退休,但從演化角度看,沒有工作並不會快樂,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動、心理需要工作,這就是一種利他的行為。退休後很多人會感到迷茫,因為失去了工作的意義。
這本書讓我反思中年的意義究竟為何?
中年是所有人的必經之路,這本「中年的意義」給我一個嶄新的觀點,從天擇與演化的角度來看人生。我自己下的結尾是「能力越大責任越重,唯有利他,才是中年快樂的祕密!」